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萨特的自由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康德的影子,是对康德自由的继承和发挥。但是康德的自由在更多层面上是形而上学的,仅仅限于精神层面的自由实践,属于知识论和认识论范畴;而萨特的自由是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他不仅要实现人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把这种自由观付诸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实现存在的自由。萨特的自由之路始终是与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由此实现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生存价值。这是康德美学上的自由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2.
关然 《南方论刊》2011,(10):62-65
人是自由的存在。一方面,萨特通过对我们的各种处境——位置、过去、周围、邻人和死亡的具体分析,提出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另一方面,萨特明确反对上帝的假设、人性论的神话和先验原则与规范等形形色色的决定论,把他的自由观奠基于自为意识的否定性、超越性与创造性之上,并以其生平实践诠释着他的自由精神。萨特的自由追求对今天的自由中国建...  相似文献   

3.
胡鹏林 《天府新论》2011,(1):141-144
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戏剧也贯穿着自由之存在的哲学观念。以《禁闭》为例,萨特不仅提出"他人即地狱",更加认同一种自由意识冲破他人禁锢的存在方式。《禁闭》中呈现出来的哲学戏剧观,关键在于在场之自由和行动之自由,只有达到两种自由,才能实现个体之自由和人类之自由,最终无限地趋近于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4.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在萨特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藉此梳理一下萨特的自由与责任理论。以兹纪念这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传奇思想家。本己的存在和自由是始终贯穿于萨特哲学之中的主旋律。因次,萨特哲学也常被誉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并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探求人的本性。而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追求人的生存、自由、价值和幸福。同时,萨特的自由观也不同于把自由抽象化为为所欲为的纯粹个人主义。而是将之归于责任的限制。本文通过探究萨特自由观与责任观的内在联系,旨在挖掘其深层次的伦理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萨特的重要哲理剧《魔鬼与上帝》的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文学文本自身对主题既聚合又消解的特性 ,萨特哲理剧在解构上帝与自由这一对相关性概念的同时 ,也解构了实现个人绝对自由的可能性。因此 ,这种解构从文本上来源于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真的矛盾 ,从理论上来源于现象学方法论本身的矛盾 ,在实践上来源于个人价值理想与这一理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王佥崇 《北方论丛》2015,(6):127-132
萨特与梁启超二者虽处于不同的时空里面,但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路径出发,对人的存在方式、存在的精神力量、存在的核心问题、存在的超越性等四个方面给予了探讨和实践,并做作出了自己的价值选择。通过考察二者关于这四个方面的异同点,能够使人深刻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旨趣,也能使人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萨特前期所说的自由可以说是纯粹个人的自由,看不到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二战”期间和战后,他的思想有了根本的改变,他对社会对人的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一些论者对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9.
萨特与克尔凯戈尔选择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观是存在主义人学的核心内容。萨特与克尔凯戈尔的存在主义人学具有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选择观上都高度强调选择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性,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从而也是一个持续的选择过程;二者在选择观上的差异在于,萨特将人的存在等同于选择,否定人生选择的神学前提,并强调选择的无限可能性,克尔凯戈尔则将宗教的存在方式视为人生的真正根基和至高选择。  相似文献   

10.
自由精神是萨特整个艺术与美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在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功能三个方面,展现了萨特在艺术世界中寻绎自由实现自由捍卫自由的美学思路及其从个人(作者、读者)走向群体(社会、人类)之道儒相济的审美视角.这对我们今日重新认识艺术的自由本质,仍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建勇 《江淮论坛》2010,(4):76-79,169
在《新原人》中,冯友兰用西方现代逻辑分析的方法,深入地分析和阐发了"觉解",将人生"自由"的实现,建立在理性的"觉解"基础之上。同时,冯友兰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之提出的人生境界说,对人生"自由"的实现、"自由"的认知和"自由"的规范进行了新的诠释。冯友兰的"自由",是道德认知之后,对道德的超越,是超越的道德。这种"自由",是不受限制,是超越限制,是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唐代性开放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并不存在性开放的社会风气,从结婚、离婚到再嫁,唐人仍然是传统的、保守的。对于婚外性行为,唐人更是深恶痛绝,并予以严厉谴责和制裁。所谓唐代性开放,夫妻之间不相禁忌云云,都是不能成立的。学者们之所以得出唐代性开放的结论,与他们对唐代胡化的过分夸大有关,他们认为中国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曾对唐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过很大影响;也与他们研究方法的某种偏颇和失当有关,其凭空臆造、以偏概全、选择性使用史料、随意割裂和解读史料等不当做法,使自身的研究发生偏差。  相似文献   

13.
葛畅 《学术探索》2004,(8):9-12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而道德是人为的、为人的、由人的,因而自由也构成了道德的本质。另外从马克思关于"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的论述,也能体味到道德的自由本性。作为道德本质的自由有三重涵义:其一,选择自主性;其二,"实践"性;其三,"解放"性。从道德的自由本质出发审视当代德育,从中会发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贽与中国的自由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先秦开始 ,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传统。晚明李贽突破中国传统自由观的局限 ,将先秦以来、特别是阳明心学对自由的追求落实到感性、现实、社会的层面 ,提出了极富现代精神的自由观。这是中国自由传统的重要发展。它的产生预示着中国传统自由向现代自由的转换 ,是一笔需要我们予以珍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修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的社会交际主要是言语控制,控制的手段主要是信息的传递。为了提高言语信息的传递效果,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言语控制的理想程度,人们对言语信息代码进行了种种加工,这就是修辞。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把从法国传来的自由、平等、博爱写在作为革命纲领的《军政府宣言》中,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革命创举,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走上了“西方的道路”。孙中山的自由观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即从强调“国民自由”开始,中经否定军人、官吏、党员的自由平等权利,最后转到“要大家牺牲自由”,去争取“国家自由”。否定党员在党纪国法范围内所应享有的自由平等权利,既挫伤了党员的革命积极性,又导致了党的分裂。争取“国家自由”虽然具有正当性,但把国家自由与人民自由对立起来却造成了严重后果。自由需要宪政制度来支撑。孙中山认同宪政,但因强调为国家争自由和自由“要附属于民权”,结果在中国出现的并不是西方式的宪政,而是东方式的威权统治。  相似文献   

17.
该道德观主张抬高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个性,荻取人的自由,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反对极权主义;提出人即存在,存在即自由,以及人即自由、自由就是否定、超越和自为的存在的思想;主张用行动替代说教,用民主反对极权,用存在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让每个人都能挣脱旧的传统和场域的枷锁,体现自己真正是人;从而确立人道主义的生命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1.The definition,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freedomThe so-called freedom mainly refers to that social members can be free from others' restrictions and constraint and do what they want to do,in the range of reasonable laws.This important concept and its behavioral orientation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symbol of modern human civilization. Freedom ha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namely individuality,independence,rationality,multiplicity,and acceptability.2.The functions of freedom For t...  相似文献   

19.
列宁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了时代的变化,他的时代观辩证地实现了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的统一、大时代与小时代的统一、现时代与未来时代的统一。列宁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了俄国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国内外任务。列宁关于时代的结论以及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从能指与所指的断裂出发,否定和消解权威、中心及传统,但解构主义并非虚无主义,因为它同时又认为语言符号在历经擦抹后依然存在踪迹,具有“即兴式的转瞬即逝的意义”。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的主人公塞德潘身上体现了能指与所指的断裂,他的形象似乎具有一定的虚无性,但他自有存在的价值,因为他的故事里呈现了美国南方的过去、进行着的历史以及历史的内在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