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本文围绕“回归工程”教育理念,论述实施本科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四个主要问题:制定专门性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培养青年教师工程教育能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
卓越工程教育:基于上海四所高校“卓越班”学生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相当比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3-.科院校培养的高水平工科人才则比例甚小,这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积极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本研究立足于对上海市卓越“工程教育”计划的试点院校进行深入调研,分别从9个方面对“卓越计划”实施以来上海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就卓越工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我国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不断发展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以其鲜明的创新性、实践性特征对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不少高校"卓越计划"的基层实施者是青年教师,他们恰恰在工程实践方面缺乏经验,因此,高校只有努力探索和找到提高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办法,才能使"卓越计划"取得实效,才能有效提高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个新生事物,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明晰以下问题:卓越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卓越计划”的“卓越”是相对概念,强调各种类型的工程师都可以追求卓越,都可以很优秀,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保证达成卓越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是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毕业后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工程师,只是工程师的“毛坯”。如何落实一年企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层次要有不同的考虑。“卓越计划”最核心的内容是要改变高等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5.
“卓越计划”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这里以福建工程学院工程类专业学生为例,就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该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释,同时就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途径、方法等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迫切任务。分析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与主要内容,根据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交通运输类专业设置的要求,结合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现状,对我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以“企业学习”为主构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卓越计划”的实施作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通过网络调研及访谈调研等方式,对部分试点高校实施“卓越_Y-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年多以来的进展进行调研,从学校层面看:实施“卓越计划”启动快速,进展顺利;从行业企业层面看:新机制已经启动运行;从政府层面看:正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然而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对高等工程教育实施“卓越计划”认识不一致,“卓越计划”要真正干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还不能一蹴而就,教学理念的更新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要把握好宣传发动,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几个关键环节,切实提高工程技术人才水平和素质。  相似文献   

9.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大举措.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转变观念,树立大工程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凸显工程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研究式学习方法,形成以过程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0.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创新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针对为民族地区培养既有厚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又懂民族语言和民族习惯的应用型法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应当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对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二是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进行“重点突破”;三是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四是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法律人才在民族地区的执业能力;五是建章立制,为少数民族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1.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特征。工科专业本科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是适宜的,以"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准员工制"为特征的企业学习模式可以成为主要的模式,采用"分散式"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由于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创新教育缺失、实践教育落后、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问题,因此,高校毕业生不能较好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立足于卓越工程师的主要培养目标和培养原则,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相应的课程规划、管理措施的改革和评估方法,以期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与代表企业分布情况,总结分析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成绩与发展瓶颈,提出以完善政策环境、搭建基础平台、加强企业培育3方面为主的提升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策略,以期丰富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理论,为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提供规划建议,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和“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变革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新工科”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必然带动教育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单一的以静态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满足“大工程观”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大学的教材出版体系亟须打破常规、大胆创新、主动适应,以服务好人才培养的大局。大工程观视角下的教材出版不仅要考虑到传统教材形式上的数字化,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内容重构,还要考虑到工程教育的系统性和过程性等特殊要求对教材的要求。因此,“新工科”视域下的教材出版需要进行“大教材观”下的理念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最终形成“新教材观、大教材观和活教材观”三位一体的教材出版新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工程教育视野中,"赋能"意味着通过"激励+成就"的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实践手段赋予学生各方面职业能力,激励学生自身创新发展.然而,当前国内部分高校的工程专业实践中,传统的"师生授受"单向教育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遇到困境,无法应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诸多要求,更无法积极回应我国制造业对新时代人才职业能力的多方面需求.实现工程专业实践赋能教育路径,即是通过将"赋能"思想进行教育学转换,以实现个体对所习得专业知识的实践验证、自主思考、知行内化至自我行为的转化,从而激励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知、行、能合一,获得从事未来工程职业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6.
比较《华盛顿协议》成员工程教育论证制度和各自特点,并比较美国工程教育评估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与“卓越计划”,分析AB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卓越计划”,借鉴《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内容和标准条款,提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程教育专业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指导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通过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成果经验,提出我国普通高校"卓越计划"的实施,应通过建立政府保障机制、企业需求机制和完善学校培养机制,并注意处理好院校关系、理论与实践关系、受教育者双重身份等问题来推进。  相似文献   

18.
《民法典》的颁行开启了中国法典化的新征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法立法历经初创、深化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立法聚焦领域不同,所呈现的立法特点亦是各异。全面审视中国经济法的立法实践,经济法立法不能有效因应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经济法学研究不能为经济法立法提供充分理论支撑,加之经济法立法的自身局限,经济法立法乃至经济法法典化依然遭遇阻滞。聚焦经济法法典化目标,吸收借鉴《民法典》编纂的成功经验,经济法立法的目标定位和未来走向是:将法典化作为长期奋斗目标,抓住法典化带来的体系化契机,通过强化理论共识、夯实实践基础、厘定相关关系等,切实增强经济法体系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研究 “微笑曲线”在中国客车制造行业的应用价值,从客车制造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入手,通过对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附加值的分析,从理论知识层面制定出中国客车制造行业竞争战略优化方案,并且在解读“微笑曲线”模型以及对现阶段中国客车制造企业竞争策略剖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客车制造行业“微笑曲线”。研究表明,中国客车制造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采取外包中游制造业的同时,拓展下游品牌销售,可以确保持续性的附加价值和永续性的经营价值,以实现中国客车制造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