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本土中国"的文化重构和文化启蒙,为重构"民族文化"与建构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提供知识资源和思想策略。但是,对"现代化"中国的期待、对"国民性"的批判、对新的文化"共同体"的构建,往往面临了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地缘政治和权力话语的压抑、在少数族群和主流文化之间建立"文化认同"时洞见与盲视等问题,使"文化寻根"在重构"民族文化"与建构新的"现代民族国家"时遭遇了重重的困境与悖论。  相似文献   

2.
张筠 《青海社会科学》2013,(5):197-199,186
索绪尔曾说"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作为彰显文化特色的载体,语言在族群识别、文化认同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作为文化本身,民俗语言又在塑造区域文化个性上承担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2):189-192
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的肯定与认可,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时期民族生存发展史在文化音乐形态上的结晶凝聚,传承好、保护好,使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代代相传,对于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以个性鲜明的"文化身份"参与世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文化乃是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或生命,因此,只有通过文化复兴来促进或实现民族复兴。他们还从"文化"在民族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以及与民族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文化复兴的必要性。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追述中国文化昔日的辉煌,以说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完全具有复兴的可能性,这是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努力。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另一种努力,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中国文化的本身蕴含了很多可供自身复兴的因素和能力。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知识界所讲的文化复兴,就主流意识来看,并非是文化复古,而是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5.
"根植"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汲取营养,双双茁壮成长不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现实可能。对"培养什么人"及"怎样培养人"两个方面的定位进行理性把握,使得"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更加合理。具体实施中要"根植"于民族教育政策,凸显民族教育特色;"根植"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有效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广阔视野,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族平等与"文化化"——国外民族政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目前关于民族政策的两种争论,即:在民族平等方面要求形式平等还是实质平等?在民族整合方面采取"政治化"还是"文化化"?对于第一个争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平等,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对于民族状况不同的国家而言,平等原则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所结合的"度",即如何让两者的结合既能满足政治民主的要求,又能完成国家政治整合的目标.对于第二个争论,虽然"文化化"不失为解决民族问题的良策,但是对于那些不具备采取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条件的国家而言,将"政治化"和"文化化"相结合的政策也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景观被集中生产并展示于主题公园,它集中体现了当下民族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云南民族村的个案表明,其村寨文化景观、民族歌舞艺术景观、民族节日景观、民族手工艺景观四方面都体现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较好保护。因此,在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次生文化生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文化旅游背景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激活民族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民族文化遗产真实性判定及诠释的权力,还在于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自身。  相似文献   

8.
曹海峰 《中州学刊》2014,(5):97-101
全球化场域中,西方"霸权文化"通过重构一种被崇拜、被认同、被摹仿的"文化标本"以垄断全球文化解读,在灌输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同时获取巨大商业利益。而后发展国家文化结构中主流文化的权威不断被削弱,民族文化在西方"霸权文化"的冲击下日益丧失自身个性,民族认同面临着断裂的重重危机。因此,应当把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到民族兴衰存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努力保持民族文化个性,积极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创新,赋予新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强化、巩固民族认同,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以独特的"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9.
汉字文化是中华民族印象文化的一个典型,汉字线条艺术很早就被世界公认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门类,也是整个东方艺术的重要代表。直到电脑盛行、电子代笔日趋普及的今天,汉字文化及其线条艺术的魅力不减,已经大大超越了个体的情性表达,有显著的印象民族的文化一致性识别特征,代表的是"民族复兴"背景下的一种民族精神。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认识这种汉字文化热的主要根源及意义:书法母体的文化一致性;审美追求及作品形制的文化一致性;与"文房四宝"相关的文化一致性;情性表达功用的文化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银浩 《社会科学家》2012,(3):158-161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样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伴随着多方力量的博弈,使得文化本身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因此,作为民族文化集中体现的民族节日,自然不能脱离于所处的文化背景而独立存在,节日自身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依饭节"作为仫佬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仫佬族民族文化传统。但随着当地文化生态的变化以及近年来政府行为的介入,其存在样态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鉴于此,文章以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依饭节"为个案,对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进而重新确立民族传统节日在现代多元一体的语境下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5-6日在西南大学举行的"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民族文化与教育关系研究、西南民族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文化发展与民族认同、民族宗教文化与教育、民族文化与教育的人类学考察展示、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影视人类学、西南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新途径、民族教育与文化的多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而引起对民族文化与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实现"共生"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保护、创造和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理论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是以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探索实践,对文化的定义、保护、创造和发展等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生态村建设的效果.在现阶段,传统文化应被视为不断创造积累的产物,不能轻易划分其中的"糟粕"、"精华".在较完整保护传统文化时,也要重视文化的发展和创造,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中国正在出现以"中国元素"为振兴内容的"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这既是中国文化主动融入世界主潮的文化行动,又是一场民族"本土化文化的保卫战",似乎全球各国都卷入了这场"全球化与国家民族个性文化生存"的世纪冲突之中,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是一场全新的现代"城市革命".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的动力——一个布依族村寨文化的审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自觉的历史过程,而具体时代、境遇的差异往往形成不同的文化自觉图景.贵州镇山村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和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具体情境中揭示出文化自觉的真正动力."内源性"即是该动力的本质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22-130
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数千年来的封建帝制,标志着中国现代国家转型历史进程的正式启动,武陵地区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格局也因之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一方面,在近代"民族——国家"理念的主导下,国家与国族的理念以相当的程度得到普及,中华民族认同日益深入人心。随着国家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武陵地区融入全国发展格局的步伐不断加快,有效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各民族共同体与民国政府民族治理体制之间的张力也持续累积,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的顽疾并未消除。主流文化以强劲的态势进入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表现出鲜明的大汉族主义倾向,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歧视与压迫。同时,由政府推进的"文化革命"所导致的民族强制同化已相当严重,加剧了民族文化的消亡,导致了民族间的对立与隔阂,对于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民族意识是基于将民族视为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具有"文化"和"共同体"的双重内涵,其中文化是民族意识的主要表征.从此意义上讲,以往将民族意识做整齐划一的理解是不全面的,应以文化为基准将其细化为民族主文化群意识、民族亚文化群意识和民族类别意识,使其更加符合各民族的具体生存现状,对民族工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邱仁富  黄骏 《兰州学刊》2007,1(7):147-148,19
多元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辩证统一.多元文化主体的"二律背反"决定了少数民族乡村多元文化互动是个长期曲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多元文化的互动必须坚持"以民族群众为本",推进民族群众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的统一,以促进民族群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旨归.  相似文献   

18.
"—带一路"是经济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广阔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珍藏着无数的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民族文化等文化瑰宝。这些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符号在展现地域文化差异的同时,也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明传奇。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应对沿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使多元文化统一整合在丝路和平、友好、共同发展的旗帜之下,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丝路文明的认同。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和路径,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下要求复兴民族文化、重振民族精神,则必须看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已经秉赋了新质,看到一百多年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核心价值的转换和变化;从毛泽东的"三派文化观"到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上完成了一段心路历程的转换;作为和谐文化之根本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其本身就是马、中、西三派文化协调共生的产物;构建多样件的和谐文化,务必要求运用高度的文化智慧,协调和规范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核心价值与非核心价值的和谐共振,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培育出一个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和良性运转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20.
探究不同时代具有"怀古"意蕴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怀古文学主题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文化心理模型,这种文化心理模型制约着怀古文学主题的结构生成方式,同时也揭示了民族文化积淀的心理过程和内在机制,引领着民族精神的返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