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和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真正地掌握了这一规律,就可以说是从一个根本方面掌握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法。讨论生产力性质问题的一个主要意义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于社会发展规律、首先是对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什么是生产力性质?生产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这类问题的讨论,对于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关系如何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我们过去搞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所以,我们的一切活动不言而喻只能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根本的衡量标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相当一段时期曾被忽视,甚至受到批判和否定。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它的趋势和规律。建国三十几年来,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一直在顽强地抵制历史唯心主义思潮,为自己的作用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就是按照这一规律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地、必然地向前发展着。而在这一规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要求,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是什么呢?按照通常讲法,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生产工具的性质,即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之所以不同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就是因为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一个使用的是手工工具,一个使用的是机器。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相似文献   

4.
杨建伟 《江汉论坛》2005,60(8):70-73
毛泽东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解的偏颇,即忽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进而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以及未能科学准确地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导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的深层次哲学根源.深入分析这一根源,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探索党的执政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经济学的任务是在认识生产力系统内部构成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揭示其发展运动规律,为人们合理地组织社会生产提供一种理论指导。人们遵循生产力发展运动规律去影响和改造原有的生产力系统,设计和创造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产力系统,这一活动就是生产力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探讨一个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但又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进步规律。随着生产力经济学的崛起,否认生产力运动有其特殊规律性的说法大大减少了,但对生产力规律体系构成的看法却大相迳庭,其中也表现在对生产力进步规律的认识上。甚至在有些同志看来,这一规律的有无也是大成问题的,其理由是,生产力进步是现象形态,而不是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从而将其摒于生产力规律体系之外。为了对生产力进步规律获得科学认识,笔者不揣冒昧,将粗浅认识公诸于众,权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导致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社会生产力极大浪费,使生产力的发展严重不可持续.为了防止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发生,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开创性地提出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劳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生产;建立适合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等一系列极具实践性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8.
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是一切经济规律的核心规律。但是,社会生产力自身的根本源泉在自然环境(生物直接、间接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规律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制约着一切经济活动,并且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这种交换和传递必须符合生态规律。也就是说,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就是生态经济规律。因此,所谓环境经济规律,实质上就是生态经济规律。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一切社会形态变迁的终极原因,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中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因此,认真地研究生产力要素结构的变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对生产力结构要素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发展规律等几个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产力是一个运动着的有机系统。它从源泉(自然力、人力和科学技术力)开始,到直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到这些要素结合的结果(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结果(剩余产品)又转化为生产力新的源泉,并通过积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多的结果。社会生产力就是这样在它自身的系统中循环不已、螺旋形上升地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系统在运动中又衍生出两个规律:一是这个系统的横向比例(源泉、要素、结果各自的结构,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经济比例)的规律,另一是这个系统的纵向转化(由源泉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由生产力转化为产品及其实现)的速度规律。这两个规律就其抽象形式来讲,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补充,共同构成生产力规律的体系,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的共有规律。在商品经济下,它们通过价值规律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12.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更替完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也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社会形态不可能跨越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空中楼阁,否则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逐步建立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科学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在中国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3.
<正>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笔者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系统的适应。系统适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系统整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系统适应论的提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要素论”,两要素或三要素。生产关系的确立仅仅是以某一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14.
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在我国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曲折的经历。三中全会以前,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被从多方面予以曲解,生产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抑制和破坏。只是在三中全会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发展生产力这件事在实践上也放在了国家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这里就社会生产力在我国从理论到实践的失误作个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历史的发展,有三条平行的主线,这就是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当然,经济、科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不可能有脱离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和科技。这里把它们并列起来,是为了便于从不同侧面加以深入考察。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探索社会、经济、科技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国际性的课题。其主要背景是: (一) 现代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内在规律,要求社会、经济、科技必须协调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始终是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因此,任何国家总是把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述,正确地提出了党在当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一论述遵循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7.
一、“第一生产要素论”——认识“知识经济”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是人类社会演进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阶段的发展与演进,都验证了这一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资本主义以后的社会发展仍将遵循这一规律,即其社会发展方向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生产力,是构成生产能力各要素的总和。它包含着多种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这样,我们在坚持“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可以对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最一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最不容易弄清楚的现实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由这一阶段向另一阶段的过渡,就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合乎这一规律的发展过程。为要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就需要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为着叙述的方便,我先就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谈起。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指的是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指我国各个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而社会生产力却是指人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过程中的能力,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社会的成员又是民族的成员,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同时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们在社会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然要进行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又必然要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这就产生了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不是论述所有民族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问题,而是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革。所以,要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认识生产力的结构、层次和发展规律。生产力的第一层次生产力主要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自然力,一方面是社会力。这是生产力的第一层次。任何社会的生产力都是由自然力和社会力结合而成的。其中社会力是主要的,因为自然力没有社会力量、没有人的掌握、运用,自然力不和社会力相结合,不组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