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促进了金融结构和体系的创新发展,互联网众筹已成为新型金融模式的重要典范和形式。学界和业界对众筹金融衍化风险、监管原则及监管法律边界等问题存在理论纷争,尤其对新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监管差异问题仍缺乏整体性区分。新金融业态下,众筹金融监管设计应是体现以特定金融业务范畴为依据、金融工具创新和风险抑制监管相契合的一种最佳边际均衡。为实现“公平、效率、秩序、安全”整体金融规范目标,当前应结合众筹行业特点破旧立新监管理念,通过厘定众筹监管边界范围和众筹主体行为权责关系,基于健全主体资格、准入标准与业务能力审核机制,健全前端审查、风险评估、信息披露及金融存管体系,规范投资人、项目评级和预警平台退出机制,构建行业自律与投资人保护机制,完善众筹监管权力责任配置机制等多维度尝试构建众筹融资监管标准,从而优化众筹监管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金融包括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时代的传统金融。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在"互联网+"进入我国政府顶层设计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存在着大量无法预知的风险。传统金融业出现分化,传统盈利模式受到颠覆性的冲击。对于新兴互联网金融应该加强监管,充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传统金融应该正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5,(7):80-84
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催生了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和网络众筹等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风险,比如法律合规风险、技术风险、资金安全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为此,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制度,完善包括民法、刑法等在内的相应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安全认证体系和征信体系建设,加强资金安全监管和行业自律,促进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清辉 《河北学刊》2015,(1):201-204
目前,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及典型模式;其次从资产、负债和利润三个视角,探究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微观策略。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造就了业态丰富的互联网金融,凭借产品长尾化特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拓展了传统金融边界,并在创新动力、发展模式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内在逻辑,促进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融合。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激烈竞争,零售银行不仅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有效规避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发挥零售银行业务的多方面优势,扩大未来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需要突破;另一方面,监管层必须严格防范过度创新可能造成的风险。因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和管理办法可能带来更多的金融风险,监管机构不得不采取动态管制措施以约束金融机构过度创新,从而形成金融管制和金融创新的交替上升过程,双方在监管—违规 (合规) 创新—罚款 (监管)的均衡路径上重复博弈,因而的确存在“双赢”的可能性。当互联网金融适度创新水平低于临界值,创新活动出现高风险时,互联网金融适度创新的临界值与过度创新的罚金正相关,与监管成本负相关;当监管力度大于临界值,监管有效时,监管力度的临界值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额外收益、适度创新成本正相关,与适度创新的社会收益、过度创新的成本和罚金负相关;当互联网金融的适度创新水平和监管力度均等于临界值,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创新与监管“双赢”。当前亟须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互联网金融创新制度、规则和法律建设,做好风险预防和对高风险产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风险防控对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促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完善风险监管政策、防范整体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0—2020年17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Python网络爬虫技术构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指数,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体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既能显著降低商业银行自身个体风险,又能抑制系统性风险。此外,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金融科技发展降低了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系统性风险。机制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通过杠杆率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产生作用,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仅通过杠杆率渠道传导,风险承担渠道机制的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力对中国的金融、社会乃至政治具有重大影响,然而,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性和我国法律规范的缺乏催生了对其监管的难题。根据其特性和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其监管模式成为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选择。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市场的产物,其具有逃离正规金融监管的倾向,因此必须选择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公私合作监管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内的网络借贷市场以P2P网络信贷公司为主要代表,我们将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从中引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民间借贷市场的新发展和有关其借贷利率的市场化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对风险考虑不足、风险度量方法与监管准则不相适应等缺陷,采用因子分析与DEA模型相结合的效率评价方法,重新测度商业银行效率。这一数量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契合我国银行业监管准则,避免各类风险的遗漏或重复计量,实现将风险因素全面计入商业银行效率评价,突破已有研究只采取风险近似的局限性。提高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建议:严格控制银行风险水平;提高国际业务的管理能力;通过兼并收购促进银行业发展;鼓励金融创新;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以金融科技风险为切入点,系统分析金融科技发展给金融风险、金融监管及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运用合成指数法及TVP-VAR模型考察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序性变化态势。研究发现:金融风险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复杂、交叉相关性,当前金融监管能有效化解传统金融风险,却不能有效覆盖金融科技变革所带来的金融风险,金融科技风险仍是未来防控的重点。应健全金融科技审慎监管框架,积极推进监管科技,建立混合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协调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政策,严控金融科技风险。  相似文献   

12.
