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界在争论实践的定义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要使实践概念“唯物主义一元化”,必须坚持实践是‘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否定目的是实践的要素,否定能动性是实践的特性,主张从实践概念中彻底剔除精神因素。难道目的真的不是实践的要素吗? 我们看到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肯定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在分析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时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论》第一卷第202页)“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一语清楚表明,马克思认为劳动即是有目的的活动。列宁在评论黑格尔《逻辑学》一书中关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时,也明确肯定实践的涵义包括两项:“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哲学笔记》第229页)这里的“要求”显然就是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凡主张实践的要素“包含着实践的目的、对象、手段、结果和实践活动本身”的同志,都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过程的一段论述很感兴趣,并以此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曾说过:“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资本论》第1卷202页)但是,“劳动”不等于“劳动过程”——如果劳动就是劳动过程,已经“包含着”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话,那么,马克思对拉萨尔的批判,岂不成了多此一举,  相似文献   

3.
《晋阳学刊》一九八三年第五期发表的李怀君同志的《“不应把工具、对象和结果纳入实践范畴”吗》一文,对拙文提出不同意见,这对于进一步研讨实践要素问题是有益的。李文认为,工具、对象和结果是实践的要素,应当纳入实践范畴,不然,那就必然导致“抽象、空洞的实践观”。我对李同志的论证仍有疑问,想再谈点粗浅看法,与李同志商讨,并就教于其他同志。李文也以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为根据:“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里,马克思明明把“劳动本身”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并列作为“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 对马克思关于实践的要素和发展的思想的阐述,是马克思新哲学体系探讨的最后一篇论文.上文谈到,作为总体的人类实践,是由物质生产实践、精神生产实践、交往实践、生活实践等不同形式的实践组成的.而不同形式的实践和每一具体的实践活动,又是由多要素构成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实践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又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也作过经验的考察和理论的阐述.这是我们考察新哲学的实践范畴必须重视的重要内容.关于实践的要素第一,从基本框架看实践要素马克思恩格斯对实践的要素的揭示,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主要对象.因为作为人类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的物质生产劳动,集中地体现了各种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共性.同时,他们对物质生产实践要素的阐述,是先从构成它的基本框架着眼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的基本框架是由若干骨干要素来构成的.马克思认为,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什么标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一、生产劳动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含义的概念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正是从这两方面出发的。首先,马克思从生产力的角度,即从简单劳动过程的结果,考察了生产劳动的一般。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加以考察。”①“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②所以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所作的最抽象最一般的表述来看,或者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看,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哲学把实践的活动作为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出发点,把对世界的改造看做是思想的根本意义,因而,在关注和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哲学思考中,马克思特别聚焦于生产劳动以及在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即技术或技术实践。正是从技术实践的视角出发,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内在地一致起来,赋予技术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具有首要地位的意义,视技术为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动力以及人类道德和文化的基础。技术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一和谐发展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概念,人是世界的主体,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与人以及人与客观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均衡、有序的运动和变化。人与自然互益,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互益,体现出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和谐。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生产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类本质特性。马克思说:“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本质特性表明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和客观…  相似文献   

8.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学说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马克思承诺实现人类自由解放即“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从经验化立场出发,实践常被理解为一种抽象的、重复性的活动。这是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曲解,因为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不仅包含劳动要素,还包含生存要素,二者的统一使人类具有了对一般实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就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事对象性活动的社会的人。人和自然首先是实践的关系,即一般劳动。马克思指出:一般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分册第250页)在这里,马克思把“主体”的劳动同单纯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的“驯服的自然之力”严格区分开来,二者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生产活动无非是作为主体的人改造自然客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力归根结蒂是主体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0.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理论表现为生产、劳动和工业等具体活动。马克思实践理论的生产性转向具有深刻的革命性,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现实基础,它既具有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认识论意义,也具有人与人之间的本体论意义。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开展的社会建设正在突显马克思实践理论中的本体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 当前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凡是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一切活动都是生产劳动。社会成员的需要包括生活、享受和发展资料。教育劳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属于满足劳动力发展需要的发展资料,所以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教育部门是生产部门,教育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我们认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混淆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界限,这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1988年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全国范内正面临着第二次“转轨”,因此,重新完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我以为完全必要。 构成劳动过程的要素和决定生产力水平的因素 国内目前各种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在论述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的时候,几乎都援引马克思这段语录:“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这种引证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劳动过程的要素”被替换成“生产力的要素”;第二,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被替换成“劳动者”;第三,“简单要素”被固定成了对生产力要素的完整描述。下面让我们来分别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吴琳 《理论界》2013,(4):1-4
劳动辩证法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矛盾现象分析之后建构起来的理论。劳动辩证法的内在运行逻辑路径在三个层面得到揭示:马克思首先从人的生产活动出发,得出劳动异化理论;从人的生产关系出发,得出物化关系理论;进而从人的历史主体性出发,得出主体异化理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逻辑价值原则。人的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逻辑价值前提。这对于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精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的要求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论述中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世纪保持党的先进性 ,首先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就从唯物史观实践论的高度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联系。这个内在联系集中体现在 ,先进生产力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 ,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由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来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实践活动的本质 ,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基点 ,也是认识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哲学依据。从马克思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又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只有把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纳入他的整个剩余价值理论体系中,透彻地研究马克思规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并着重探讨马克思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论,才能克服简单化地理解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分问题,纠正在生产劳动范畴上“宽”和“窄”两种极端的认识倾向,从而正确地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建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理论。一、研究马克思生产劳动的逻辑起点及其最初规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以实践为核心观点的主体哲学,而主体概念正是其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其基本内容是:作为"宏观主体"的社会与作为"微观主体"的个人,通过各自的"自我生产"活动和二者之间的"相互生产"活动,彼此嵌套,相互结合,形成了严整的、动态的、有机的"双重结构"整体。只有在实践观点、生产范畴、辩证方法,以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历史视野的基础上,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客观地阐发其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产生一个问题:"人们是怎样把宗教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通过思考这个问题而形成的。马克思找到的答案是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人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在一定历史阶段出现宗教感情,产生宗教。答案最早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前提和理论基础。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思想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超越费尔巴哈,把历史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唯物史观。这是包含人、自然界和社会的历史在内的大唯物史观。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大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劳动实践思想和我们所熟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对它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与阿伦特的实践理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二者在不同视野中审视实践问题:阿伦特在公共领域的复兴这一现象学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马克思在资本主义超越这一总体性视域中审视实践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出发,强调实践的总体性,凸显劳动活动的价值性、规范性维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代建构的关键前提。  相似文献   

20.
在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阐释与理解中,国内学术界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将马克思的实践本体简单地等同于物质劳动。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本体应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感性活动,而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其内在的一个环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的外化(异化)的设定或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