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为考察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制造业出口企业数据,并借助离散时间风险模型检验了政府补贴在促进企业出口时间延长方面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企业的出口持续时间,当政府补贴强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后,政府补贴的作用会逐渐减弱,甚至可能对出口持续时间具有抑制作用;(2)从异质性角度看,高端制造业、东西部地区,政府补贴带来的促进作用可能更小。  相似文献   

3.
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中贸易数据,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1997—2012年期间新西兰向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进口需求的增长是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增长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商品效应和整体竞争效应贡献率有所回升,表明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后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有所优化,且在中国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提高;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影响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贸易额增长的因素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WITS数据库中1996—2017年HS-6分位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微观数据,运用生存分析法对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持续时间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水产品出口持续期较短,水产品贸易的生存函数具有负的时间依存性,且贸易关系具有门槛效应,贸易关系存续时间超过4年后,贸易中断概率明显下降。采用Cloglog模型分别从国家和产品层面对影响持续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传统引力变量对贸易持续期的影响并不大,而产品层面的特征变量及汇率变动等对贸易持续期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当前,以FTA为代表的区域贸易协定正逐渐成为各国开展经济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但是现实中我国企业对FTA的利用率并不高。为了探寻其中的原因,首先从FTA使用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分析影响企业FTA利用率的理论模型,探讨了企业FTA策略选择背后的作用机制。其次,基于2017年中国—东盟FTA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获取FTA信息的难易程度、申请原产地证书的时间等FTA使用成本是影响中国企业FTA利用率的重要因素;利用FTA出口则有助于企业增加出口量,使其出口产品更具价格优势,并有助于企业加入全球/区域生产网络和产品供应链。最后,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生产型企业,获取FTA信息困难程度的降低、企业申请原产地证书时间的缩短等更有利于提高外贸型企业的FTA利用率;大规模企业对FTA的利用率受FTA使用所得收益的影响较大,而小规模企业对FTA的利用率则对FTA使用成本更为敏感。为了提高企业对FTA的利用率,政府应当扩大对FTA相关政策的宣传,提高企业的认知水平,同时简化各种审批手续,努力缩短原产地证书申请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6.
7.
巩固发展同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关系对于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贸易便利化三级指标体系,贴近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实际情况;采用CEPII-BACI数据库2007—2016年HS6分位产品层面数据,首先运用生存分析方法估计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及成员国出口贸易关系持续时间,其次运用Cloglog模型着重考察贸易便利化对双边出口贸易持续时间的影响;进一步引入贸易便利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交互项,考察欧亚经济联盟启动后贸易便利化对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出口持续时间普遍较短,中位数只有3年,贸易关系持续时间段超过1年占比为63.7%,超过2年占比为50.5%,下降幅度为13.2%,第9年时仅剩29.6%,不足三分之一,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贸易关系持续时间较短且失败概率具有负时间依赖性;贸易便利化会显著降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出口贸易关系失败的风险,提高双边贸易关系的生存率,在微观层面上说明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跨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支付的交易成本降低,提升利润空间从而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贸易便利化对不同类型产品出口持续时间的影响程度具有异质性,从回归系数大小来看,从重到轻依次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当贸易便利化水平变化,价值链较长、国内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更易受到贸易便利化引致的"技术外溢"效应影响,而对于初级产品来说,农业政策的影响效果大于贸易便利化水平,因此相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初级产品的影响相对较低;进一步通过交互项模型发现,欧亚经济联盟启动后产生关税同盟效应,成员国间形成零关税五国区域大市场,促进内部企业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内部要素流动更加自由便捷高效,成员国可以获取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促使中国出口商品更加快捷高效地向欧亚经济联盟内其他成员国转移,增加了中国企业出口意愿进而提升了贸易便利化对出口持续时间的促进作用。文章的研究凸显了贸易便利化提升出口持续时间的关键作用,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水平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福建省8地市(厦门除外)120家农产品出口企业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运用统计性描述方法,分析企业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情况,归纳企业对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看法,提出跨越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意见和建议:(1)企业要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市场多元化,加强品牌建设。(2)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构建以行业协会为核心的TBT预警机制和数据库。(3)政府要调整出口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实行"扶优扶强"产业政策,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发达国家用来保护其国内贸易的主要手段。本文揭示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中与农产品有关的主要规则以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 ,并据此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生产及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特定汇率制度和农产品贸易TBT/SPS两个约束条件构建厂商农产品出口供给模型,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透过汇率水平变动和汇率波动性风险两个方面影响农产品出口,名义汇率水平上升(贬值)将促进农产品出口增长,汇率风险对于出口的影响却不明确,可能是正向、负向影响,或者无影响,具体结论依赖于厂商出口外汇收入与进口投入外汇支出成本的比较。