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传统党性教育过程中,囿于受教育者党性修养不足、施教者缺乏科学管理途径、教学形式陈旧的困境,党性教育的实效性并不强,而新媒体因其网络实时性、平台针对性、功能互动性显著的特征,为开发党性教育提供了可寻址路。结合"易班"平台探索新的党性教育途径,要引领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大学生党员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修身之本,攸关党的生死存亡。大学生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重要储备队伍,必须进行严格的党性教育和党内生活锻炼。红岩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的精神品质,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认识红岩精神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必要性,探究红岩精神何以能够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挖掘其融入的途径维度,是新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出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高校思政课的生动教材、根本遵循和重要思想资源。要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系统呈现报告所蕴含的政治高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完整准确地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阐述的深刻理论内涵,在引导大学生学习领悟先进思想精神理念的过程中,精准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外延,准确把握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育人方式,构建实效性更高、政治性更强、切入点更准、覆盖面更广的思政育人格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引导教育大学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为自觉推动民族事业发展与伟大梦想实现矢志笃行。  相似文献   

4.
丁俊萍  张昂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6-26+206-207
党性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党性教育思想源自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性观的守正创新,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源自中国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伟大实践。毛泽东阐述了党性的内涵,并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性教育,从哪些方面加强党性教育以及如何加强党性教育”等重要问题。毛泽东党性教育思想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性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理论指南,对新时代开展党性教育有着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是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宝贵资源。它与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在世界观与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方面有高度的契合性。红色文化能为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提供正确的政治导向、丰富的教育内容及多样的教育形式。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主要实践路径是:凝练红色文化教育内核,丰富党性教育内容;构建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拓展党性教育途径;优化红色文化应用机制,保障党性教育落实。  相似文献   

6.
立足中国大地,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办好思政课,这是由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新时代,高校要始终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决策部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目标问题,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始终紧紧围绕科学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解决"如何培养人"的教师队伍问题。始终紧紧围绕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探索满足大学生获得感的"桥"和"路",在守正创新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所属,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倡导主体与主体之间双向互动、互相尊敬。该模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体现是:加强思政教育与思政课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构筑网络教育平台,延伸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对自己的成员加强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长期的党性教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党性教育的方向性;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始终注重党性教育的现实性;立足于解决党内的重要问题,努力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强调党性教育的实践性;正面教育与自我反思相结合,严格遵循党性教育的规律性。这些历史经验,对加强和改进当前的党性教育工作,仍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金建龙 《理论界》2005,(5):143-144
党的领导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确保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调动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积极性,建立全员德育机制。  相似文献   

10.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深刻,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指引人生价值追求、锻造拼搏奋斗意志和坚定爱党爱国立场。可以通过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网络新媒体、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入手,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发挥其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徽商拥有数百年的经营成果,给我们后人留下丰厚的财富。无形的精神财富徽商精神,是徽商的经营理念和处世哲学的集中体现。高校团学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章将徽商精神融入到高校团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泰山“挑山工”精神发源于泰山,是泰山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充分挖掘泰山“挑山工”精神的精神特质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将其寓于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三位一体”的实现路径中,将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新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一二九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抗战时期的重要体现,也是邯郸红色革命文化的主要支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精神内涵对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锤炼担当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将一二九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价值引领,弘扬特色文化,形成协同效应,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持续探索。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将成为党和国家的中流砥柱,但当前大学生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入党动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与主流有偏差。为此,需要明确大学生入党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权重,便于改进学生党建工作。从收集大学生入党的影响因素出发,归纳出16条研究项目,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主成份因素分析,抽取出党组织培养与管理、家庭期望、借鉴因素和成长环境四个影响力最大的主成份因素。并由此探索其指导意义,首先应立足于其大学生活,从党校教学内容和管理、学生支部的建设、完善两课教育三个平台入手,创新党组织培养与管理;其次把其它几个主成份因素统筹于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教育中,为培养高素质学生党员营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学生新党员教育现状和培养工作的现状与创新性研究进行了科学有效的探索实践,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对大学生党建工作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把新党员教育和开展活动相结合,把支部建设和创新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新党员教育培养工作更具系统性、针对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掀起了风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变革并树立智慧教育观、智慧教学观和智慧学习观。人工智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空间一体化、大规模个性化成为可能,在增强实效性、提升获得感、实现“三全”育人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地位、大学生主体性缺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困难和引发法律与伦理危机等挑战。为实现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发展,应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智慧校园、树立数据思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精准构建学生数字画像。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对于处于文化实体中的个体而言具有表征、构建、唤起和指导之功能,心理健康的文化调适是通过文化的各项功能对心理健康进行调适的过程。传统文化不仅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调适提供丰富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文化调适为媒介,通过唤起民族精神,培养高尚情操,指导生活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进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深入把握新媒体的特性,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不断提高教育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9.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传承的精神财富,更是当前党和国家发展前进的精神动力和精神保障。通过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分析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表现,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