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作为心体、本体的良知如何对接科学精神,是现代新儒家特别重视的问题。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新儒家学者,对此都提出系统而原创的观点。但是,学界往往重视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而忽略了熊十力与唐君毅的观点。事实上,熊十力的"良知推扩"说与唐君毅的"良知虚通"说,以及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共同构成了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的一条思想线索。  相似文献   

2.
重视本体是“十力学派”的重要特征,但无论是熊十力还是牟宗三,都没有关注本体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好像孔子之仁、孟子之良心与时间完全没有关系似的。在西方,自海德格尔做出存在论的区分,以“此在”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后,“此在”便与时间有了天然的联系,此后再谈没有时间的本体,已经没有了可能。中西哲学发展的不同把我们逼上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如果坚守“十力学派”,很难适应西方哲学发展的趋势;如果适应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不讲本体,继承“十力学派”又将成为一句空话。化解这一难题的一个可行思路,是引入“生生”这一古老智慧,对传统意义的本体进行改造,将时间性和空间性加入其中。这是儒家生生伦理学以“生生”为切入点的根本理由。  相似文献   

3.
唐君毅、牟宗三虽共同继承了熊十力的学术"衣钵",但在"智入而仁守"亦即"证悟本体"的路数上仍有较大差别,唐是"即工夫显本体",牟是"即本体即工夫";因此,唐君毅的著述目标是证成生命的真实存在,"道德理性"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牟宗三的哲学思辨始终围绕"两层存有论"展开。因有以上不同,唐、牟的佛教哲学思想也有很明显的差异。本文以唐、牟对"佛性"及圆教判别等问题的阐释为例,比较了二人的佛教哲学思想的不同,认为唐、牟都是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中完成了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哲学途径的"现代格义",整体上说,唐君毅的佛教哲学诠释与思想判析比牟宗三更为注重学术性。  相似文献   

4.
“心的文化”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 ,徐复观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思想亦有不同。“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与总的纲维所在 ,是徐复观理解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一以贯之”的线索 ,而“心的文化”的思想本身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现实性的方面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第一代新儒家中的熊十力被认为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而梁漱演的直觉说则与象山的思想方法有内在的密切关系,贺畴的“新心学”更与象山学说相关。第二代新儒家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对象山思想有相当深刻的研究。牟宗三在根本上指点出象山的“成德之教”,达成为我们把握牟宗三的象山学之前提,牟宗三还认为从陆家山到刘藏山这一段是儒家内圣之学的最高峰;唐君毅则视陆学为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之学滁复观认为要把握象山思想,必先把握义利之辨的总枢纽。  相似文献   

6.
徐复观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 ,与牟宗三、唐君毅同出新儒家的开山大师熊十力之门 ,但他的学术致思取向却与熊十力学派的其他成员完全相反 ,走向了一条消解形上学的道路。李维武教授的《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为我们了解徐复观的心路历程 ,及其消解形上学的致思特征 ,提供了一把登堂入室的钥匙。第一 ,该著以一种以人知人 ,以心印心、以问题为中心、与研究对象相对话的解读文本方法 ,深入地探求了徐复观的文化生命 ,真切地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徐复观在对中国思想史作“现代的疏释”时 ,曾指出 ,“由古人之书 ,以发见其抽象的思想背后 ,更要由此…  相似文献   

7.
儒家传统的内圣如何开出科学民主的新外王是现代新儒家的重要理论之一,从熊十力到牟宗三,都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两人的致思进路并不相同。熊十力"断染成净"说借鉴了佛教唯识宗的理论,以性智为体、量智为用,经过纯理智的修养过程,达致"性智全显"的境地,儒家传统的内圣由此开出科学民主的新外王,体现了体用相即的致思进路,这一理论在他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是比较圆融的。而牟宗三则另辟蹊径,提出了"良知的自我坎陷"说,认为良知本体需要经过自我的坎陷,才能开显出"纯粹知性",也即是科学和民主,牟宗三的这一理论引起学界较大的争议,多认为这一理论存在着缺陷,其原因就在于牟宗三没有完全继承熊十力的体用相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思想的内核是“一体两现”,其中又以“一体”为基础。牟宗三继承了其师的思想,于此有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其师一样,牟宗三这方面的思想也有缺陷,将心体与性体分离开来,是其集中的表现。牟宗三这样做,本意是以性体保障心体的客观性,使其不流向弊端,虽用心良苦,但也造成了心性实际不为一的问题,延续了其师双重本体之误。克服心学流弊的希望不应寄托于性体,理想的办法是在三分法的框架下,启动智性,以智性对仁性加以再认识。这一步工作可称为“二次启蒙”。这项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杜绝阳明后学之流弊,更可以为现代社会中的诸多乱象找到救治之法。  相似文献   

