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国纪元之始,即下令废除阴历,颁行阳历.然整个民国时期,阴、阳历法事实上并行.阴历废而不止,表面上缘由在于阴历与民情习惯的调适,深层的根源则是阴历作为民俗"以传统的力量捍卫传统",故远不是一纸政令就能取消的.阳历虽然经过政令的发布、推行在法律上得以确立.然阴历凭借民众习俗这一强大、丰腴、潜在的社会土壤始终存在,至今不衰.其中,政令与民俗之关系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历法漫谈     
历来各国历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阳历、阴历和阴阳历。阳历的年和日是以地球公转和自转为依据,阴历的月和日是以月球圆缺为准则;阴阳历则既根据月球的圆缺,也照顾地球的公转。  相似文献   

3.
通常的年历打印程序仅限于阳历的打印,且其打印规格比较单一,本文从两种不同的角度给出带阴历多规格的年历打印程序。 程序一: 注意到每一天所要表示的信息有:这一天是哪个月,哪一天及星期几,因此我们可以设定一个三维数组来表示。这样如用A(12,6,6) 记录阳历的信息;B(12,6,6)记录阴历的信息。便可以设计如下的程序一。 整个程序分三部分: 1)数据段(5—65句) 用C(12)数组读入阳历每月的天数,用D(14)读入阴历每月的天数(注意一年中可能跨含阴历十四个月)第33—35句给出y年元旦的星期数。本程序限于1988年—1992年年历的打印,各年的阴历数据分别由350—390给出,其中第一个数据表该年第H月为润月(无润月即H=-1)。第二、三个数据F、B表该年元旦为阴历F月第B日。  相似文献   

4.
现代历法的演变张定河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历法,都是阴历,如埃及阴历。阴历是以月亮盈亏的周期(从一次新月到另一次新月)为基础的历法。月亮盈亏的一个周期被定为一个月,根据阳历标准计算,约为29.5。阴历的观测和推算简便易行,但问题是由12个月组成的年只有35...  相似文献   

5.
《今日南国》2010,(5):64-70
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对彝族历法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调查,事实说明,彝族历法是阴历不是太阳历。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上,笔者曾发表《彝族历法是阴历不是太阳历》一文。但是,目前学术界有少数同志仍在宣扬彝历是“十月太阳历”,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今特再撰此文,请读者鉴别。  相似文献   

7.
过年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气氛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全是绍兴人,  相似文献   

8.
采风观俗,自古而然。民俗,乃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风尚与习俗,它包括人们的宗教信仰、传统礼仪、迷信禁忌、物质生产与日常生活传承习惯等。民俗学与文学渗透,是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特征。反映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上,是散文家民俗意识的趋强和民俗的艺术化。在散文家笔下,民俗作为审美对象,它既是一幅幅色彩斑娴的风俗画卷,更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显现,在这样两个方面,都贯穿着创作主体对民族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解读民国时期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早期夏葛医学院教学日历,发现两校节假日的安排和阴历阳历的使用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体现了两所医学院办学宗旨、文化背景的不同。随着国民政府的成立以及主权意识的强化,两所不同文化背景的医学院的节假日出现趋同性,体现在淡化了教会医校的宗教色彩,强化了传统和政治色彩。国民政府试图通过确立各种具有革命或政治色彩的节假日,来强化其政权的合法性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王朝更替频繁,社会剧烈震荡,但在教育文化传承上却有"反本开新"之功。当时,在社会教化活动上,承袭了两汉尊儒的教化传统,即通过立学设教、选拔奖励通经之士、祭奠先圣、提倡孝亲尊老等路径向民众渗透伦理观念;或通过颁布诏书、帝王帝后耕籍亲蚕、制定规程等方法来劝民勤于农桑;或通过下达政令、为政者以身作则、派员巡视等方法以化导民风民俗。另外,当时的社会认同和提倡佛法,通过求道成仙的佛道教化来引领民众的宗教信仰,这为隋唐以儒为主兼用佛道的社会教化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作于东汉之杜笃《祓禊赋》系篇描写古代祓禊民俗场面之作,祓禊是上巳日里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巫术仪式,观审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祓禊一事是加载官方礼制文书的,可见这是一个举国参与的祭祀活动,其受重视之程度毋须赘言。随着社会的变迁,上巳习俗渗入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时代内容和特色,与它的原生形态有着极大的不同。俗信从迷信中的解放,是民俗发展必然的结果,然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日益进步和逐渐丰盈的知识。随着社会、思想多元的呈现,许多迷信被解放出来转化为俗信时,就成为生活上、心理上常见的习惯,如上巳节、端午节、中元节的过节习俗即是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2.
《百年不孤》通过塑造两代乡绅形象,不仅为读者展示了极具湖南特色的民俗生活,更试图追寻乡土伦理的生存机制、探寻传统文化之根。一方面,其乡土伦理通过作品中民俗生活的描绘得到了外在化展现,以两位乡绅主人公对于传统精神的坚守对乡土社会进行“常”与“变”的剖析;另一方面,其通过展现乡土伦理消解与重构的过程,试图在传统乡绅缺席的当代中国乡土社会中,重新构建起一套“德性”体系,在求善寻美的路途上重新找回素朴之风。  相似文献   

