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大湘南示范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还存在宏观层面制度建设有待完善、中观层面市场作用有待发挥、微观层面产业集聚有待加强、产业转移竞争压力有待缓解等诸多问题。为更好地提高大湘南示范区在承接转移产业的竞争力,政府在制定相关发展战略时,一是要把握大湘南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建设,二是解决物流的制约瓶颈,三是突出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湘南地区已获批成为我国的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地区要发挥周边区域转移的示范效应,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是关键。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宏观背景和湘南地区产业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经济梯度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等机遇,进而提出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专技人才、有序采取承接模式、建立统一管理组织、加快一体化的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提升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开展,湘南地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必须要有新的认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移应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校企合作办学,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是高职教育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中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产业转移背景下,高职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职教育,是实现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产品“走出去”系统协同的理论机理,文章阐述了目前湘南农产品“走出去”系统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并指出了农业投入不足、产品品牌美誉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无序发展、利益协调机制缺乏等是湘南农产品进一步顺畅“走出去”的制约因素。最后,从资源整合、品牌建设、金融服务、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实现内部有序转移是我国破除经济发展相对困境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分析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承接产业转移的国际经验,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等中西部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从生产要素调整、优化硬环境、改善软环境、实施政策倾斜等方面提出了中西部如何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金融支持可以满足产业转移中的资金空缺,完善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是产业转移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从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着手对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金融支持进行研究,阐述了示范区发展现状,揭示了现阶段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高、金融创新缺乏等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最后作者对优化示范区产业转移金融支持提出了健全金融体系、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能为皖江示范区产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打造环渤海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辐射和带动全国发展。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价值以及当前京津冀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认为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水平分工是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河北省优质要素持续流出和京津冀区域产业垂直分工格局是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两大困难。建议通过改革京津冀“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建立京津冀一体化的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机制、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谋划建设若干高端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等措施推动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云龙示范区“两型”产业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龙示范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五大示范区之一。通过对现有"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首先指出资源节约是"两型"产业培育与发展的首要任务,环境友好是"两型"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基础,综合绩效是"两型"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创新能力是"两型"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然后提出适应云龙示范区长株潭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功能定位要求的"两型"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总结出"两型"产业评价程序。  相似文献   

9.
皖江示范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安徽省上下围绕"皖江开发开放"和"东向发展"战略目标长期努力的结果。本研究从皖江示范区早期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皖江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根据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探讨皖江示范区的产业定位,分析皖江示范区的产业体系建设,并着重解决区内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环境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回应与检证载体。以“环境治理现代化”表征的这种中国式现代化是对现代性本身的再现代化,需要重新去认识和把握跨域环境治理模式的“现代”属性。从环境污染正在经历的由局部向广域转变的解域化过程来看,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多辖区间联结与互动的动态演化过程。既有研究已从多层面和多维度视域构建了跨域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框架,对于回答协同的应然状态以及如何锻造良好的协同秩序进行了叙事性再现和动态关联考察,但就协同进程中动力机制对协同结果的塑造作用探讨不乏“意犹未尽”之处。基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环境协同治理,构建“理念-制度-实践”理论图式,并从触发机制、驱动机制和行动机制3个维度探索了开启跨域生态合作动力来源的机制之钥。研究发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环境治理中的协同模式是典型的组合式协同,存在以系统协同牵引绿色协同的发展倾向,更具有不变体制变机制的内在属性,此种模式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在激励约束与功能分割双重作用下的理性择定。“组合式协同”在应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上能够获得有效的合法性与合宪性回馈,并因其秉持共生、共进以及共...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核心富集区。该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几近全省的一半,说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能有效带动全省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调整和优化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所以应通过实施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监督作用,共同推进该区域的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2.
研究经济区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对于提升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推动区域内产业联动则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选取2009年三大产业的相关数据,分析经济区内各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关联度及各城市19个产业的关联度,得出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的产业关联度较高、产业合作性大于竞争性的结论。据此提出构建区域经济协作机制的路径,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垦区经济已经步入全面、快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初步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地方需要垦区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正确的政策框架下,垦区和地方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确立合理的合作机制,才能在提升整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实现“区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某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现象,而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历史累积因素、政策因素、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科技教育的差异等原因造成。为此,提出了需要按照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建立规范的财政拨款制度、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推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推进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中西部劳动力转移等对策建议来加快我国区域经济未来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首先运用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陕西省1999-2008年间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然后通过泰尔指数对陕西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得出陕南、关中、陕北地区内部差异逐渐减小,地区间差异为构成全省总差异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资源条件、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最后从如何围绕中心城市,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陕南、关中、陕北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疆南疆三地州城乡二元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缩小新疆南疆三地州城乡二元差距,对于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从城乡收入、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南疆三地州城乡二元结构,研究发现:南疆三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镇化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制约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分析南疆三地州城乡差距成因的基础上,从利用差别化产业政策和对口支援机制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喀什在南疆三地州发展中的增长极,适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提出了缩小南疆三地州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建立政策主导的区域高校专业发展统筹规划设置机制,专业为主的区域高校联合与合作机制,专业为重点的区域高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特色专业为核心的区域高校专业建设示范引领机制,是实现区域高校专业建设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和特色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依据其地理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从地区共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港口发展对腹地经济的带动效应、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