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全民所有制企业产权的产生产权即法定的财产所有权。长期以来,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属于国家,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打破、而且已经打破了国家统一产权的局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的。最初的扩权,似乎只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并不包括产权。然而,却使企业产生了对产权的内在要求。因为扩权以承认企业利益为前提,“自留资金”、后来称为“自有资金”,就是企业利益的体现。扩权与扩权以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企业 相似文献
2.
我在《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发表了《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一文,本文是其姊妹篇。是在论述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当是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革。毫无疑问,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革与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致的。整个经济体制不变革,企业也不可能实现根本的改革;而改革整个经济体制,又必须从企业改革着手,这正是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基础地位所决定的。那么,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当怎样改革,改革的原则和方向是什么? 总的说来,正如我在《性质》一文所论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当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原则和方向进行改革。但就我国全民所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理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需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完善。当前一个急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是在国家所有制企业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后,企业内部应具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对原有的分配制度即工资制度应怎样进行改革?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理论上弄清经营方式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关系,以使企业内部分配制度适应经营方式的需要。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拙见,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4.
1988年5月18——21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了全国第三届财经院校研究生经济理论讨论会。会议比较集中地讨论了所有制,产权与企业改革问题。 1.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产权所有制改革已明显落后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制约着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产权制度的改革已成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一)从理论上讲,我国是公有制经济,企业产权主要有两种所有制形式:一种是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一种是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但实际上没有具体的组织机构和个人对公有资产的完整及增殖负直接责任,所有者在现实中缺乏具体化、人格化、产权关系非常模糊,公有资产的所有者明显"缺位".正因为如此,企业改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种种弊端.——公有资产值补偿严重不足.有人根据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上升情况估算,自1984年至1988年间,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一种运行模式转变为另一种运行模式,而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则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否定了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严重地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以来缺乏生机,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缓慢的根本原因。针对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大铭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117-121
高校后勤要真正实现社会化,就必须要对高校后勤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这是解决我国高校发展瓶颈问题和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由于高校和后勤企业之间没有理顺产权关系,加上管理体制及高校后勤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等因素制约,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必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必须坚持“由政府统筹主导、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参加、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所有权、财产权及产权概念辨析——兼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科学辑刊》2007,(1)
所有权、财产权和产权是三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因此厘清这三个概念对于理论的发展有主要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揭示三个概念的异同,找出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的差异和互补之处,将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融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段文斌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
论所有制和产权的经济学意义段文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变革,而在这种变革中,所有制变革是基础,产权变革是核心。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制度约束下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产权结构进行变革,才能实现公有制与市场... 相似文献
10.
所有制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还是法权用语,它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以及自己有没有独立的表现形态和运动方式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如果所有制关系不是有独立内含的经济关系,体制改革就不必拘泥于所有制的要求,去计较所属的关系;反之,所有制关系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黄林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2)
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使花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独立的法人。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必然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独立的利益也就必然体现为独立的产权。而从目前情势来看,则是国有企业现有制度尤其是财产权制度上存在着内在的弊端,致使国有企业改革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受到严重抑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企业财产上同时存在国家所有权和企业经营权,两权界限无法界定,企业产权难以独立的问题。这种既难独立,又无利益的产权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要求。所以,国有企… 相似文献
12.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所有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而全民所有制改革则是所有制改革的核心,它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过去我们在理论研究中,一方面确认计划商品经济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模式,另一方面又避开构成计划商品经济基础的所有制方面的改革;在应用研究中,我们偏重于研究宏观经济的运行与控制,且往往单纯就控制本身来研究与改善控制,而不把重点放在控制所依附的所有制基础上。由于所有制基础不健全、不完善,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影响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研究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全民所有制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吕大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5)
现阶段我国农业所有制结构,应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等。但是,从所有制来看,建国以来,由于全民所有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农业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农民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而不包括全民所有制。 一、我国农业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互结合的社会形式。它受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而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也必然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的。马克思早就说过: 相似文献
15.
一在马克思看来,诸如公社所有制、家庭所有制、国家所有制等所有制形式,与诸如小生产者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具有社会性质的特殊所有制之间,首先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划分依据。所有制形式是指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结合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生产条件归属的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条件占有(即生产条件支配和使用)的社会组织形式、劳动占有(即劳动产品分配)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统一。由于生产条件结合的这些组织形式的现实存在形态是劳动的 相似文献
16.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了“企业本位论”的概念,据以论证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的性质及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全民所有制企业到底应是什么样的企业,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它同国家应当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的讨论中,有人主张必须把全民企业的资产按每个劳动者积累的劳动分给个人,建立所谓“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以取代全民所有制,理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劳动产品是劳动者创造的,应该归还劳动者。在探讨怎样才能改变承包制企业的短期行为,促使企业重视扩大再生产时,不少人主张,要明确规定企业以留成利润增添的生产资金归企业所有,实行企业的二元所有制,理由也是,这部分留利是企业职工创造的,所有权当然必须 相似文献
18.
一、经济运行的二重产权约束迄今为止,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不同的人和财产的关系基础之上。经济主体与财产占有关系联结的紧密或远异程度,不仅制约着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而且还影响到社会分配的公平以及体制运转的效率。我们认为,经济运行所要求的经济主体与财产联结关系的内在逻辑,存在着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趋势:这就是人与财产关系的明确化和人与财产关系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9.
构造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及产权的新型关系王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就是要完善所有制结构,理顺产权关系。为此,探讨构造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及产权的新型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所有制与产权的有机联系及质的规定性有人把产权完...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指出:实行“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完全正确的。我认为要顺利推进、实现这两个转变,都有赖于深化企业改革,更好发挥国有经济、公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从体制转变本身来说,通过改革,建立新的体制与运行机制乃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作;从增长方式的转变来说,搞好国有企业、公有企业,提高国有经济、公有经济的效益,乃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