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观”与历史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概念,本文通过对“景观”概念的历史考察,提出历史地理的景观学说,以求统一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二元”分立现象。  相似文献   

2.
学科定位问题是文学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但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文学地理学的定位一直具有多样性。国内学者从文学角度思考,将之理解为文学研究的方法、文学或文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独立的交叉学科。国外学者偏向从地理学角度思考,将之理解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在重新思考中,文学地理学应是一门融合两套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学科,具有二重性,是将地理因素影响下的文学研究和存在于文学形态中的地理研究结合在一起的系统。  相似文献   

3.
文学地理学无论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还是一个学科,都是中国本土化研究成果,处于初创阶段。对于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来进行文学地理学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况,两者比较发现,目前文学地理学对于文学地理的研究有所忽视,而文学地理所蕴含的发生学、结构论和运动论价值和意义,不仅决定了文学活动程度的构成方式、运动规律和本体论属性,而且直接显示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立场、方法论和逻辑依据,是文学地理学建立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学,实际上是借用地理空间的形式,展现文学完整的风貌。中国文学经历了从相对静态和封闭的地域文学研究到动态的文化地理研究。空间是文化地理学的关键词,从文学空间的视境下重新阐释与领悟文学的内在意义,对于超越当前的文学研究,构建一种时空并置的新型文学范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景观基因图谱: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的一种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聚落文化景观历来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在遵循传统地理区划理论的基础上,借助考古学的“地区类型学”理论、文化人类学的“特征文化区”理论以及文化生态学的“文化区系”理论等,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进行类型整理和区系划分,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同时,在区系划分的基础上,引进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以此推进文化地理学关于区域景观基因图谱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虚构性景观的概念源自"景观"一词,主要指文学作品中故事展开的场景。其生成方式多样,有的是以作家潜意识中的地理信息为基础,大量运用想象,建构起玄幻多姿的地理景观;有的则是与现实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化用地理元素。虚构性景观的独立性、文学性和主观创造性使它成为有别于实地景观的鲜明特点。关注虚构性景观,可以发现隐藏在人心、地域、传媒等外界因素下的独特审美,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文性,也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它兴起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发展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与民间文学的研究。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中,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为文学地理学提供许多第一手资料,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许多重要个案,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地方文献中所保存的文化、文学与自然地理要素,一再说明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天然联系,有力地论证了地理是文学发生的起点与产生的基础,也是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地方文献还包括实地考察与田野调查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某个地方的自然山水与民情风俗的照片、录像、录音与实物,它们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提倡的文学批评方法与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新方向,文学地理学批评建设需要关注这样十个关键词:文学的地理基础、文学的地理批评、文学的地理性、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文学的地理空间、文学的宇宙空间、文学的环境批评、文学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文学地理空间的限定域与扩展域、文学地理批评的人类中心与自然中心。如果思考并准确地界定了以上十个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研究实践就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 中外文学和绘画作品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从文学的"观景"描述到绘画的"景观"再现, 充分反映出东西方由于所处不同的文化境遇, 对景观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地理学是近30年在国内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宏观层面看,主要热点问题集中在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与任务及理论体系的建构等方面。文学地理学应该"成为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独立学科",其研究对象应该以文学为本位,其理论体系的研究相对薄弱并亟待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从地理学视角研究中国文学是个较新的课题,因此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然而,进行文学地理学研究时,不仅要借鉴相关学者已经提出的研究方法,还要注意到诸如研究理论、地方志、人口迁徙、民间文学、民族文学、外国文学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学地理学是目前国内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却表现出理论研究与文本实践之间的不平衡,具体文学地理现象的研究远远大于理论方法上的探讨。当代西方文学地理学产生于空间批评的历史语境,同时借鉴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学地理学研究理路的梳理与解析可以为国内文学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突破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文学地理学因素对于“白洋淀诗歌群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背景作用。拟从湿地背景催发“白洋淀诗歌群落”诗歌情怀、燕赵文化渊源确立“白洋淀诗歌群落”诗歌生命基调、地缘优势打造“白洋淀诗歌群落”封闭而开放的诗歌美学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开拓“白洋淀诗歌群落”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王珪使辽行程中写下的18首北疆纪行诗,因作者足迹的不断挪移,所以呈现出空间上的地理学特征;又因其抒情感怀以诗为载体,所以具有明显的文学意义。用文学地理学的视角观照王珪这组纪行诗,可以确证其由汴京出发最远至内蒙古赤峰市的使辽线路,并探寻王珪纪行诗作中冬春代序的物候景象和北国“江山”的文学建构,发掘诗作中以使臣情绪、思古幽情、乡愁意绪为代表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文学与语言学就不断地相互渗透、相互推动,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又密不可分。传统语言学促进了古典文学的真正独立和成熟,现代语言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近代文学背景,语言学转向是20世纪文学研究的一次全方位的试验,新世纪的文学研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传统。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世纪,文学与媒介的关系经历了从"媒介文学化"到"文学媒介化"的世纪转换。在新世纪文学"被建构"的过程与序列中,"文学媒介化"现象格外引人注目,以"80后"文学为代表的文学媒介化景观,新媒介文学的"喧哗与骚动"都是显例。"文学媒介化"现象究竟会给文学带来什么样的终极影响,得经由时间来确证。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路拥有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与创作、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并且串联起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等文化望族,是为唐代诗坛输送诗人最多的诗路之一;河朔唐诗与陇右唐诗分别承载着唐代边塞诗的东西两极,共同成就了盛唐边塞诗这座诗史上的高峰;慷慨悲歌的河朔之风为唐诗注入了贞刚之气和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和唐诗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权力、个体、群体构成了反乌托邦文学内部的多重互视关系.权力以物理空间的分散形式及其驯化功能,保障了自身"不可视"与个体的绝对服从.人丧失对身体的参与感成为被剥离主体性的"非人",并在群体的询唤下以"主动被看"的姿态迎合权力,沦为主宰者意志的传声筒与领袖力量的供给者.极权社会中留存极少数保有个体意识的反抗者因强烈的异己感,察觉并排斥权力的监视,企图夺回掌控权,抵抗权力的规训,确立"我"之存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人对“成都”都市景观的跨文化“观看”与书写主要聚焦在成都自然景观、成都人文景观和成都风物景观三个方面,是巴蜀文化在日本传播及影响的有力明证。其中,日本文人对成都自然景观的书写首先关注的焦点是作为千年古都的蜀都/成都的“气派”“安逸”,同时还有成都之“第一乐园”望江楼、“蜀都最繁华”之东大街、“坚固精致”之九眼桥和安顺桥以及被誉为日本“鸭川”之锦江。成都人文景观资源丰富,而吸引日本文人并令其赞叹不已的则主要是“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武侯祠、“水光竹影城西路”的杜甫草堂、“宫中的第一杰作”青羊宫、“神圣”的文庙、“日本见不到”的惜字塔等人文景观。对成都风物景观的书写多集中于被赞为“华人的俱乐部”的成都茶馆、蜀都的交通工具轿子和花干儿、昙花一现的东洋车和马车以及展现蜀人之雅趣的花市等等。对日本文学中的“成都”都市景观书写进行美学层面的理论烛照,可知其具有地域化、景观化、文化化、多元化、奇异化、他者化等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