因此,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取决于汇率水平变动和汇率风险二者影响的净效应。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显著地促进了城镇化进程,贸易开放的时空差别也造成了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贸易开放主要通过促进城镇非国有工业部门的扩张、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来推动城镇化进程。当前,城镇化已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所在。为了更为充分地发挥贸易开放推进城镇化的作用,中国应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继续提高贸易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发挥"一带一路"战略重塑贸易空间和城镇空间格局的作用;坚持深化所有制改革,支持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城镇的外向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有序地引导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过程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控制选择偏差的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效应。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运用2015年和2017年的横截面数据先分析了与我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影响因素,其中,一国的人均GDP水平、总人口以及贸易平衡均为正向影响因素。以及2015年之后,我国越来越偏向于与地理位置较为相近的国家签订FTA。其次,分析了2015年和2017年FTA处理效果的差异,FTA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效应略有不同,具体取决于所采用的匹配方法。但是,所有估计的平均处理效果值(ATT)的影响均是正向的,说明FTA对我国农产品存在贸易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13.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的农业政策使其社会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成功地调动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斗争热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政治基础;其农业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保证了战争条件下的军粮民食供给,奠定了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础;其农业政策改变了农村阶级力量对比,颠覆了传统农村社会秩序,完成了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社会基础,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相似文献   

14.
当人力资本水平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偏低的技术水平导致农业的稳态增长率偏低,农业增长陷入低水平均衡增长状态;一旦人力资本水平突破某一临界值,农业增长则进入高水平均衡增长路径。人力资本成为农业增长的源泉是存在前提条件的,当人力资本存量超过一定门槛值时,人力资本才可以在农业增长中凸显出其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分析的结论可以得到中国跨省经验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汇率变动后,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汇率变动造成的这种影响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首先,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应收账款造成了贬值损失;其次,人民币升值导致企业出口量减少,这种效应有一定的滞后性。来自山东省胶东地区企业层面的证据表明,这两种效应都比较显著。而且,其作用的发挥都会受到企业内部组织制度、产品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对经营做出灵活调整,政府可以在制度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现有文献对CORSIA减排效率的研究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和政策推演,尚没有基于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文章以中国的MRV政策颁布实施的准自然实验为研究背景,选择中国航空公司2017—2021年170个观测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CORSIA计划中MRV实施阶段的政策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MRV政策的实施在整体样本上没有降低航空公司的碳强度,但样本分组后,疫情前样本组体现出较好的政策效应。进一步分组后发现,客运航空体现出更强的政策效应,大中型航空公司的政策效应的显著性明显高于小型航空公司。印证了MRV制度通过揭示、预防和建设三大职能抑制航空公司碳强度。文章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了环保投资和精细化管理是MRV制度促进企业提升碳绩效的传导机制和作用路径。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力、公开的碳排放信息机制及MRV能力建设是保障CORSIA实现CNG2020目标的关键。文章研究为CORSIA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中国经验,为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学术参照和“定量解”。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包括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率、产业合理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及城镇化率等五个指标在内的制度变迁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测算制度水平,并借助MS-VAR模型就制度变迁对我国农业经济影响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度变迁条件下,我国农业经济运行存在明显的状态转换和阶段性特征,其在平缓和剧烈两种波动状态下频繁转换,运行区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1979-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1年、1992-1996年和1997-2015年;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具有长期影响,且该影响在两种状态下呈现出差异性,剧烈波动状态下农业经济所受影响较平缓波动状态更大;制度变迁对种植业经济的冲击影响总体表现为负,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经济所受影响为正;渔业经济所受影响最大,其次为林业和畜牧业经济,种植业经济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峻,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在概括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目前国际环境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优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农业资源多样化优势为满足世界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以及“后发优势”促进了我国农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出了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和管制,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避免各自为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框架,从湖南农产品出口的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业绩等3个角度,分析了湖南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延伸湖南农产品出口产业链、提升需求档次和挖掘需求潜力、增强农产品差异性等提升湖南农产品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