张晓芬  张羽 《兰州学刊》2013,(12):137-141,154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对金融行业的渗透,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行业发展迅速.凭借着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在金融服务模式上显示出了很强的创新性和竞争性,并且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几种主要模式,比较了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各自的优势,最后指出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金融科技的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中国在金融科技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金融科技创新为手段,改善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新的金融服务,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金融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风险。发展金融科技要提升监管的科技含量,管控金融风险的传播,加强金融科技研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行为违法、不规范行为、外部法律环境和法律事件。加强商业银行法律风险的防范:一是专业性法律风险防范,二是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三是完善银行监管,四是金融法治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9):166-171
金融风险在互联网中可以被放大,也可以被防控,这取决于立法及政策的具体设计。网络技术性风险、金融业务性风险构成了诱发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相应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也应以监控这两类风险为核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一般法律监管应侧重于构建多部门协同平台、创新业务监控和监管体系、全面建设互联网信用库、强化网络金融监控的国际合作,提高网络金融犯罪成本。此外,应针对网络消费金融公司和网络微型企业风险进行特殊的法律监管。  相似文献   

16.
风险收益匹配是金融消费者投资决策的基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升交易效率。不过,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产品市场机制失灵、金融监管的失效往往造成风险收益的失配。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强化风险收益匹配性监管及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对限制互联网金融过渡创新、实现金融市场均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聂玲 《兰州学刊》2013,(2):117-123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加强逆周期的调控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之一.文章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逆周期金融调控政策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逆周期调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效应分析,得出中小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对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更为敏感、面临更大的风险压力的结论,进而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动态调整资本监管要求、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和行业自律建设、针对中小商业银行群体内部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别化的监管等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明星 《东岳论丛》2005,26(5):102-104
新巴塞尔协议的实施,突显了对银行操作风险的重视。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接踵而至的商业银行案件,无不揭示出银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正在逐渐显现。这一方面源自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松弛,另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监管制度的缺失。当前的金融监管在体制和技术上都不具备遏制金融腐败的现实可能性,银行应该从内部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机制,外加有效的监管措施,才能有效遏制现阶段银行腐败案件高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20,(1):157-163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发展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有利于资金融通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业希望通过互联网金融巩固市场,积极拥抱金融科技、持续推动业务转型,借助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金融业资金融通效率的提高,然而在满足资金融通效率的同时,是否会带来传统金融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已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梳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不同历史阶段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认识有所差异,但金融科技创新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及传统金融变革的关键因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经营模式,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金融行业所开展的业务。我们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不仅通过自身的创新提升着市场资金融通的效率,还通过其嵌入性、融入性特征促进着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变革,助推着金融新业态的形成。互联网金融已经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支付形式,带来了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设计思维的变革,并向着基于技术创新的定制化金融服务方向快速发展。至此,以技术创新带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利用技术优势提升自身资金融通效率,已成为互联网金融融入市场经济的关键能力,并且持续促进着传统商业银行在制度、工具和结构方面的颠覆性创新,提升着金融业态的资金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大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平台迅速发展壮大。互联网金融具有低成本、低门槛、高收益的特性,它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碎片化理财,给小额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理财选择。但是,互联网金融很可能成为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其运行中潜在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造成了冲击,也对现行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目前没有专门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和治理,也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其发展进行规划和支持。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我国应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征信制度,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实施业务许可证制度,建立互联网金融纠纷救济制度,制定虚拟金融服务行业自律准则等,以支持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