13.
高丙中以为民俗有其"作为传统、历史现象"的一面,却又因"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民俗的"消逝".主张取消民俗的"传统性"标准,拓展民俗概念的内涵.关于民俗之"民",高氏以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里"任何群体的人都是'民'".他还抽掉了"传统性"对民俗的规定,实现了对"俗"的内涵最大量扩充.本人认为高氏对民俗概念的扩充违背了学术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其对民俗之"民"和民俗之"俗"的解释会使民俗研究对象失去独特性或封闭性,使民俗学失去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依据.本人以为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中、下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文化.我国拥有丰富的民俗资源,将保证民俗研究的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4.
重阳节"登高"习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传统民俗核质是祛邪避灾.当代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民俗内涵取实践、实用之义.至于"登高"的传统民俗意义在不同的民俗受众那里或强或弱地彰显出来,但是它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15.
影视民俗是在时空文化交织的背景下,通过原型采借、模仿与改造而成的一种新兴民俗形态。它既是新时代下贴合人们心理需求而衍生的泛民俗,又是助推“方俗”走向“风俗”的数字民俗。作为艺术生产的重要媒介要素,尽管影视民俗具有一定的商品化特征,但其多元意义语境广泛体现着诠释原始民俗元素的文化精神、促进观众民俗文化认同以及拓展观众社会认知等多重价值意蕴,与传统民俗学的研究旨趣相同。动画电影《雄狮少年》依托“南狮”文化,着力创设多元场域,不仅生动地向观众传递着“南狮”文化精神,还巧妙联动现实,凸现极为强烈的人文关怀,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表达特征,对之考察或能为深化影视民俗研究提供案例思考。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影视民俗的未来发展应继续依托并吸取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加强民俗事象的文本演绎,并着眼现实语境,促进传统民俗的元素重构,深化影视民俗资源开发,为实现地方民俗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形成关键合力。  相似文献   

16.
满族乌鸦崇拜是一种民俗,由乌鸦民俗可以追溯到乌鸦传说,由乌鸦传说又可以追溯到乌鸦神话,由乌鸦神话又可以追溯到乌鸦仪式。由此可以说明,乌鸦民俗是满族乌鸦文化"大传统"的现代"遗留物",满族乌鸦民俗的文化之根是深深扎在满族远古仪式之中的。史前乌鸦文化"大传统"在满族神话、仪式和考古发现中有丰富的表现。满族乌鸦文化"大传统"来源于女性文化模式的作用,乌鸦是太阳女神的象征。汉族对乌鸦的厌恶是汉族男性文化模式对女性文化模式的中断。满族乌鸦仪式、神话、传说、故事和民俗的多种多样,表现了满族女性崇拜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7.
我和老伴都不懂什么是浪漫,不知道哪天是什么情人节,甚至我都不能说出老伴的生日是哪天。只知道她是1950年4月某日,具体是哪天,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记得婚后第一年,我曾准备给她过生日。她得知后,当即拒绝:"都是老人过生日,我过什么生日。我都不知道生日阳历是哪天,光知道阴历。"我们结婚的30年就这样在平  相似文献   

18.
民俗艺术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具有美的形式构成要素,寄寓着下层民众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理念,也是民俗文化、民俗观念、民俗心理的重要载体.和高雅艺术相比,民俗艺术的审美观照在审美发生机制和层次、审美特征、审美表现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理解和把握审美视野下的民俗艺术,挖掘民俗艺术之美,对于民俗艺术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影响的扩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塑是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注重意象的营造,其表现风格与传统绘画艺术的写意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详细介绍了山西晋城民俗艺术家李秀英(晋城八奶奶)的个人生平及面塑作品,对其面塑创作写意性特征作了深入地探讨和论证,力求揭示其艺术文化本质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化节日是一种继承与传递文化传统的手段,旨在通过文化的赓续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从内容上划分,文化性节日主要包括传统的民俗性文化节日、政治性文化节日和经济性文化节日。民俗性文化节日与政治性文化节日以传统文化意涵为根基,依赖正式制度的认可而确立,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与社会整合功能。与之相比,近年来兴起的"双十一"网购狂欢节既不具有传统文化意涵,也没有受到制度力量的影响,却已成为众多消费者主动参与并认可的全民消费节日。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它是消费社会、网络技术、社会性需求、商业资本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下被社会性建构的结果。这种建构表现了经济资本在影响大众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生活中日益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