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彦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59-61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明舒载阳刻本卷二题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二是清乾隆时编篡的《传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题解云:“《封神演义》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近数十年来已有很多学者坚持陆西星是《封神演义》的作者这一说法,但仍缺少强有力的论据以证此说。本文一方面借鉴柳存仁的论证方法,通过《封神演义》与陆西星的著述进行文本的细读和互勘,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而推断出于一人之手笔;另一方面从陆西星的丹道思想中分析并推理与《封神》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胡义成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2-110
今本《西游记》的回目和结构显然与“丹经”有关。既然大量文献资料显示《西游记》创作与全真教有关,且其大体框架在元末已形成,故了解元代江南全真教“性命双修丹学”,以及了解从大发展到定型的元明时期全真教“丹学”演化,包括了解与《西》书“丹学结构”有重大关系的元明“丹经”《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和《大丹直指》,还有此前的《还源篇》和“十二辟卦”等,对掌握《西游记》的主旨、参与创作者及创作过程,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杨荔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1)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体现了佛教核心思想的偈言.佛教思想中的善和恶并非仅有列举的十善和十恶,在以解脱为终极目标的正法律中,凡符合解脱之正向的思想、心念和行为都属于善;反之,凡阻碍解脱的都是恶.佛教认为,善恶皆有果报.根据因果业报理论,众生生时所造的善恶业将决定众生死时的去处及以后生的生活状态.佛教的缘起法则可以用以分析恶之产生的深刻动因,根除恶法、实现善法的途径,其关钥即是如实知见. 相似文献
4.
谭宏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6,35(4):1-10
大足石刻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过程中的杰出代表。许多造像“故事”展示了我国传统的哲学观、文化观以及养身观。大足石刻《牧牛图》用“连环画”式的图像故事,不仅演绎了佛教的禅悟过程,而且阐释了体育健身之 “调心”“收心”“放心”“放松”的过程。我们从体育养身的视角审视《牧牛图》,可以看到其对人修身养性、增强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人通过“牧牛”式的修炼方式最终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5.
谢正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2):73-76
陆西星是明代著名的内丹家,所著《方壶外史》是道教内丹史影响颇大的宏篇巨著。本文着重探讨《方壶外史》之《老子玄览》的思想特色。陆西星站在内丹家的立场注解《老子》,对《老子》的“道”论、“观妙观徼”、“上德下德”、“有为无为”等等都从内丹炼养的角度进行诠释,旨在阐发其“玉炼金炼”、“炼己采药”的内丹双修理论。《老子玄览》还深受大乘佛教的影响,讲解内丹以无相为宗,此为其不同于以往丹经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陈金宽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西游记》的主题可分表层和深层两重意义来理解:表层写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历程;深层则揭示禅宗修行与道教内丹学说杂揉不分)之身心历程。《西游记》不少故事意象构思来源于修行过程身心变化之现象。关于这种身心历程的心性方面的变化,学术界利用佛教资料作过较多探讨,而对这种身心历程的生理方面的变化其资料多来自于道教内丹学说)则未曾着重论及。从道教、佛教修行功法理论来解读《西游记》无疑是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张振谦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27-131
《黄庭经》是宋代颇为流行的道教经典之一。陆游与道教关系密切,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相当深刻。我们从陆游的诗文中发现,陆游对《黄庭经》是了解和熟悉的。从陆游的养生思想、生活心态、文学创作等方面也可看出《黄庭经》对陆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
郑板桥是清代驰誉文苑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经历的康雍乾三朝正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生长,封建社会趋于崩溃的前夕,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生活特别痛苦的时代。他早年家贫,幼年失母,赖乳母教养长大;50岁以前读书求仕,卖画谋生;50岁至61岁,先后任山东范县(今属河南)、潍县县令,因受不了官场的拘束,又开仓赈济灾民,得罪豪绅不受欢迎而罢官;61岁以后归里,重操旧业,赢得“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的美誉,72岁终老扬州。他一生受儒家思想影响颇大,有“修齐治平”的政治宏图,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曾读屈原的<天问>,而且可能还解说过,应该说司马迁与屈原对三代史的认识大体相同.但是通过研读<天问>和<史记>中所述夏、商、周三代史,发现二者虽然在创作意图上基本相似,但是在材料来源、对天命观的认识等方面却大多相异,甚至相左. 相似文献
10.
郭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0)
胡适于1923年所作的<西游记考证>一文被后来的<西游记>研究者广泛引用.然而,由于胡适对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道教内丹学知识缺乏了解,其考证也不够严谨,所以此文中对明清时期的<西游记>研究现象、<虞集序>、<西游记>的性质和主旨等诸多内容的评论都存在问题,严重误导了后世学者. 相似文献
11.
左洪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3
根据古今道教文献和道教诗词文献,结合我国传统道教不同时期的特点,对道教词中特别的意象"婴儿"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在道教外丹派中,它是炼丹隐语"婴儿"指炼丹用的铅.在包括全真教在内的道教内丹派中,"婴儿"指人之情,或称为神与气.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普通民众入教,在某些语境中,该词在全真教道教词中,也可以是道教外丹派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左洪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111-114
本文根据《道藏》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全真道主要人物的词集、生平及主要宗教活动,对金元时期道教词兴盛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三方面:其一是该教传教布道的需要;其二与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弃儒从道的文人有关;其三,从词体特征来看,词本身就与道教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曹玉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29-132
道家理想人的模型———真人,是顺应自然、超凡脱俗、逍遥自在和初具神性之人,他通过损欲损知得以成就,并为后来道教理想人的模型———仙人奠定了雏形。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塑造出临危不惧、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子"形象,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只有精神上的胜利才是真正胜利的深刻哲理.海明威将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一个凸显人类尊严,在厄运.的重压下依然昂然挺立、宁折不弯的硬汉典型.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许建良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5)
中国哲学研究不仅存在着对道家思想重视不够的倾向,而且对道家本身的概念也有忽视的现象。因此,以老子的"私"为切入口,通过"私"与"身"的联系,以及"身"与"我"、"吾"实际相同的使用例,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仅"私"的本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偏"相异而表示我自己的意思,而且在人际关系里,"私"的价值追求取向是"与人己愈多",这一倾向与儒家形成鲜明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方春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65-67
亚当·斯密认为人性具有双重性:作为"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人趋于利己;作为"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驱使人为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不是仅仅只做一个纯粹的"经济人"或一个纯粹的"道德人",而是要做一个统一的人。 相似文献
18.
曹玉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35-40
从道教产生始,道教信仰的"仙真"形态经历了从侧重精神成仙到侧重肉体成仙,再到侧重精神成仙的三次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巧妙地合乎事物发展之普遍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19.
唐清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2):127-129
以范畴"old man"为案例来诠释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范畴化"old man"这一自然现象的优势并演绎其动态范畴化过程。通过研究得出成员old man涵括最多的典型特征,为该范畴原型。以该原型为参照点范畴化内部结构,成员ma-turea、dult隶属性最低,为边缘成员。 相似文献
20.
王哲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4):100-106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 ,其语源学根据源自《老子》。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通常将“道”视为“无为”、“无己”的自然之道 ,主张从无形观察“道”的美妙、从有形的变化观察“道”的界限 ,从而使道家之“道”呈显出素朴、变易、博大、玄妙四个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