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伟 《兰州学刊》2007,(4):150-152,14
《诗经》文本自身的审美性与其由“经”的地位而产生的政治道德要求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儒家在解释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时的主要任务。在对《关雎》的释读中,通过认定作者和调整诗歌重心这两个策略,文本中原有的以男女情爱为中心的个人体验被置换成了道德训诚。儒家的这种对文本的控制,对文本释义权的控制,实际上决定了对读者进入体验通道的控制,并最终决定了对读者体验取向的控制。这一释义策略最终又影响了作者的创作倾向和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2.
张继红  张学敏 《理论界》2009,(9):136-138
<家>是巴金的成名之作,<寒夜>是巴金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都隐含着作者鲜明的"我有话说"的意念化创作倾向.同时,两部作品都选择了"家"及其伦理关系这一切口进行叙事,但文本的叙事逻辑和作品人物的情理逻辑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文本裂痕.这一现象在<家>中产生,到<寒夜>逐渐得以弥合,这种在艺术策略的选择与深化成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丰富而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评点并腰斩<水浒传>的释义本质,标志着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批评理论开创了系统化的审美范本,标志着小说审美文本与批评释义文本的本体差异,标志着"语言暴力"的道德与审美诉求,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文化习惯.  相似文献   

4.
<易传>是儒家诠释<周易>的作品,其核心思想反映了孔子关于"性与天道"的哲学.事实上,<易传>是儒家的一部道德形而上学与道德修养方法论的经典,它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作为一个真正有智慧和能力的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易传>中包含了儒家的一种以伦理化的世界观和道德修养体验为核心的"元教育"思想.这种"元教育"着眼于"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体验,它不同于作为文化内部传承过程的言传身教的"教育",而是一种指向语言之外的形上之思、道德信仰及其实践智慧的自我修养过程,一种超越了语言的"不言之教".<易传>的不言之教既代表原初意义上的教育,也表征着人类教育所应该遵循的一些根本原则,对现代和未来的教育具有意义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语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仁怎么样"的命题,仍然是本体论命题,知行实践本体论中的<论语>正名说、<荀子>的"解蔽"以正名,孟轲的"言"与"心"与"气"的关系说、"知人、论世"以解诗书说,都是儒家的语言本体观.从出土文物看,孔子评<诗>的语义的标准化、程式化、范畴化,反映了儒家言语评骘的普遍化特征和语言形而上学的地位.儒家有丰富的学理范畴,涉及天地自然,道德情性,知行思虑,言语说物等方面,文章从与言语直接相关的心性,心思、思言、言辞等寻考言语之踪,并指出这是儒家学理中的感性活动和生命过程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特的作者现主要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作家>、<作者之死>、<从作品到文本>、<文本理论>等,阐述了作者身份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叙速、表达方式及从作品到文本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审视作者、读者和文本关系的全新视角,彰显了主体隐匿之后为现代写作提供了文本多义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关雎>一诗在<论语>、<孔子诗论>及汉初的<韩诗外传>、<毛诗故训传>、<韩诗薛君章句>中都有出现,各书给予了不同的解说.对此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关雎>一诗在儒家的传诗体系中,讲解内容逐渐儒学义理化,基于切实情感体验的诗学逐渐消失,代之以儒家经义的渲染和宣扬,在风格上则表现出由平实、引申到夸张、渲染,甚至带有玄幻色彩.这正是儒家诗学经典化策略之一,是对<诗经>传解所作的经学化处理.  相似文献   

