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的学者大多认为西方小说擅长心理描写,中国古典小说缺乏同西方小说可相媲美的心理描写艺术。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并非如此,只不过同西方现代小说静态心理描写大相径庭。《金瓶梅》与《红楼梦》就是最好的例证,它们代表了中国小说独特的心理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2.
周聪贤 《中州学刊》2005,(5):230-231
中西方古典小说在虚实现上虽然都经过一个由虚到实的过程,但具体的进展和演化结果不尽相同.中西方古典小说的创作模式经历了相反的发展轨迹: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经历了一个题材由狭窄到宽泛、由史传范围向全方位生活拓展的变化;西方古典小说创作经历了从包罗万象的社会史诗向人的世界集中、深入,进行局部微观分析,形成人的史诗的过程.中西方小说创作理论对于人物在小说中的定位和刻画不同,中国古典小说观最初没有以人物为小说中心的认识;西方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作为表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小说"缀合"结构与传统思维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的文学观来看,中国古典小说大都显现出一种"拼凑的、缀合性的情节",而缺乏有机、统一的结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问题的关键在于,叙事结构并非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它也意味深长地暗示出人对生活和宇宙的观照角度,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模式.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作家与西方杰出的小说家一样,都充分自觉地赋予其作品良好的秩序和有机性,只是秩序和有机性表现方式不同罢了,或者说,只是其结构形态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4.
一个被忽略了的美学范畴——美因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美的本质是什么?”这是美学研究中公认的最重要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它之所以难以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于“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一的问题没有被很好地解决。“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一个很迷惑人的问题。假若让我们单凭生活经验做印象性的回答,那么我相信大多数人对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会同时予以肯定的。这在艺术作品的描写中很容易找到例证。如《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就是所谓佳人之姿倾国倾城。照此描写,不分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心理描写(本文所谈均指直接的心理描写)走了一条其数量由少到多、范围由小到大、方法由简到繁的发展道路。近几年来,关于心理描写的议论多了起来,但是,这些议论中很有一些是失之偏颇和片面的。例如,提倡现代化则特别推崇心理描写,提倡“传神笔法”则贬低心理描写;强调不能代言人物心理便反对想象和推测,强调想象和推测又否定写实原则。这些偏颇和片面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心理描写的基本理论还缺乏研究,只把心理描写的研究囿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之内,没有把关于人的心理的基本理论同文学理论结合起来。这种描写手段离开描写对象的研究,必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描写的本质、功能、特点和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也不可能对心理描写的其他许多具体问题作出中肯的说明。因此,笔者想从心理描写的对象——人的心理出发,在心理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比照中,对心理描写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小说的预叙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勤 《江淮论坛》2004,(6):135-139
与西方小说有所不同,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的使用极为普遍,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预叙会削弱悬念,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中预叙并没有削弱悬念,甚至有些成功的预叙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悬念,这和中国古典小说运用的预叙形式和特点有关。随着小说艺术的进步,预叙的形式也日趋完善,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7.
闵虹 《殷都学刊》2001,(3):77-80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艺术,策略上十分注重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以及意象操作的经营运作,于不同的叙事层面塑造人物形象,刻画性格特征.这是作者追求形神统一的美学目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小说的虚构性与自足性是现代小说发展的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文本特性。而中国古典小说在虚构性方面一直没有真正意义的乌托邦小说,没有建立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断绝联系的理想世界;在自足性方面,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占了很大分量。中国受史传传统影响至深,把小说当史书读是一种很普遍的观念。小说和现实不分,既是读者的普遍心态,也是小说作者的普遍认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非虚构性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心理不愿意承认日常生活伦理以外的东西,不愿意承认现实中背离自己的东西,所以就没有力量站到审美的高度断然放弃在小说、戏曲中满足自己现实感情的功利性要求。这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心理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它在社会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仅就社会心理的涵义、内容及其本质特征作一初步探讨。社会心理的涵义什么是社会心理?如何规定社会心理范畴?对此问题我国学术界很少讨论。国内有些论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有关论述,把社会心理看作是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并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全部的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都包含于社会心理之中。这不仅扩大了社会心理的内涵,而且也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对社会心理作过专门论述,甚至没有直接使用过“社会心理”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提出社会心理范畴,并论述了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夺魁之作。其生活场景的广阔丰富,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艺术手段的精妙圆熟,使国内众多的专家学人叹为观止,也使愈来愈多的海外有识之士折服。 然而,翻开这部小说,它里面既没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史诗般的描述,也没有奇离曲折的惊人情节。书中所写的,不就是些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筵宴游乐、吟诗作画、姑妇勃谿、口舌争锋的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么? 这就提出了一个让许多《红楼梦》爱好者着迷的问题:那日常生活的描写中,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值得人们给予这部书以如此崇高的评价?曹雪芹竞能将一个个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写得光彩夺目,令人意荡神驰、魄动心惊,其间奥妙何在? 这里面,除去作家先进的哲学、政治思想,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历尽沧桑的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一篇独具艺术特色的小说,作者吸收了中西方小说各自所具有的长处,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小说风格。作者虽然通过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展现其性格特征,但在进行心理刻画时,与西方作家擅长的心理描写不同,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外貌及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又往往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情的关照来进行,并利用典型环境、特定气氛的渲染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避免了那种旁观者的冷静描写。  相似文献   

