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樵的《通志·校仇略》是我国校仇学的第一部专著,它在目录学史上的地位是众口皆碑的。通过读《校仇略》,本文试图对郑樵的图书分类体系作一浅析。一郑樵(1103—1162),南宋史学家。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居夹漈山,苦读30年。生平著作丰富,有《氏族志》、《动植志》等80余种。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他晚年编撰的《通志》,全书共200卷,成于高宗绍兴31年(1161年)。它是综合历代史料而成的一部通史。列有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其记事上起三皇,下迄隋朝,略则终于唐宋。略共有20个,计: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溢、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目等,用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  相似文献   

2.
《志略》是郑樵所著《通志》一书中的精华部分。《通志》全书共二百卷,由纪、谱、略、世家、列传、载记等六种形式组成。略分二十篇,五十二卷,通称《通志二十略》,简称为《通志略》。郑樵于史书编撰力主博通之论,《通志》即其所撰之通史。其书除二十略之外,皆为隋以前各史书之粗略综合,惟二十略有其独到之处,在体例方  相似文献   

3.
郑樵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史学家,《通志》一书是他毕生著述的总集。他的“会通”思想是其编著《通志》的总则,书中的《二十略》是他在史学上的主要成就。  相似文献   

4.
郑樵目录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的著作很丰富,累计达八十四种。至今能见到的有《通志》、《夹漈遗稿》、《六经奥论》、《尔雅注》、《诗辨妄》以及一些零散遗文。  相似文献   

5.
《六书略》是将六书理论与汉字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文字学的著作,虽然从理论到归字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作为全面以六书统属汉字的著作,其开创之功是必须承认的。可以这样说,郑樵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个撇开《说文》系统以六书条分所收汉字的文字学家,其理论对后来的研究者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一 关于“会通之义” 郑樵一生与宦途无缘,亦终未借重皇家藏书,但他还是撰成了《通志》这部巨著。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郑樵毕生精力,也是尽于《通志》了。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共200卷,含帝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载记8卷、列传115卷(内有后妃传2卷,附于帝纪之后;宗室传8卷,附于同姓世家之后;四夷传7卷,置于载记之后,以及其他列传98卷)。全书记事,起于三皇,迄于隋末,诸略所记下及于唐,其所综合的6种体例,略由书、志而来,年谱系年表别称,世家继承《史记》,载记采自《晋书》。它是《史记》以后纪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郑樵的学术由经学义理研究、经学知识研究、通史主张与实践三部分构成。郑樵对经学义理的研究,大抵循“考辨—传—略”的次序,考辨一部经书的核心问题在先,次则为此经作传,最后以《诸经略》总括诸经义旨,“略”的形式由此生成。在经学义理研究的牵引下,郑樵着力于对经学知识做专题研究,并撰成专门著述,此举具有“经学知识的解放”意义。在党禁、学禁加重的南宋绍兴年间,郑樵多次向官员、朝廷献书,希望获朝廷之命编修纪传体通史,在此过程中郑樵逐渐总结会通思想,并在向宋高宗奏对后,改造专门著述为《通志》之“略”,完成《通志》的撰述。《通志略》集郑樵毕生学术内容、形式及意义之大成,具有化经为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宋学者郑樵的《通志·二十略》为一家名学.其中《天文略》二卷,以《步天歌》为本,兼采诸家史志,所记三宫、二十八宿等星座及星官所司等内容十分详尽,在天文学研究领域有较重要的承先启后的作用.自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象纬考》至《古今图书集成·乾象典》(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二书评价甚高),皆步其后尘,并在其基础上加以推廓,可见其影响之大.但是,象这样一部重要的典籍,在流传和翻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讹误.以下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些错误之处,现整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同好.  相似文献   

9.
我国姓氏之书远自周代已有世本,继之者有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篇,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六朝何承天《姓苑》,贾执《姓氏英贤传》,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宋代邵思之《姓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郑樵《通志氏族略》,王应麟《姓氏急就篇》,明代陈士元《姓觿》,凌迪知《万姓统谱》,清代张澍《姓氏寻源》,黄本骥《姓氏解纷》和《续通志·氏族略》等著述,此外散见于古籍中有关姓氏之资料尤多。前人从简单的著  相似文献   

10.
印刷品、网络与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及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我想起陈平原先生《〈看图说书〉小引》中的一段话 :“由于图谱传世远比文字书籍困难 ,西汉刘向父子创立《七略》体例时收书不收图 ,再加上历代文人学士或着力辞章 ,或追寻义理 ,均将才情学识系于‘语言文学’ ,而相对忽视了图谱之用 ,使得中国人没有真正养成读图的习惯。这一点 ,宋人郑樵撰《通志略·图谱略》时 ,已有相当深刻的反省。”〔 1〕 古代学者轻图重文 ,实有其苦衷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图谱印刷远比文字书籍难 ,一般而言 ,古人获得图像的手段有二 :一为拓片 ,一为版刻。版画的刻印耗资巨大 ,没有商业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一年谱为人物传记中的一种编年体例,但是年谱最初并非传记,后来逐渐发展为编年与传记二体的人物传。年谱之名,始见于郑樵《通志》卷二十一“年谱”,列于“氏族略”前,它是由谱牒发展而来的。两《唐书》“经籍”、“艺文志”均著录:贾冠《国新皇太子传》,入于“谱牒类”,《宋史·艺文志》入“传记类”。自宋以后有按年记一人事迹、著作的书,称为年谱。其大抵为门人属吏记其师、长一生事实,或考古人著作  相似文献   

