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低碳生活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组(IGDS)围绕低碳生活展开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多数居民具有环境保护责任感,对低碳行为具有良好预期,愿意为低碳生活承担额外成本,吃穿住行用游等领域低碳生活实践取得显著效果,但低碳生活转型在认知和实践层面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切实推动低碳生活方式,应加强针对性宣传教育,培育城乡居民低碳生活意识;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注重低碳生活的市场化激励与精准性财政支持;立足吃穿住行用游低碳生活实践,以供给系统变革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完善基础设施,为广泛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提供硬件保障。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温室气体的同时获得最大产出,即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功经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不仅体现在居民欠缺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而且体现在对低碳经济的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将低碳经济与高投入、贫困、贸易壁垒、完全抛弃传统经济等联系起来,并将低碳经济完全归结为政府的责任。由此,我国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中必须在多方面做出理性选择:产业生态化、开发节能建筑、公交工具优先、合理使用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电力、实践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产业集群、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新能源汽车消费为研究案例,采用问卷实验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讨论经济成本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我国城市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影响,对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分析表明,经济成本因素与技术因素并不能显著影响我国城市居民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而社会文化层面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则会显著提升居民的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进一步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地位显著地调节了经济成本因素与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的关系。以上分析对理解我国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型乃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政策启发意涵。  相似文献   

4.
由生态危机观、环境责任归因和低碳文化认同组成的低碳文化通过不同路径机制促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对全国40个大中城市的4107个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1)受访城市居民日常购买、使用和处置物品上具有一定的低碳化趋势,还会积极向他人宣传低碳理念。但是,如果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受访者的低碳化选择会减少,对生态优先的发展政策多持有中立态度。(2)低碳文化既可通过文化信念和文化认同直接影响低碳生活方式,又可通过认同的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3)低碳文化中的生态危机观、生态个人责任归因和低碳文化认同会促进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而生态他人责任归因则会阻碍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我们应构建低碳文化以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改变居民高碳排放的消费方式,引导居民实施低碳消费行为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本文从心理认知类因素、外部情境类因素、非理性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因素四个方面对居民低碳消费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方面的问题,为制定引导居民低碳消费行为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提高低碳转型协同意愿是促进淮海经济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转型协同发展的关键。在构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转型协同意愿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徐州、淮北和枣庄三市政府、企业和居民低碳转型协同意愿的相关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淮海经济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转型协同意愿。评价结果显示:淮海经济区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低碳转型协同意愿强;政府低碳转型协同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企业低碳转型协同意愿,居民低碳转型协同意愿的影响最小;政府低碳转型协同的意愿强,企业和居民的低碳转型协同意愿很强;交易成本对政府低碳转型协同意愿的负面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低碳消费是当今人类为应对资源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具有低碳、环保、节约、健康、公正等特点。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居民低碳消费观念不强、低碳消费能力不足、低碳产品供给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构建福建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低碳消费教育宣传、提升居民低碳消费能力和低碳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8.
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的耦合互动关系对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耦合协调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评价分析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8年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均呈现上升态势;二者耦合度稳定在0.99左右,具有良好的共振性,且协调发展关系从勉强协调转变为良好协调;人口城镇化、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是阻碍其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乌鲁木齐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复合系统将向更优质的协调发展状态演进。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补足低碳生产系统短板、引导居民深入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加大政策支撑力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消费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的实质是统筹消费。实现低碳消费,应积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素质,正确理解消费与国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在营造低碳消费法律环境方面的主体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营造低碳消费的文化环境;在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出行方式上大力倡导和实行低碳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0.
