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3S技术对最近20年荣成湾沿岸土地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池、耕地、滩涂、沼泽地明显减少,而建设及交通用地、园地、沙地显著增加;同时,养殖池主要转化为滩涂和水域,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建设及交通用地和林地,滩涂主要转化为水域和沙地,部分沼泽地转化为耕地.荣成湾沿岸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城市化及工业水平的提高、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生态保护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技术,分析了济南市耕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在这十年内耕地面积发生了重大变化,面积减少4.26%,前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后五年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其他类型用地转化为耕地的量很少;②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加,耕地转入转出明显减少;③耕地变化区域之间差异大,天桥区减少幅度最大,济阳和商河县面积略有增加;④本区的耕地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尤以政策和人口经济发展压力为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加强本区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依据2002-2008年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安徽省池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引起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地类型变化看,具体表现为耕地面积减少最大,林地增加最大,建设用地面积有较大数量的增加;从土地利用变化动态来看,建设用地的年变率最大,变化速度最快,耕地变化速度也较快,草地和未刺用地的变化速度最慢;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益等是引起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贵州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动态关系及协调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州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市化与耕地资源保护形成矛盾的突出问题,分别利用协整理论和协调度指标对贵州省1982-2008年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及其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贵州耕地面积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二者呈负相关。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化发展是耕地变化的单向G ranger原因。大部分年份的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呈调和型,耕地资源保持在承载力阈值内,短期内可接受。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耕地利用效益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期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时期。伴随着低效利用和环境污染再加上结构调整的压力,中国耕地面积绝对减少,从而使粮食总产于2003年降至近20年来的最低点。这一变化再次引起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益。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尝试性地提出了耕地利用效益测度的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中国发达粮食主产区山东省青岛市的案例研究,对青岛市耕地利用效益历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耕地利用效益不论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政策含义:中央政府应采取措施防止经济发达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益进一步下降,改善生态效益、维持较高水平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向粮食主产区实施"效益型"的农业支持政策,以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和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宏观目标。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我国耕地变化的区域效应及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退耕是其主要原因.耕地面积减少对区域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耕地占补平衡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属经济发展主导型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值得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中部属过渡型地区,耕地保护不影响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小,生态退耕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我国西部属生态保护主导型地区,生态退耕有利于实现水土资源平衡,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耕地保护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河北省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以河北省2000-2014年耕地面积相关数据为依据,来对河北省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河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2000-2014年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变化情况表现为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增加—趋于平稳。耕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6857.08千公顷,缩减到2014年的6537.74千公顷,减少了319.34千公顷。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应努力协调好耕地合理利用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1994年,我国耕地减少1000万亩!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数字,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吃”了这1000万亩耕地?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1000万亩耕地的去处。统计显示,占用耕地的第一“大户”,是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有毁田养鱼的、养虾的、养蟹的,有毁田种果的,等等。第二个“大户”,是非农用占地,主要是建筑用地和开发区用地。此外,一些经济发展较慢的地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的物质保障。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变化等原因,大量耕地从原有农业生产领域退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安徽省1990—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为例,采用协整理论及Granger因果检验,对耕地非农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依存关系及因果性的研究表明,耕地非农化与农业产值变动之间构成反向的动态线性关系,耕地面积与农业产值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耕地非农化与农业产值变动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其政策含义是:政企银多方合力,通过确立主导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现有的土地产权制度条件下,通过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确保耕地的合理流转。  相似文献   

10.
把握耕地数量变化影响因素,对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逐步回归法,筛选出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然后引入STIRPAT模型,分析粮食单产、农业机械总动力、城镇人口、第二产业比重等主要因子对南京市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是导致南京市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粮食单产的提高对耕地面积的减少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此,研究认为可从适度控制人口发展规模、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途径来缓解南京市耕地面积减少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焉耆盆地1992-2011年的统计数据对盆地耕地面积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经过计算得出结论,即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农业生产等是焉耆盆地耕地规模变化主要的驱动因素。耕地面积与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其中相关性比较大的是农业总产值和地区生产总值,该区域中经济水平的变化影响耕地数量的变化,同时耕地数量的变化也影响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2003-2008年西宁市城市化背景下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西宁市耕地、园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最多,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林地增加最多;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51.43×106元,年变化率为0.21%,价值系数较高的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土壤形成与保护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敏感性指数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指定的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西宁市生态系统相对安全,但是在增加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价值系数较高的草地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的三位一体,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着城市规模扩大过快、耕地减少迅速、用地结构复杂、权属混乱、污染严重、土地利用率较低等主要问题,其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区过多过泛、人口增长无序三方面。针对当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人口预测、基础数据采集、城镇用地规模确定等难点问题,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耕地面积连年递减,一直以来耕地问题都受到高度关注,本文以萍乡市湘东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了湘东区耕地面积变化对农业产值的影响,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回归分析预测等方法,分析了萍乡市湘东区2000-2011年的耕地面积变化与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的关系,根据两者的相关即因果关系得出结论,耕地面积每减少100公顷,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就会降低0.9个百分点,证明了耕地面积的变化会对农业产值的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通县1995—2014年社会经济数据,通过SPSS等软件,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主成分分析法及典型相关分析法等技术与方法,系统分析了1995—2001年、2001—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4年不同时段大通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大通县主要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期间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有所减少,林地、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与其他几种地类相比,耕地的变化量和变化率较为平稳,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动最大的是未利用地,其次是水域,再次是建设用地;2010—2014年间除林地外,各土地类型动态度都呈减少趋势,减少速度最快的为水域,减少速度最慢的为耕地;土地利用程度呈现波浪形发展趋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也是大通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耕地数量减少是我国中部地区目前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临川位于江西的东部,经济正处在起飞阶段,耕地数量在近几年急剧减少。文章在分析1978至2003年抚州市临川区耕地数量变化的基础上,应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1978至2003年间引起临川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人口的增长、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政策因素等。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1-2020年的LUCC遥感数据对黑龙江省13个市(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互动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土地供给压力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耕地、林地和草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呈均衡转换态势,部分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出;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筑用地的侵占;相比于耕地和草地的影响,黑龙江省林下经济的发展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更高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8.
2004年粮食产量的恢复性增长,其实质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扭转持续几年下降局面,全年达15亿亩,比2003年增加0.1亿亩。但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供给趋紧,是我国粮食生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9年,我国每个农业经济活动人口耕地面积0.2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2003年,我国耕地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等6省市的人均耕地不到0.8亩。其除了人口的基数大和增长因素,还有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和非农建设等方面的原因。因而耕地保护必须统筹好与这三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农业基本国情(一 )人口与资源反比例发展2 0 0 2年国土资源公报 (未包含台湾、香港、澳门 )公布 ,全国现有耕地为 12 5 93万hm2 ,与 2 0 0 1年相比 ,耕地减少 1.32 % ,年度内净减少耕地 16 8.6 2万hm2 ,耕地面积继续呈递减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 2 0 0 2年底统计数据 (未包含台湾、香港、澳门 ) ,我国现有人口总数为12 84 5 3万人 ,其中乡村总人口 782 4 1万人。我国土地总…  相似文献   

20.
以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在系统分析福建省6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的同时,探讨耕地利用变化与国家相关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福建省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态势表现为资源数量的持续减少.(2)耕地数量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耕地数量的持续下降,直接导致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更趋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管理政策;同时,有关的耕地保护政策措施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