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以来,国家对重庆、武汉、沈阳、大连、哈尔滨、广州、西安、青岛等几个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在这些城市开展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对大城市实行计划单列,重新调整中央、省、市的经济管理关系,扩大这些城市的经济管理权限,这不论是在探索城市经济济体制改革的路子上,还是在恢复、发挥城市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也取得了瞩目的成效.当然,期望改革没有波折是不现实的.在城市计划单列的过程中,也普遍出现了一些矛盾和摩擦,这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江汉论坛》1987年第8期发表了陈胜利、陈洪博撰写的文章《对计划单列的回顾及其思索》,阐述了中心城市计划单列"是经济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偏差"的主要观点.本文一方面是对二位同志文章的商榷,另一方面是试图对几年来中心城市计划单列进行总结和探索,并对现阶段完善计划单列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1、198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准了重庆、武汉、沈阳、大连、广州、哈尔滨、西安、青岛、宁波等9个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四年来,全国上下都关注着这项改革.对其评价,见智见仁者不?,本文则是充分肯定的.中心城市计划单列改革是一项重大决策2、对中心城市实行计划单列,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自不待言,城市具有近代工商业发展最优越的条件和环境,从而成为近现代工商企业的发源地.城市是企业的母体,离开它所具有的条件和环境,  相似文献   

3.
继中心城市计划单列以后,我国从1987年开始,对大型工业联合企业和基本建设集团项目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如何看待企业计划单列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透视.一、脱节:从宏观调控模式链看企业计划单列经济体制改革,已开始从过去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为经济方法管理为主,从直接控  相似文献   

4.
企业集团计划单列这一改革措施,虽出台时间不长,却引起了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见仁见智,看法不一.最近,有同志提出,企业集团计划单列后,企业受中央直接控制,经营自主权更无保障;加深了企业集团主体厂与所处地区间的"鸿沟";造成了行业垄断,压抑了市场竞争等等,从而认为,企业集团计划单列与城市计划单列一样,将是"以强化计划控制程度为实施前提,以控制资源配置权力为实施手段,以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为必然结果.就计划单列本身而言,是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偏差.联系整个改革思索,它是改革缺乏整体规划和阶段性渐进策略的必然表现"(参见陈胜利、陈洪博:《对计划单列的回顾及其思索》,《江汉论坛》1987年第8期).  相似文献   

5.
最近,对计划单列问题,出现了一些争论,许多同志都发表了很有深度和力度的文章.本文从中心城市和行政区域关系的角度,谈谈对计划单列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计划单列的最大优点是调整了省市关系,而这些关系在原体制下也可调整应该肯定,享有计划单列权的中心城市,经过几年的实践,的确尝到了不少甜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市活力,应该说这是通过计划单列调整了省市关系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著名的古城,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列为计划单列和对外开放城市。经过40多年的建设,南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已有了较好的基础。1991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79亿元,全地区财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经济改革下各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崛起,中心城市担负着各省稳定与繁荣的重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济调节体系.  相似文献   

8.
上海建设“三个中心”与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竞争分析徐斌一。优势与制约:上海经济发展有利条件及隐含困难列宁说过:“在现代各个国家甚至在俄国、城市的发展比乡村迅速得多,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①二城市是组织经济空间的中心,...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组织结构,按照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这一新的探索在理论上提出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中央关于制定“七五”计划的建议再次强调:要“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不同层次、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区网络”.这是经济体制的一项根本性改革,是今后城市建设发展的战略方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原城市群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是河南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重要发展思路和发展布局.中原城市群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城市密集度和人口密集度都比较高,应列入国家二级城市群.该城市群的范围不必完全拘泥于行政区划,应以经济区划为主进行界定.中原城市群的建设要强化一个中心,培育一个次中心,建设一条工业走廊,突出三条轴线.要处理好发展中原城市群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心城市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最近,我们到几个中心城市进行调查,对金融体制改革中的情况和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自1979年冬在四川省拉开序幕,迄今已历时八年。八年来的摸索  相似文献   

13.
<正>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毗邻港澳,地理、经济条件优越,是祖国南大门,是我国对外重要通商口岸以及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以来,发挥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到处生机勃勃,举世瞩目。随着广州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的不断变化,城市土地问题日益尖锐起来,城市土地的综合开发成了城市经济的一大产业部门。科学地处理象广州这样一类中心城市的土地管理问题,是我国当前城市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84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就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集中在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就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15年过去了,每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心任务都是国有企业改革,这就意味着国有企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特大和超大城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孵化中心,这些城市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和国家竞争格局中的地位。相关研究表明,资源约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均不能成为控制我国此类城市人口规模的理由。这些城市人口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中心城区人口过密以及职住分离现象严重,因而应取消对大城市发展的人口规模控制,重点优化人口分布结构,通过疏解中心城功能、向郊区新城匹配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公共交通体系等方式促进郊区新城职住平衡。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问题,多年来一直聚讼未决,愚钝如我者姑且只好以“前资本主义”称近代以上的中国社会。近年来我在考察中华文化的经济——社会背景时,接触到有关中国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几个切关宏旨的问题,现略陈管见,以就教方家。 一、城乡经济的同一性,城市对乡村的经济依赖 中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城市不具备自立的经济,而与乡村间在经济上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的基础是,城市在政治上统治乡村的同时,经济上却依赖乡村,没有发展成独立于乡村之外的经济中心。这对中华文化特质的形成及其走向,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17.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在未来5年,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破解的矛盾与问题是: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怎样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以及如何提高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等.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农村综合改革、区域经济合作与市场一体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增长极培育等方面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据此,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并大力扶持创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非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中部地区省际开放与合作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理顺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关系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此已作过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探讨,提出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生产管理经管权适当分离、企业相对独立等观卢,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坚定而富有成效的步子.但是,围绕国家和企业经济关系的改革还只是初步的,深人的改革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实践.本文拟就国家和企业经济关系的模式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全国经济区的发展和建设情况以及第二次全国中心城市经济问题讨论会精神,在国家体制尚未进行彻底改革之前,中心城市要形成经济区,有一个准备和过渡问题。我认为着眼点要放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中心城市本身的素质。这是中心城市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0.
大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数字经济作为发展优先方向和产业建设的着力点,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明确提出以数字经济为统领,进一步深化“创新引领、改革攻坚、数字赋能、融合提效”,以数字赋能提振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实现对实体产业赋能拉动,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