8.
就"亲亲相隐"问题再答四儒生(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江苏的<学海>杂志第1期发表笔者长文<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批评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引来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和胡治洪四位先生的反驳,四篇反驳文章载于<学海>杂志当年第2期;笔者于该杂志当年第4期又发表回应文章<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对四篇文章逐一作答;该杂志于当年第6期又发表四位先生的再反驳.现在这篇文章是对去年<学海>第6期所载四篇针对我的文章的再回应,其中有关儒家"亲素互隐"问题的争论仍是核心,但扩展到如何解读中西经典、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邓晓芒 《学术界》2008,1(3):106-117
2007年,江苏的<学海>杂志第1期发表笔者长文<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批评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引来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和胡治洪四位先生的反驳,四篇反驳文章栽于<学海>杂志当年第2期;笔者于该杂志当年第4期又发表回应文章<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对四篇文章逐一作答;该杂志于当年第6期又发表四位先生的再反驳.现在这篇文章是对去年<学海>第6期所裁四篇针对我的文章的再回应,其中有关儒家"亲亲互隐"问题的争论仍是核心,但扩展到如何解读中西经典、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讽刺世相来揭示生存的荒谬和人性危机的<金瓶梅>与<唐吉诃德>,都采取了传统小说既成的"戏拟"叙事谋略.但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境遇及美学价值指归,两部作品又各有其讽刺的具体内涵.因这一缘故,读者从两部文本同一性的"戏拟"叙事方式中获得的审美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郭店简>道家从抽象和规定的"人"走向了个体的人.儒家君、臣、民"缁衣"的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说被赋予新的内容,"缁衣"成了符号;提出了"公利"理性作为历史评判标准;还在逻辑背景下提出了人性论;并对儒家道德范畴问的关系作逻辑阐述,有人的主体世界的核心"性"、人性与教育、道德系统.凡此,都表明<郭店简>的主旨所在是先秦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12.
<周易>本来是用来卜筮的工具,但是其中蕴含了体认天道的直觉思维,这是天人合一状态之下的必然表现.先秦诸子无不由此产生法天的思想,但是各有不同.儒家大胆地剥离了<周易>卜筮的一面,系统地对<周易>进行哲学阐发,建立了自己的天道观,这才使<周易>最终成为万世经典;儒家将其理想化的人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均寓于其中,这才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违背言语交际合作原则是富于叙述模式创新的福克纳乐于采用的修辞策略.他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在两个交际层面上违反合作原则:一是文本外真实作者与真实读者之间的交流层面,二是文本内叙述者之间的言语行为层面.显性的违反准则揭示了作者过度保护交流合作的修辞动机,因为读者会在这种标记性的叙述行为中发现作者的言外之意,获得作者预期的言后之意.  相似文献   

14.
叙述者、文本中的人物、隐含作者、读者是叙事文本中距离控制的四要素,他们之间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作者真正的叙事意图,因此,把握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了解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巨翅老人>对叙事的距离控制与变化很有特色,它是一个逻辑发展的过程,需要拨开层层阻碍才能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叙事目的,以及潜藏在文本深处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道德性上帝"是<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概念,将此概念与儒家本原概念<易传>之"太极"与<中庸>之"中"相比较,可以看出,康德之"上帝"与儒家之"太极"、"中"都是其所谓生发万物的本体. "上帝"的"自由"与"太极"、"中"之"性"有相通之处;"敬"于"上帝"与"诚"于"中"有相通处."上帝"与"太极"、"中"又有不同之处:"上帝"在理论上不可知,而"太极"、"中"内在于人性,且能最终达到"大人合一".另一方面,儒家"太极"、"中"在人性返归本体上有较"道德性上帝"和"灵魂不朽"更清楚的运动步骤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6.
"德"是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的一个文字,它的本意是"依目之正见,从而行之".从<周易>开始, "德"由其本意逐渐被提升和抽象为一个具有哲学色彩的概念. <尚书>将"德"和天联系起来,以天论德,使"德"成为一个最高哲学本体的概念.在西周之后, "德"的内涵逐渐被引申.其意义趋于多元化.春秋之后经过各家学者、尤其是儒家学者的形而下改造,其道德伦理色彩增强,乃至最终基本等同于道德伦理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朱熹从文气辞制、文体风格、文献传流及文本内容等方面,对<尚书>孔<传>、大小<序>及其文本进行疑辨.其辨<书>具有"既疑且信"的鲜明特点,并突出体现在<大禹谟>问题上,这是由其思想体系所决定的.这种基于深刻思想背景的疑辨工作,时后世辨伪学及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清戏曲中,有一类把作者科举考试的经历遭遇、感受体验和理想追求投寄到作品人物身上的"自况"之作,冯惟敏的<不伏老>是其中最早的作品.通过解读文本,结合作者生平思想及其他文体作品的分析,可以判断<不伏老>是作者在最后一次冲击进士考试前自我抒怀,自我激励,自我祝祷之作.  相似文献   

19.
房瑞丽 《兰州学刊》2005,(6):263-265
本文作者认为"子夏门人"为<竹书·诗论>作者身份最科学的界定,并指出它在对儒家<诗>教精神承继中,发展并表现的新走向,对"言"的重视则表现出作者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20.
<新石头记>稍借了<石头记>中某些因子之"旧",极写了当时现实与作者理想之"新",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创新,而不是"自杀".小说在批判当时的"黑暗世界"时,用较多的笔墨写了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他对国民精神的关注,同时借此暴露了统治者的丑恶嘴脸.他倡导实行"文明专制"与普及儒家"固有道德"来构建一个"文明境界",是在寻求一条合适的强国复兴之路.全书激荡着一种忧时救世、爱国自强的精神,所写理想中的中国举办了万国"博览会"与"和平会"时,作者感叹:"中国也有今日么!"这正是他的强国复兴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