9.
功夫论是庄子与现代新儒学都关注的内容。庄子的“心斋”功夫与熊十力的“证会”功夫在深层都以人的关注为目的 ,庄子的“悬解”功夫与杜维明的“神会”说都是一种“外化”功夫 ,着眼探讨终极本体境界 ;庄子的“坐忘”功夫与牟宗三的“坎陷”说都以方法论为中心 ,都是一个实现过程。但是 ,庄子与现代新儒家在对人伦的取向上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0.
焦循是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于易学研究成就卓著。本文以焦循“易学三书”为依据,就儒学影响、学术师承和家学传统等方面对其易学渊源和成因进行探讨,指出焦循勇于怀疑、勤于思考、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治学风范是他成为易学名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清代乾嘉学术研究中,"戴段二王"的徽名已为近年的学界所关注,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也为人所熟知。以《广雅疏证》为例可以梳理出高邮王氏对戴震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由此以进,既可探明清代学术的深层关系,也可说明"扬州学派"的存在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由“摄用归体”到“会体归用”,是熊十力“体用哲学”圆成逻辑。笔者认为:在熊十力后期思想中,一方面,以“心”为“终极本体”的宗旨并没有改变;另外一方面,理论重心则由“体”向“用”的转化、落实,虽无否定“本体”的意味,但更凸显了“用”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清华国学院、文学院的学术研究史,分析了"清华学派"以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阐释传统文化的"释古"特色,以及汇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追求,"兼取京派海派之长"的治学态度。作者认为,这些特点虽然并非清华学派所独有,但在清华确实显示了相对的“集团性优势”。  相似文献   

14.
蒋孔阳先生在为朱立元撰写的《黑格尔美学思想论稿》一书的序中说:“一个人做学问,最好是先对某一门学科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大概的了解;然后,再选择其中的某一个代表人物或某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的专门性的研究。等到有了一定的成果,再扩大范围,旁涉各家。最后,联系现实的实际问题,摆脱对他人的依傍,自立门户”。这番话,既是蒋先生自己几十年治学经验的表达,同时又是对学术道路发展、理论家成长过程的一般逻辑的揭示。当我们试图对朱立元教授的学术生涯进行总结梳理的时候,发现朱立元的十年学术发展历程,也大致可分为“专门性研究”、“旁涉各家”、“自立门户”三个阶段,并在各个阶段都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饶宗颐先生是国际著名汉学大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从其治学经历来看,他是靠家学、师承和自学才得以博古通今的。乃父饶锷对少年饶宗颐的人生选择与学术取向都起了关键性影响。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涉及到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师承关系、文化氛围等多元因素,但家学渊源无疑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相似文献   

16.
陈瘦竹一向注重全局性的学术思考,治学“忌孤单”,表达了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一种诉求,即在一些重要的学术领域,组织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力量,以该学术领域“国家队”的姿态进入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之中。这是特定时代社会大局的发展需要,也是国内学界一度缺乏的学派意识状况下难得的学术声音。陈瘦竹的学术实践体现了他的学派意识:包容的学术气度和学术风格。这正是学派建构需要的格局条件,而有特色、有层次、有秩序的学术布局,更是学派建构的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17.
20 0 1年 9月 7日至 9月 9日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湖北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熊十力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熊十力全集》首发式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东亚、欧洲、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地区 60余位老、青年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 40余篇 ,这些论文从多个角度对熊十力思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现综述如下 :(一 )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探讨熊十力思想的时代特点2 0世纪的中国 ,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置身于时代之中 ,对时代之弊有着…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为缅怀这位长期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研究并为我国学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宗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邀请历史界、考古界、文博界专家、学者50余人聚集一堂,于2000年6月2日举行了“纪念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就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与学术业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关于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方法,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陈先生从来不以考据自拘,而重视史实宏观和史实意义的阐扬,在“求真”这个基点上,陈先生关于秦汉历…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资料详实,论证缜密,文字清隽,集中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思想,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的经典之作.《诗言志辨》所体现的治学思想和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宏观视野下的微观操作;文史哲相结合的动态考辨;依托材料为基础的科学论证.这些集中体现了朱先生“创新而不标新,传统却不守旧”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20份经济学和教育学 CSSCI 期刊从1980-2010年间所发表的4302篇论文为分析对象,对这些论文的4266位作者进行共被引分析,用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手段首次形象地展示出中国教育经济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演变过程,发现中国教育经济学在30多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已经形成“理论分析学派”“实证分析学派”“政策分析学派”和“社会分析学派”等四个主流的学术群体。这些主流学术群体的演变及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