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组成了陆地生命支撑体系的主体,构成现代林业的根基。三大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开放、整体、动态和远离平衡态等的生态巨系统,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在三大系统与环境之间持续交换,各子系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随着人类活动加深,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人类-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为协调复合生态系统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发展现代林业提供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水陆生态交错带是指内陆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功能界面区,其复杂性是地理学和地植物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东洞庭湖区为例,分析其复杂性,研究表明:从系统内部看,生物构成复杂多样,界面和生态系统功能复杂,反映了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从系统外部看,湿地演替过程复杂,以顺向演替为主;其形状相当复杂,斑块的平均分维数为1.374,反映了性态的复杂性;其复杂性注定了它的生态环境脆弱,界面易发生变异,极易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耦合,引发共振.  相似文献   

3.
湿地是泛指内陆水面和沿海浅水区及其邻接地带水陆交相延伸的一定区域。湿地既是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 ,又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的消长变化 ,与生态平衡、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一、湿地在我国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地理环境多样 ,湿地资源极为丰富。据不完全调查 ,全国现有湿地面积为 6 5 94万公顷(不包括尚未查清的江河、池塘面积 )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6 86 % ,为世界湿地面积的 1 /1 0 ,居…  相似文献   

4.
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由地球上的水域和陆地相互作用而成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湿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随着城市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湿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设计师力求将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湿地栖息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建成适宜的湿地生态景观.以上海崇明西沙湿地景观为例,分析了崇明西沙湿地生态现状及其生态旅游资源,并结合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经验以及生态敏感性分析、景观生态格局分析提出了湿地生态学在崇明西沙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及生态景观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在提供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物质基础等方面的作用。生态系统不仅给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原料,而且还维持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因而是人类生存与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服务是生态服务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湿地是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其开发利用与保护直接影响经济建设与环境状况,法律保护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提出保护湿地、促进湿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7.
滩涂所有权客体的边界不清晰;可设立滩涂用益物权的范围也不明晰;设立滩涂用益物权时存在与水资源、水生野生动植物利用关系如何理顺的问题。湿地不仅是环境与资源法上的概念,也应进入民法领域。将滩涂作为湿地,能划清滩涂所有权客体的边界,解决滩涂用益物权设立时的困境。生态系统角度下的湿地概念,包含一定的水资源,对水体深度有明确要求,水生野生动植物是其内在的组成部分。将湿地概念纳入民法,能解决这些困境。对湿地奉行保护优先的原则,使得只有在未纳入保护地的滩涂上才能设立用益物权,划清了可设立滩涂用益物权的边界。  相似文献   

8.
地球生态环境主要靠森林、海洋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支撑,通过辽宁地区的滨海湿地目前存在着湿地退化、面积减少、生态环境脆弱、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的研究与分析,从大力开展滨海湿地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和保持湿地生态的良性循环目标出发,确认滨海湿地治理与建设,将促进辽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沿海“五点一线”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推进国内外对森林文化的研究,使森林文化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将与浙江林学院联合召开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有3个主题:森林文化、林业史及森林与环境法律问题,详细内容如下:一、森林文化1)森林生态文化,如森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如何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森林行为文化,包括当代如何促进森林文化的教育、传播、认可及交流。3)森林动植物文化,包括森林中的动物文化、植物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4)森林游憩文化,包括通过旅游等体验活动,人们所感知的森林之美,如森林美学与文学研究。5)森林民俗文化,包括各地如何通过建立乡规民约来约束大众对森林的利用及其这种规范对森林保护的意义。6)森林利用文化,包括森林、植物、动物、木材在园林、建筑、家具、用具中的应用文化。二、林业史1)生态资源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森林资源和湿地的分布与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2)林木管理培育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对林木的培育管理、相关的林业法规和赋税等内容。3)森林利用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的木材采伐运输、竹木加工...  相似文献   