建设低碳城市是南通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护环境、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南通低碳城市发展总体较好,碳排放量处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以下。构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数据对南通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从开发利用新型能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发展城市低碳建筑、提倡居民低碳生活五个方面给出南通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长春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资料的采集,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我国城市居民低碳生活的现状,多方面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从实践角度提出建设低碳生活方式的具体措施,试图为我国城市进行低碳生活方式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人格及其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城市居民自主性低碳减排的内在催生因素,从文明演进视角下人格内涵的协同变迁出发,界定了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人格的概念。基于890位城市居民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手段,进一步探索了生态人格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人格是包括生态理智性、生态宜人性、生态开放性、生态外倾性和生态责任心的五维结构概念;城市居民生态人格整体表现为积极特质,仅有生态理智性接近中立;城市居民实施低碳消费的行为倾向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但是公众参与行为的强度远弱于日常使用行为;生态人格五维度与低碳消费行为均显著正相关;生态宜人性和生态责任心是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生态责任心的影响强于生态宜人性。据此,从全面培养城市居民生态宜人性和生态责任心方面出发,提出城市居民生态人格塑造政策和低碳消费行为引导政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城市居民低碳消费意愿问题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从价值感知、政策因素、外部环境、内在因素、个体特征等5个方面19个变量入手, 对福州市5个城区和大学城地区开展实地调查, 并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对低碳消费持“愿意”态度的人数占比为64.7%, 对低碳消费价值感知的整体水平一般, 政策及外部环境的整体影响处于中等水平, 内在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模型结果显示:“自我价值感知”“成本节省价值感知”“强制性政策”“低碳产品价格”“消费观念”“认知能力”“性别”“年龄”等8个变量对低碳消费意愿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作用。因此, 建议应积极为促使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实际的低碳消费行为创造条件, 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努力降低一系列低碳产品的价格, 应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地开展全员式的低碳消费理念普及教育活动, 并正确发挥强制性政策对低碳消费意愿的引导与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大量人口内迁陪都重庆,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和发展提出了巨大考验,一种极具山城特色的民间交通工具滑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风靡一时。分析研究滑竿盛行陪都的原因,对陪都人民抗战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民间文化和旅居重庆艺术家作品里留存,滑竿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哥本哈根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其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对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低碳经济的涵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重庆抢抓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和两江新区成立的机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分析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挑战,提出重庆可以从倡导低碳经济理念、加强低碳政策引导、推动产业低碳化、促进低碳城市和林业碳汇建设等几个方面来发展低碳经济,从而实现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消费是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发源于西方的消费主义开始在全球蔓延,对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形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的视角,基于消费主义全球化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重庆城市居民的调查研究,归纳出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青岛市分市、区统计数据研究青岛西海岸居民生活质量的改进措施,重点考察原黄岛区、原胶南市以及青岛市其他相关市区的居民消费水平、就业增长、工资水平、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居民通讯状况、生活便利性等密切关平民生的几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短板”因素。未采应缩小原胶南市与原黄岛区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原黄岛区就业岗位增加,增加原黄岛区小学、中学的学校数量,增加原胶南市医疗机构数量、医疗设施和医务人员以及提高原胶南市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三三五”户籍改革、山东省诸城市“村改居”、广东省“积分落户”和陕西省“推进有条件农民工进城落户”统筹城乡发展模式,以资源置换或精英移民为核心,折射出的仍然是农民身份歧视、城乡分立思维.改革并没有在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呈现的还是城是城、乡是乡的格局,不仅没能消解城乡居民之间经济福利和生存安全的制度保障差距,还不断强化了城乡居民生存成本和生存预期的心理距离.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制度设计必须以农民身份为基础,构建城乡居民平权机制,尊重农民合理发展权,加快农民社会权利支持资源建设,实现农民与市民平等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19.
向“低碳城市”转型框架体系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低碳经济推进的着力点,文章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城市的制约因素,构建了以经济、社会、能源、环境、技术、城市建设为主的低碳城市发展动力系统框架,基于此分析老工业城市重庆向低碳城市转型的特点和必要性,并构建了重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编制重庆市民心理服务需求问卷,为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咨询与研究工具。方法:以464名重庆市民为对象,在访谈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构心理服务需求的初步结构,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重庆市民心里服务需求由五个因素构成:家庭关系咨询、人际交往咨询、自我发展咨询、归属与尊重咨询、生理需求咨询,五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60.016%;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各拟合指数达到心理测量学可接受的范围(GFI,TLI,CFI>0.80,RMSEA<0.08)。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8872,分半信度系数为0.7755。结论:该问卷信、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用于了解重庆市民心理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