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破"五唯"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也是新文科建设及评价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新文科建设依赖于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的逻辑理路表征为:知识论逻辑——人工智能促进文科学科专业生成,新生成专业的发展评价要坚持"问题+需求"导向;教育观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学生培养目标,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应避免专业和培养范式的"碎片化";教研方法论逻辑——人工智能将改变文科教学方式,新文科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造更加科学与合理的"教"与"学"的评价体系。构建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文科评价的应然图景,需要坚持:评价目的彰显立德树人、评价主体交互多元、评价标准科学多样、评价方式多维联动、评价结果全息直观和评价支持系统的"智能介入"。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和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四个方面:造就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破学科界限,推进学科专业融合发展;树立"全人"发展理念,培养学生大数据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实现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建设目标,需要构建四个实践路径:课程体系设置"文理融合",打造立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拓展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模式创建"理实并重",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协同",创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文科评价要打破"五唯"取向,坚持"新理念"引领。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是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大数据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既是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既具备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备现实上的必要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数据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要厘清和明晰"变"与"不变"、"冷"与"暖"、"利"与"弊"的理论关系,进而笔者从内在要求、根本前提、关键环节、重要保障的角度提出四重实践策略,以期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政策价值取向规定了政策工具的向度,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历经了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教师本位"价值回归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六大特点:利益诉求,由强调"国家本位"走向注重"国家与教师本位";动力机制,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路径探索,由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运行机制,由职前培养走向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政策工具,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混合型"工具集合体。其中的原因既有政策演进内在规律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先导性作用、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教师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师教育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及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入与驱动。不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解读,而是从价值取向和工具选择的视角探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促使政策研究者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过程展开理性思考,推动教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十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2讲话",强调要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开启了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新时代高教40条"出台,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引导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推动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价标准研究进程;总结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开展清理"五唯"行动,改变当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价值失衡问题,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西湖大学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次大胆探索,开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之先河;"南大教授论文被撤事件"曝光,引发社会热议,反映出我国教师评价制度和学术不端严惩制度亟待完善。通过梳理这十大事件,主持人以学者身份主持讨论和点评,讨论者则从不同角度对各大事件进行多方面的评析,从而多维度地呈现了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回顾和思考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对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研究中的热点议题。各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所表现出来的弊端日益凸显,尤其是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有逐步"偏离文化"的趋势,因此对文化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知识来源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背景,教师专业身份的获得依附于其所处的"教育文化生态",教师专业发展处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是整体性发展与文化双向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育目的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育目的提供给教育对象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而教育者也要根据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目的作为支配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它支配和指导着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目的的构建也是逐步的,从建国初到现在制定了适应不同时期特定的教育目的,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完整的教育目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且态势良好。通过对CNKI中1978-2018年间相关研究文献的共词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出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的3个主要发展阶段:起步与探索阶段、产生初步成果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从单一到多元、探究视角从宏观到微观等特点。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国际化进一步推进的背景下,教育质量仍然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研究领域应进一步拓展,并将目光聚焦于"来华"上而不仅仅是"留学生教育"。  相似文献   

8.
“行动”意识之于教育实践的根本旨趣在于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张力,还教育以创造生成的本性。基于行动理论的内涵,反思教育行动的发生机制——行动与实践是“互感”的人类创始性活动,教育行动与教育实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需要将教育实践统合于行动的“范畴”,从而打破教育实践的唯理论惯性,将教育实践看作是人与人直面相对、相互影响并具有创新精神的行动过程。〖JP2〗同时,教育行动兼具主体性、交往性、生成性和公共性等属性,因此,基于“行动”的教育实践的建构策略在于以批判反思、探究创新和智慧建构行动规约,凸显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国教师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已由机构保证转向制度管理。为了提升教师素质、确保教育质量,我国台湾地区实行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排除不具备教师资格者,形成"社会藩篱",使教师的专业性被社会所信任。研究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社会藩篱"论(建立社会信任)为依据,探究台湾地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机构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由此可知,质量保障机制与教师数量的扩张和紧缩有关,并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应以师范生学习成效为核心,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考核师范生真实的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鉴于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将由生存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教育发展的动力仍由内外因共同驱动,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为"均衡"与"充分",教育发展的格局体现为全面性、全方位性和全人性等特点。新时代呼唤着我国加快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办人民更加向往、更加满意的教育,发展本国教育特色,建设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1.
世界教育发展与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现代化作为社会整体现代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着多层面的深刻社会变革过程。它从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培育目标、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对传统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其落脚点在于实现培养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制度作为规范主体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则体系,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受着主体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的影响、指导和支配。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变革都有其教育观念前提,在现代社会确立教育制度的观念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制度作为规范主体教育行为、促进教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规则体系,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受着主体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的影响、指导和支配。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与变革都有其教育观念前提,在现代社会确立教育制度的观念前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育智慧属于思维领域,是教育情感和教育思维融合的产物,是具有爱的教育思维,表现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前提,只有以爱的视野理解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怎么做;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只有形成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我们才能达到形成教育智慧的目标。教育智慧的形成,最终体现为教育者遵循具有爱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平是社会平等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教育起点的公平,还应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公平具有法理意义和宪法意义。教育公平法律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是一种教育理想,而且是一种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国际化无疑促进了各国教育市场、人才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为人类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单一与多样、国际化与本土化、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于世界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之中.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是国际理解教育,我们必须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构建起与国际理解教育相互联系的新机制,以顺应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相似文献   

17.
教育评论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对教育文化进行鉴别、评说,产生社会舆论作用,从而使教育在社会文明进步和人自身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教育评论要大力评论优良的教育文化,以向群众推荐优良教育文化为己任,但也要勇于批评不良的教育文化。依据教育规律对教育文化进行价值判断的教育评论本质,要求教育评论必须实话实说,但实话实说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要切中社会主义教育文化的脉搏,分清是非,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即基于事实和证据的研究。实证研究体现了以理性为基础,以怀疑、独立、公益、变革等为内涵的思想精神,具有客观性、可量化、有定论和可验证等鲜明特点。教育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在知识积累方面有共同的条件和特点。这些共同之处表现为知识累积的曲折性、知识累积的竞争性、知识累积的循环性以及人的复杂性。教育研究的发现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教育学要加快教育科学知识增长,必须聚焦科学问题并不断深化问题,加强实证研究。教育科学知识的增长需要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教育实证研究对增长教育科学知识、认识教育规律和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向未来,我国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规律的研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加强数字时代的教育治理研究,加强教育实证研究,加强因果推论研究,进而使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是近几年教育的热点问题,相对于教育结果公平而言。人们更多地关注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实质上的质量公平,大学的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阶段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应大力加强和完善第二课堂建设,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挖掘,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促进教育结果公平。  相似文献   

20.
进行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谐社会离不了教育公平与教育法制化,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教育法制化、农村教育立法各要素息息相关。我国的农村教育需要立法加以推动与保障,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基本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关键点,面向世界,借鉴国外,制定专项的农村教育法以完善农村教育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