10.
湿地是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我国湿地资源丰富,但目前湿地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威胁。法律视野中的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着立法进程不快、执法管理不力、公众参与不够的问题。由此提出的对策建议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湿地法》的立法、出台专门的《湿地自然区保护条例》、按“一区一办法”的思路制定地方法规、加大现行法律法规执法的力度、不断扩大公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推进国内外对森林文化的研究,使森林文化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将与浙江林学院联合召开第三届“森林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将会议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研讨会的主题此次研讨将分为3个大的主题:森林文化、林业史及森林与环境法律问题,详细内容如下:1.森林文化1)森林生态文化,如森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如何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森林行为文化,包括当代如何促进森林文化的教育、传播、认可及交流。3)森林动植物文化,包括森林中的动物文化、植物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等。4)森林游憩文化,包括通过旅游等体验活动,人们所感知的森林之美,包括森林美学与文学研究。5)森林民俗文化,包括各地如何通过建立乡规民约来约束大众对森林的利用及其这种规范对森林保护的意义。6)森林利用文化,包括森林、植物、动物、木材在园林、建筑、家具、用具中的应用文化。2.林业史1)生态资源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森林资源和湿地的分布与变迁,以及这种变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2)林木管理培育史,包括我国及世界历史上对林木的培育管理、相关的林业法规和赋税等内容。3)森...  相似文献   

12.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山西历史上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由于历代战乱,自然灾害、毁林开荒等原因,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到新中国成立时,全省森林已基本告罄,仅残存森林3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2.4%。建国后,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群众坚持不懈地大搞植树造林,按山系、按流域组建了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太行山、吕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研究与中国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引论 人类学中的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或称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是应用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民族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换言之,即生物(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因素之间、以及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如气候、水、上、阳光等)之间,存在着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在自然界中构成各种有机联系的整体,即所谓“生态系统”,如江、河、湖、海、草原、森林、农田等均为不同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因素之间保持着一定的相对平衡关系,进行着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此种现象即是“生态平衡”。地球上一切生物都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由于适应和改造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与其所处自然环境有关,无不受生态平衡规律所制约。因而保护生态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创造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带来人为的灾祸。  相似文献   

14.
青海是我国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其生态服务功能在全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三江源试验区最近开展的土地、草地、湿地、林地、荒漠化土地等资源调查,得到三江源试验区各类土地面积,如草地总面积2 802万公顷,林地223.2万公顷,湿地418.4万公顷等等;确定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草地为4 209.03元/公顷,林地为11 097.42元/公顷,湿地(沼泽、河流和湖泊)为50 005.9元/公顷,农田为4 341.2元/公顷,其他地类为371.4元/公顷,计算出三江源生态服务功能每年价值为3 530.15亿元。其中草原1 179.37亿元,林地247.65亿元,湿地2 079.65亿元,农田和其他地类23.48亿元。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维系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与洞庭湖湿地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湿地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长江中游水域生态平衡重要功能区和全球重要的珍稀候鸟越冬栖息地.同时也是支撑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生态基础.应当以湿地科学为指导.树立湿地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理念,打破条块结合的湿地行政管理格局.构建长株潭城市群与环洞庭湖地区的整体联动机制,将洞庭湖自然湿地当作统一的省重点生态区进行管理,在长株潭城市群与洞庭湖地区之间建立生态和经济的对接与互补关系,设立洞庭湖管理委员会协调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湿地管理.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本文根据Constanza等对生态系统服务所划分的17个类型,分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价值构成,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徐州市林农复合经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例,说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引起对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沙区碳汇同湿地碳汇、草原碳汇一样,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沙区碳汇研究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进行防沙固沙工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水平。内蒙古自治区的沙区面积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有发展种植碳汇林的广阔空间,因此沙区碳汇的研究将对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私有化不是林权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有效率的林权(这是一种生产关系)必须是与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这是一种生产力)相适应的林权。我国提高国有林效率的核心措施是改革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取消分权,集中经营,以及剥离社会负担和改革用人制度等。那些国有林私有化和分权化改革的意见违背森林经营的原则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在确保国有森林资产的前提下,鼓励发展私有林是可取的,但私有林权分散和林主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必然损害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价值。国外的经验是一旦造林后国家就要帮助林主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合作化或规模化经营。森林经营和农田经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经营,林业改革如果仿效农业改革将是一场灾难。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林学、森林与林业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化.林学经历了由传统林学向现代林学的转变.现代林学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营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由单株树木到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由于对林学及森林认识的深刻变化,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也就从长期形成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转变到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为核心和重点,全面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湿地保护中的利益冲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湿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很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地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一。我国政府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对保护湿地资源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建国至今,我国天然湿地资源减少了60%之多。湿地生态系统在被我们利用的同时也遭受着人类的破坏,这既有人类对该系统认识不足的原因,更有在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由此导致的现行保护政策失灵等原因。该文从我国湿地资源的减少情况、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特点、湿地保护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冲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形成和谐的湿地保护格局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