12.
郑樵是南宋初期我国杰出的史学家,他勤苦攻读,学识渊博,尽毕生精力从事史学研究与著述。他著作很多,其代表作《通志》对我国古代史学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历代史学家对他及其著作,有很高的评价,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拟从其对史学勤苦探索的一生、史学思想及对史学的贡献作简略的论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王晓鹃 《文史哲》2012,(4):139-148
《古文苑》可能是南宋金石学家王厚之编纂的一部唐前文集,收录自先秦迄于齐梁的诗赋杂文二百六十四篇。从清代四库馆臣开始,学者普遍认为其辑录诗文抄自《艺文类聚》及《初学记》等唐人类书。通过比勘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百六十三篇诗文见于唐宋类书;有五十二篇诗文,见于类书之外的南宋初年及此前的其他文献;有四十九篇诗文,目前最早见录于《古文苑》,从而说明《古文苑》并非仅抄自类书,自有其特殊的材料来源。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7,(6):66-72
现存关于石鼓文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唐贞观时,苏勖在《叙记》中所提及的"史籀之迹",亦指今天我们所说的石鼓文。通过对石鼓文中字形为小篆以及字形接近于小篆的文字进行整理,可以看出石鼓文应为大篆到小篆演变时期的书体。历史上石鼓文被翻刻过多次,其中阮元翻刻的石鼓文使清代书家人人复见善本,石鼓文"阮刻本"对石鼓文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春晓 《社会科学》2006,2(8):186-191
爱国民主人士和教育家马叙伦是一位著名学者,在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老庄哲学和经史古政等方面留下不少专著和论文,尤其在《说文》学方面更为突出,其贡献主要表现如下三点:(一)贯通古今,汇集众说,提出“六书二系”说;(二)利用金石甲骨文字订正《说文》之讹;(三)在《说文》音韵学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250年),姓公孙,名龙,传说字为子秉,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平中,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寄居在赵国宰相平原君赵胜门下,过的是门客生活。《公孙龙子》一书,是他的著作。原有十四篇之多(见《汉书·艺文志》),现仅存六篇。而且,其中的《迹府》篇,还是后人辑录有关记载,给他作的传略。只有《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等五篇,是他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邵晋涵是金石学行家,重视金石碑刻的搜集和研究,并有意识将金石文字材料运用于<尔雅>的训诂实践.其<尔雅正义>一书计50处引用金石材料,内容涉及校勘经注,训释词语,考索典制,提供异文.在材料甄选上他尊崇金石,但不盲从.他采用的传世文献与文物综合释证方法,开启了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梅季 《船山学刊》1984,(2):102-109
船山《说文广义》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该书所释之字以《说文》所收为范围,论述之旨按许氏六书为准则,广释文字各种含义.广窥字、词之间及一字数义间之内在联系,广求文字,音韵、训诂及语法之某些规律,同时全面匡正时俗字弊,故名《说文广义》。当前,我国研究语言学史的论著日益丰富,但在众多的书,篇中却很少提及王氏此书;“船山学”的研究讨论亦很活跃,但却很少有人把此书摆到应有位置上。  相似文献   

19.
傅山(1607—1684)是我国明清之际的重要思想家。他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对“理”进行了详尽的历史考察,研究了先秦诸子论“理”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宋明理学之“理”进行了批判。 傅山对先秦典籍、著作中之“理”的考察,从现有的材料看,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尚书》:“《书》为帝王治世之本,而不言理字。惟《周官》则有‘燮理阴阳’一字”。(见拙作《傅山手稿一束》载《中国哲学》第十辑)又说:“唐虞之《书》无理,而《周》始有理,日燮理。”(《傅山读书笔记·圣人为恶篇》) 二是《诗经》:“不知三百篇中有几理字?”(《傅山手稿一束》)此时傅山尚未考察《诗经》。以后不久,傅山说:“《诗》咏性情,而用理字者,但‘乃疆乃理’之类,三四见,皆不作道理之理用。”(《傅山手稿一束》)  相似文献   

20.
199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牛汝极教授撰写的《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一书。该书分九章,共计29万字。书末附有“新疆兄弟民族所使用的文字”、“突厥文起源新探”、“牛汝极主要论著简目”三个附录。该书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提出了新课题。众所周知,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中文明较发达也是较早使用文字的一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上象维吾尔族这样使用过多种文字的民族也是廖寥无几。维吾尔文字学是维吾尔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牛汝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维吾尔人在历史上使用过的14种文字。他重点谈到了这些文字的起源、构成、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