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1年至1945年期间的东北文学,被称为"沦陷区文学".沦陷区话剧文学一直处于边缘.纵观沦陷区话剧文学,其主题中的压迫中的抗争、隐忍中的反抗、专制中的附逆等精神和思想,体现了东北沦陷区话剧文学独有的艺术价值:反映了铁蹄下东北人民的斗争、呐喊、屈辱和叹息,反映了作家在民族危难时刻勇于斗争的精神和个别作家背离民族大义的错误立场.这些剧作增加了中国话剧文学主题的维度,在中国话剧文学史上是独有的一页,和沦陷区小说、散文、诗歌等共同构建了沦陷区文学的完整历史.  相似文献   

2.
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 14年之久的残暴的殖民统治。同时 ,对我东北人民实行疯狂的奴化教育 ,妄图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以造成其文化的落后 ,最终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驯服的工具。我们应时刻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以激励中国人民实现富国的斗志  相似文献   

3.
日本侵略者在其14年的殖民统治中,虽然完成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再疆域化,但文化的再疆域化并非那么容易。由于日本族群地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单一身份的认同观念,使日本军国主义向外扩张、侵略他族时,也企图用其暴力文化观念和单一身份认同,以及制定一系列的强权文化机制改变其统治下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系统,这就必然会在殖民/被殖民、统治/被统治之间产生极大的偏差与对抗。在侵略者对东北沦陷区文化再疆域化过程中,中华民族多元共生的文化传统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为东北沦陷区的广大民众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强权文化机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使侵略者的文化殖民最终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4.
东北沦陷区中文报纸存在一个特别现象:文化身份与政治身份分裂,副刊叛离了正刊。当报纸正刊是日伪舆论宣传工具时,副刊却发表大量抵抗文学作品,成为东北人民精神抵抗的阵地。文章以伪满洲国国务院政府机关报《大同报》为例细述这一现象,同时发现《大同报》现象并非个案,副刊叛离在东北沦陷区中文报纸中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这是东北人民坚强抵抗的结果和日本侵略者统治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沦陷区妇女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册上不可缺少的一页。沦陷区妇女抗日斗争的历史向世人揭示;中国共产党是沦陷区妇女抗日斗争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沦陷区城市的妇女,主要以隐蔽、秘密的形式从事抗日斗争;沦陷区农村的妇女参加抗日工作比较普遍和深入,牺牲也十分惨重;沦陷区妇女抗日救亡,以秘密斗争为主要形式,但在某些地方,妇女也直接参加抗日武装斗争.沦陷区妇女艰苦卓绝的反日斗争,配合了根据地、国统区的抗日战争,打击了日伪统治。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占山东期间的奴化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长久占领我国之目的 ,不但实行军事上的侵略 ,政治上的压迫 ,而且在教育上实行侵略和奴化。日本侵占山东期间竭力推行日语教学 ,网罗人才赴日留学培养亲日走卒 ,采取种种手段控制师生思想和行动 ,利用其特务机构建立的“新民会”把持社会教育。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证明 ,日伪在沦陷区推行的是奴化教育 ,奴化教育给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屈辱和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7.
汪伪统治时期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奴化教育 ,统治者在青少年中组织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 ,不但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而且具有鲜明的奴化教育的目的性 ,同时又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强制性 ,是日伪统治者对沦陷区青少年进行奴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后,中国民族工矿业被分割为两块:以西南七省为代表的西南大后方和以华北华中地区为代表的关内沦陷区。中日两国政府分别在两地大力发展工矿业作为支撑战争的必备条件,这两个地区成为中日两国战时经济对峙的区域。两地工矿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裂痕与矛盾.在沦陷初期,殖民者与进步戏剧和文艺存在着暂时宽松与不断走向高压的博弈期,在沦陷中后期,殖民者内部一方面存在着不同地域与文学意识的对立,一方面殖民者创作和导演的话剧《林则徐》、上演苏联话剧《怒吼吧中国》时动机和意识既非一致,更与中国人演员和观众的接受意图和效果与中国观众的读解南辕北辙.殖民的话语的裂痕,使得殖民者内部对文艺“国策”的理解和贯彻出现偏差与背离,使殖民者意图通过戏剧达到的“转移仇恨”、日满一体的政治和美学破产,也使东北沦陷区戏剧出现殖民语境及其裂痕下形成复杂曲折的意识与美学倾向.  相似文献   

10.
11.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自我确认的最重要的基础与标志之一.日伪为更好地推广殖民政策,削弱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在沦陷区实行日语殖民教育.异族的统治令沦陷区作家强烈地体会到民族语言是精神的原乡,他们在沦陷语境中坚持汉语写作,保存民族意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  相似文献   

12.
论抗战时期儒家思想在沦陷区的异化及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在"以华治华"侵略策略的指导下,日本侵略者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利用.伪满的"王道政治"理论、华北伪政权的新民主义、汪伪的"和平"谬论与东亚联盟理论,都是日伪在恶意吸纳、篡改儒家某些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或完善的侵华、奴华理论.儒家思想在沦陷区的异化是多种因素相互纠集作用的结果.除了日伪别有用心的扭曲外,也与儒家思想自身的积弊及其模糊性、普遍性,沦陷区特殊的社会环境与民众心理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14-117
上海沦陷区女性文学呈现出特殊的纯情与日常叙事,作家抛开国家宏大叙事,在硝烟之外慢慢道来爱情的纯真、心灵的执著、情感的坚守。《上海沦陷区女作家服饰书写研究》从服饰的角度切入,结合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进行边缘断代研究,深入到了作家与作品的灵魂深处进行揭示,将上海沦陷区女作家的研究引向深入和细化。  相似文献   

14.
王东 《中州学刊》2007,3(6):174-177
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制订了以夺取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为重点的夺取沦陷区城市的战略,这一战略从实施到调整充分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期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的博弈,对战后中国政局的影响颇大,对中共战后方针的形成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31—1945年14年间,东北三省(包括东蒙地区)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之地。日本侵略者利用其扶植的伪满政府通过其控制的文化机构与报刊,对东北沦陷区实施了文化再疆域的殖民手段。在这样的再疆域时空中,文学形态呈现出两种维度:一是通过隐忍、委婉的方式表达抗争的精神;二是在殖民者操控中以“服务战争”、宣扬“东亚共荣”与“中日亲善”为目的的献纳之作。通过对《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以及沦陷区的文化形态、诗人气质与旧体诗创作的考察,旨在说明东北沦陷区的爱国知识分子们在被压迫与被殖民的境遇中,并没有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脉失去生命的气息,在殖民与反殖民、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中,日本侵略者意欲对东北沦陷区的文化再疆域企图并没有取得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沦陷区研究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学术界就已有所涉及。综览1949年以来沦陷区研究的基本情况,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早在初期甚至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即已确定。但随着资料的挖掘与意识形态的变化,研究的方法及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7.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102-108
沦陷区文学中大量历史题材作品的存在彰显出中华民族拥有深厚的历史记忆。沦陷区历史题材作品不仅反映出沦陷区作家的情感倾向,也或隐或显地表明他们对待民族历史与现实的态度,为沦陷区人们提供了民族想象空间,更因言说语境的特殊而呈现出寓言式的丰富含义。通过历史记忆书写,沦陷区文学不仅延续且不断地深化、强化了沦陷区人们的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月30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20.
日本帝国主义在“9.18”事变以前建设灌输亲日思想的教育机构及“怀柔”朝鲜族知识分子和“有志绅士”;在“9.18”事变以后采取废除朝鲜族私立学校及修改教育内容等强硬措施,从而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殖民地奴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