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达与纽马克是西方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们都具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并且著述颇丰。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了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论;纽马克则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提出了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他们的翻译观在翻译界影响很大。运用英汉翻译实例对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理论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两者的异同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以供国内译界同行参考,从而为建立科学系统的翻译理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奈达与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的相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尤金·奈达和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的基本翻译理论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在诸如等效理论和形式与内容关系方面存在着表层上差异,然而从根本上看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奈达的语言文化观,从"形式对等""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三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了翻译界对奈达对等翻译理论的种种反应以及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认为将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应用于中英双语新闻翻译中,将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交际对等,其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介绍和评论功能对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文章进行分析,可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两种理论必然会产生交汇点:即交际对等的概念。该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可以在口译领域得到十分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食品包装语言风格简练,着重表达产品相关信息。食品包装翻译经常出现死译现象、文法错误、术语不规范统一以汉语替代英文、文化关照不足的错误。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他的翻译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奈达的动态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内容对等。要提高产品文字信息翻译质量,一方面产品生产商要重视产品包装文字翻译,加强对翻译工作的管理,另一方面翻译工作者要提高双语驾驭能力,加强自己的文化修为。  相似文献   

6.
奈达曾指出 ,纽马克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作了详尽的论述。本文着眼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结合商贸信函语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 ,对其翻译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根据功能对等的原则,对旅游宣传中的汉英以及英汉互译进行了浅析。翻译目的论与纽马克、奈达提出的有关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核心都是功能主义。依据这一原则,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不是采取一成不变的做法,而应围绕实用性这一目的展开。基于此,对英汉互译的文本进行了分析,以论述功能对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第一个被引入中国, 继而在不同时期形成两个"言必称奈达"现象的西方译论, 奈达翻译理论有其自身魅力.本文介绍了奈达的翻译思想, 对其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 对奈达理论在翻译界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翻译研究的重大影响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家尝试把这部旷世巨著译成英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部是杨宪益夫妇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David Hawkes与John Minford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笔者尝试用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戏剧翻译,从理论上分别对巴斯奈特的文化转换,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奈达的灵活对等原则进行了论证,指出了前两者的弊端和后者的优势,并结合戏剧本身的社会性和英汉翻译的实际,对灵活对等在戏剧汉译中的有效性进行了例证。  相似文献   

11.
由于引进西方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跨学科研究的分量加重。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本身呈多元性和复杂性,所以多学科研究才能促进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目前隐喻理论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研究和实践活动,并形成了新的隐喻翻译研究范式。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表达手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隐喻的本质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需从语用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隐喻的有关问题。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隐喻词语,译者不能机械地照字面翻译,而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说话者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作家所要表达的感情并结合汉语表达习惯来确定翻译对策。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然而历史上 ,鲁迅翻译思想常遭误读。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创新所致。他的翻译思想中充满了理性的创新。正是这种理性创新造就了他坚韧的个性。本文试图对鲁迅翻译上的创新作一探讨。希望纠正人们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看法上的一些偏颇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译学视原文和原作者为绝对权威,从而使译者处于译学研究的边缘地位。当代翻译理论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切入研究译者的地位,从而提高了译者以及翻译学科的地位。阐释学、翻译研究学派、女权主义、解构主义等当代主要翻译理论都宣称译者的地位不低于作者,译文并非是附属于原文的派生物。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为关键的主体,是原文的读者、解释者和译文的创造者,是构建译入语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履行跨语际、跨文化交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理论指导实践是翻译研究的首要任务。功能翻译理论针对翻译实践提出的目的性、忠诚性、以及连贯性三大原则,使得翻译实践有了较好的理论指南。但是,在高职理工学生的专业翻译教学中,学生往往倾向于将三原则直接套用在翻译实例上,此举是受工科思维的影响,即强调原理与实例之间严格的对应性。这种机械操作的结果既表现为学生翻译能力的瓶颈,也体现出了学生对理论理解上的局限性。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功能翻译理论及其三原则的内涵,让学生领会三原则的辩证性应用,对高职理工科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埃兹拉·庞德不仅是伟大的诗人,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事业在他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自主性翻译理论不仅激励了他的诗歌创新,而且为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石.本文主要从阅读庞德的文章"Guido's Relations"入手,探讨庞德诗歌翻译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若干翻译教材和翻译论著中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翻译教材还是论著,在理论论述上都颇成一体,但著者在翻译实践上均暴露出功力不足或细心不够,故而,这些教材和论著的指导作用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学风上都大打折扣.笔者认为,翻译理论固然重要,但良好的翻译质量则是翻译研究的灵魂所在,也是翻译课程质量的保证所在.即所谓"译论固可立,译笔价更高".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冲击,是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反对改写原文.但在中外翻译史和翻译实践中改写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严重忽视.尤其在外宣翻译和旅游英汉互译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诗学,预期读者,阅读习惯,审美情感,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及各自文化系统间客观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使改写成为翻译的本质属性,也是翻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译学理论对比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化千差万别,中西方分别形成其特有的翻译理论指导实践。本文针对中国传统译学理论与西方当代译论的特点进行归纳阐述,对比中西译学理论差异,探讨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继承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在我国译学研究中已经走过了相当一段路程,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论文围绕我国翻译质量评价之歧路、西方翻译评价理论在中国之引介、翻译质量评价新动向等方面对国内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的翻译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作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语言学为翻译质量评价提供了强大理论基础,语料库研究为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证研究路径,将这二者结合或可使翻译评价研究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