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西方政府的职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各自的演变轨迹。西方各国的政府职能虽有差异,但经济职能大致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全面干预,再到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及至“第三条道路”的演变过程,政治统治职能逐渐减弱,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则呈现出从战后的全面干预到逐步社会化的趋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政府经历了从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重心转移的过程,经济职能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发展到逐渐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从直接管理为主转为间接管理为主,而社会职能则从社会事务的国家化逐渐走向了社会化,但同时也在不断增强。从比较中可以发现,中西方政府职能的演变是具体的、历史的,其中也蕴涵有共性的东西,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20年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 0年的中国政治文化发展是伴随改革开放 ,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改革进程曲折前进的 ,既有成就又存在问题。成就 :政治生活主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民主、服务经济转变 ;国家职能———由单一政治职能向综合治理转变 ;政党功能———从统包一切向“有所不为”的执政党政治领导方式转变 ;民主观———增添了新时期的新内容 ;法治———由法律虚无主义转变为依法治国、依法办事 ;政治决策———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化 ,并有决策的社会参与等等。主要问题 :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问题 ;反文化现象的遏制问题 ;公民政治文化分布不平衡问题 ;政治文化及相关学科建设严重滞后问题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急剧转型,相应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也正发生结构性转化,民主化趋向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在这主题下,还并行着几个变奏,即,主流政治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认知从理想走向现实,政治人格从依附走向独立,政治思维从教条片面走向实事求是,政治信仰从迷茫走向清晰,政治价值从集体本位走向个体本位。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政治整合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当代中国的政治整合依赖于新中国的制度架构,并于改革开放后进行了明显的调整与改革。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整合作为一种“后全能主义”的整合模态,汲取了新中国“全能主义”整合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创新式发展,五大整合路径也各有其成效。不过随着社会情势的进一步发展,此种政治整合也将进入新的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5.
政治思维是政治文化和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执政者政治思维的进步标志着执政能力与治国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果断终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实现工作重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使政治思维发生了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转折;体制和政策的理想主义色彩淡化,政治思维具有明显的务实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快了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与世界经济接轨,自觉融入全球化进程,政治思维由封闭走向开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我党政治思维实现了由单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政治发展的取向可分价值目标和社会目标。获得政治发展价值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平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独特性的一个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我国曾经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经济运行服从政治目标,行政原则支配经济原则。政府的一切活动都从属于政治目的,政府的所有职能都具有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优化我国政府职能配置,建设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迁,公民社会在中国逐步兴起并不断发展,并对中国的政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利于重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政治民主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充分发挥公民社会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赋予了城市社区新的职能,同时人口的集聚,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也使得社区成为矛盾的聚焦点,新的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在中国选举政治中做出了许多创造,对于农民在选举政治中实现创造活动的主要原因,要从多方面予以综合考察。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生存环境是农民寻求变革和政治创造的现实基础;具有试错特征的渐进式改革为农民在选举政治中的创造和探索,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国农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反抗和无畏精神,是农民在选举政治中探索和创造的重要主观条件;农民的务实灵活和可塑性,是农民在选举政治中探索和创造活动能够实现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开放和流动的社会环境,为农民在选举政治中的探索和创造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农民也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社会福利服务中越来越重要的一股力量。志愿服务有别于由国家从孝道主义原则出发规定和提供的法定服务,由事物主体按等价交换和"购买力"法则提供的私人服务,以及由亲属、邻里按特殊性原则及需要原则提供的非正式照顾服务。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在市场经济不断渗入和农村土地制度调整的背景下,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的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农民集体行动和孕育基层民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简要回顾乡村治理变迁历史过程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一个典型的乡村组织个案,具体阐释农村社会组织在当代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社会功能。各类农村社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村民个体等治理主体间合作协商是解决目前乡村社会治理困境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司法制度,但当前对于修复被侵害社会关系的手段较为单一,无 法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有必要从刑事犯罪的规律性着手,分析研究恢复性司法在我国本土化构建的必要性 及可行性,通过整合侵害人、被害人及社区组织等社会资源,发挥我国警察机关优势,从而构建符合国情的恢复性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主要呈现以下基本规律和特点,即价值观的代际变迁方向与改革开放的实际进程相一致;价值观的代际变迁与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迁在变迁性质和变迁阶段上总体上相同;在社会价值观变迁的过程中,青年价值观发挥着新价值观的肇始作用和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经历了从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到代际碰撞,再到代际动态整合的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文章指出,传统农村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曾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新出现的非营利组织既是基于农民的维护个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的现实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供给、维护社会公平、培养新型农民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农村非营利组织还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起良好的组织间网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正在兴起,社团组织得到蓬勃发展。在公民社会兴起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拓展了高校社团的建设空间,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转换社团工作方式,青年的个性化发展及学生自组织的大量出现,对高校社团增强工作有效性、活动凝聚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社团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职能定位,努力成为创新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骨干力量,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补位者,维护高校安定稳定的参与者,以及公民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7.
变迁、结构和话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解释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但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没有发生应有的作用。弱势群体由于利益受损产生了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形成了仇官、仇富、仇不公的主流话语。巨大的社会变迁、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结构、仇官仇富仇不公话语的形成,构成了当下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政治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技政策制定主体的政策认知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政策的制定受到政策制定主体对科学技术及其功能认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形成了科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基础。现实中,中国科技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受到来自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宏观科技政策的输出是这种政策向度在社会形塑下得以显现的具体形态。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后科技政策的输出表明,中国科技政策制定的理念是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但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9.
群众性、实践性、创新性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突出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品格。马克思主义指导、促进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验证、发展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相互促进、不断创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社会道德生活也已经超越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与反思阶段。与之相应,中国的社会道德体系和内涵也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得以表现出阶段性的发展与变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主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中国社会生活和道德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