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振华 《学术探索》2014,(12):108-112
本文从哲学观出发,论述了范畴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阐述了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从语言观出发,对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以原型范畴理论对语言中的词义扩展和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Vi+NP在国内外的语言学界是一个探讨得比较多但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动态范畴理论(Dynamic Theory)、去范畴化理论(Decategorization Theory)和基于使用的理论(Usage-based Theory)为指导,多角度解释Vi+NP的相关问题,包括产生Vi+NP的本质特征;Vi+NP内在机制;Vi+NP的表达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老舍作品常常呈现出一种悲喜交融的创作特色。作为幽默大师的老舍,在创作其作品时经常把喜剧性和悲剧性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寓悲于喜、寓庄于谐的独特艺术风格,诙谐幽默的语言往往描绘着一个个令人叹惋的悲剧。话剧《茶馆》典型而又鲜明的体现着老舍悲喜交融的创作风格,剧中人物的言语诙谐幽默,人物的命运悲剧寓予其中。老舍通过对人物的简要塑造,旨在探究人物的喜与悲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4.
认知视野下的成语再认识——从经典理论到原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的性质认定及其划界问题上之所以存在分歧,正是基于传统语言学经典范畴观的立场的必然结果。而语言的事实告诉我们,成语其实是一个原型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下的成语认识和分析更符合语言实际且更富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5,26(6):127-129
语言不对称现象大致分为五类:语音不对称、语义不对称、空缺性不对称、结构性不对称和语法性不对称。语言不对称现象反映的是范畴不对称现象或原型效应,是范畴内部成员的认知等级差别所致。语言范畴的划分利用了一般范畴划分的机制。原型效应常以“标记”来描述,因此,语言不对称现象也是一种标记现象。  相似文献   

6.
原型范畴化与概念隐喻同为人类认知与思维的工具。范畴化作为ICM(理想化的认知模式)下的副产品,需依赖于四种认知模式: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而构建概念隐喻也须以原型范畴化为前提。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探讨跨域映射的构成要素,发现意象图式、转喻、范畴边缘模糊性等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单一及多重的隐喻映射构建以及范畴化的思维过程。然而,跨域映射守恒原则的运作机制与概念隐喻理论相悖。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21-224
戏剧中所有人物的言语都假定处于一定的社会角色关系之中。称呼语的选择与使用首先反映出剧中人物的身份、社会地位和彼此的亲疏程度,并进而表现剧中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极具张力的称呼语的使用在戏剧话语意义的生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权势等同理论为视角,通过探讨戏剧话语中称呼语的常规使用和超常规使用情况,可以从微观上进一步阐释戏剧话语中语言运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语义范畴的原型理论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比分析原型理论范畴观与传统范畴观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来对语义范畴进行合理的诠释,并对原型理论范畴观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传统范畴观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在阐释语义范畴时不能自圆其说,而原型理论范畴观则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此外,作为两种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和转喻在语义范畴扩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圣经》中的《创世纪》一章,揭开了人类世界的神秘开端,其浓郁的神秘色彩自不待言,伊甸园中的主要形象——上帝、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以及蛇,已成为西方后世文学的人物形象画廊中永恒演绎的原型形象。莎士比亚剧作中的人物形象一方面飘洒出鲜明强烈的人文主义气质,一方面又弥漫和透露出《圣经》人物原型的色彩与底蕴。根据神话原型理论对莎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新阐释,可以为现代人在各种现世诱惑前所面临的人性分裂与精神危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范畴理论之一,本文就原型范畴理论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概括,探讨其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魏红  朱军 《新疆社会科学》2012,(5):142-146,152
范围是语言中重要的语义范畴,但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范围范畴的研究尚缺系统性。范围范畴应是一个原型范畴,是以空间范围为典型成员,涵盖了时间、数量、事物、事件等成员的一个认知网络系统;范围范畴包括概念、特征、句法功能、表现形式、范围标记、范围构式、语义功能以及范围关系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原型理论来看,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即翻译过程是译者在原型理论框架下对源语进行创造性叛逆后而得出最佳译文的过程。在此以原型理论为框架,结合《诗经》中文化意象的英译实例,对《诗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创造性叛逆进行分析,证明原型理论对于中英文之间文化意象的转换和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认知科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和原型范畴学说,为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心理空间和译文空间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合成空间中的概念整合过程;从认知模式和原型范畴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基于原型范畴的认知模式转移过程。翻译过程中的空间转换和整合以及原型认知过程,也可以通过数学线性空间理论,从微观角度作出描述。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语言模因的幽默机制产生的翻译干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离不开幽默,幽默影响着生活。语言的幽默不仅有利于活跃气氛,缓和矛盾,而且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在跨文化交际的今天,幽默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它的影响与魅力。然而,正是因为幽默存在着文化习俗、社会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差异,使得在翻译时不免要损失大部分的精华。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将幽默从一种语言翻译到另一种语言。通过功能翻译理论可以了解到文化因素对幽默翻译的巨大影响,从而揭开语言模因幽默机制下的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15.
非范畴化是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动态地呈现语言创新及词汇、构式的语篇功能多义性,说明不同语法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合理解释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应该充分融入非范畴化,弥补传统语法教学的不足,完善语法教学,注重从词汇的非范畴化讲解非原型语法构式,注重讲解词汇非范畴化与构式多义性的关系,注重从识解策略的角度讲解语法现象。非范畴化理论顺应人类认知规律,能够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汉语同义词研究运用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这种处于传统经典范畴观指导下的同义词研究无法解释研究中的某些重要问题.我们将认知语言学引入汉语同义词研究,认为同义词就是由认知引发的,以典型为原型的一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词的聚合.原型范畴观及典型性理论和家族相似性理论能对传统范畴观下难以说明的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原型理论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在语义研究中,原型成员不能涵盖全部语义,原型效应有时在反义词中得不到体现;(2)在某些范畴内,中心成员难以确定;(3)家族相似性有程度大小的差异,其界定天然地受到模糊性的限制,同时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4)原型理论尚未明确指出范畴化中原型效应的形成机制,本文分析指出其可能是复现率、发生率以及长时记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范畴化研究一直是多学科关注的焦点,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经典范畴理论到当代认知科学的原型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客观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哲学基础的经典范畴理论存在很多缺陷.原型理论虽然克服了传统理论的一些缺点,但自身也暴露出很多问题,认为范畴是静态的且预先存在的,忽略了语境对范畴的影响.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动态构建观认为,范畴是一种在语境制约下的动态构建过程.这种动态的范畴观充分重视生理、物质和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弥补了以往静态观点的很多不足,从而给概念范畴及范畴研究的一些根本问题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渠道,而幽默言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言语交际。本文以英语幽默言语为例,分别从关联理论以及概念整合理论这两个角度对英语幽默语言的解读进行了探究,并对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之间的互补性进行了讨论,提出将两种理论结合来可以更好地解读英语幽默言语。  相似文献   

20.
戏剧话语是话语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戏剧的本质和精髓。事实上,戏剧创作的过程就是剧作家以现实社会生活为蓝本,建构剧中人物的话语,反映社会生活,形象表达主观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过程。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戏剧话语的语言性质和功能进行阐释和归纳,可以揭示戏剧话语所蕴含的深层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