12.
<正> 1877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手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俄国社会生活的广大部分完全没有受到注意和缺乏历史学家。起码这一点是明显的,即被我们的小说家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的我们贵族的中上层只不过是俄国生活中微不足道和偏僻的一个角落。谁来充当其余的,看来数量很大的角落的历史学家呢?而且如果社会生活早已处在(尤其是现在)混乱状态中,并在这样的状态中不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继承了六朝小说的创作方法,作者有意识地从事小说创作。它从六朝小说那里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塑造了多种人物形象,成为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成熟的标志。唐传奇塑造人物形象的现实主义方法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紧扣典型环境,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其二是赋予人物以不同个性,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鲜明;其三是作者更注重人物情态气韵的描写。唐传奇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主义方法,对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正> “情”与“文”问题是个大题目,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可从不同的方面去探讨和论述。这里,我仅就文艺描写人的感情问题谈些粗浅的想法。一、为什么文艺要描写人的感情文艺要不要描写人的感情,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千百年来,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描写了人的感情,这是合乎艺术规律的。可是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从一九五七年开始长期泛滥极左思潮,使文艺描写人的感情成了个大问题;那些闯入了人为设置的禁区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小说美学(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和近代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特点。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从内容方面看,中国小说美学有自己的独特性:(一)中国小说美学是以中国古典小说(主要是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为自己的实践基础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理论概括、理论表现。因此,中国小说美学必然反映中国古典小说的美学特点,必然反映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美感心理、欣赏习惯等等。这使得中国小说美学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西方古典小说美学或西方现代小说美学。(二)中国小说美学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明末清初,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大家知道,明代中叶以后,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萌芽有很大的发展,城市新兴的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同这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相似文献   

16.
一、心理小说的出现与心理浪漫主义的盛行我们把十七世纪视为法国文学史中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的源头,在这个世纪,产生了女作家拉法耶特夫人以心理描写为其主要特色的《克莱芙王妃》,而在它以前,尽管心理描写已经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文学之中,但却没有这样一部真正可称得上是心理小说的小说,如果我们只把以心态描写、心理分析为其主要内容或主要特色、始终以一个人物(至多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主要描述对象的小说称为心理小说的话。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研究宗教的信仰、意识、行为等具体现象时,必然涉及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即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在宗教心理学理论研究中,自从W·L·詹姆士于1902年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中对其宗教经验这一概念从特征、表现形式、心理实质和达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后,这一概念很快得到了西方神学家和宗教学家普遍认同,并进而认为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的最深层根源。R·奥托认为宗教经验是宗教的核心。瓦哈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中也认为宗教经验是宗教之最深奥来源。西方神学家们以此企图在信教者个人心理体验中,获得证明上帝存在的实在性基础。当然西方学者中也有不同见解者,如从机体生化结构方面研究宗教经验的美籍瑞士心理  相似文献   

18.
文艺创作上的现实主义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求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展现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社会。我们读外国小说时,很容易感觉到都习惯于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整体描写的特色。这固然有助于深刻地展示作品的主题,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而这种艺术特色,在我国古典小说里,尤其是前期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环境往往是展现在适应于表现人物性格的故事发展中和情节变化里,以独有的艺术特色丰富了现实主义的大花园。《水浒》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就是如此。它虽然没有全面展开农民苦难生活和社会黑  相似文献   

19.
付邦明 《中州学刊》2007,(3):233-235
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中西方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相似文献   

20.
徐訏爱情小说中有一种崇尚描写超越凡俗的性灵之爱的净化倾向,这与他青少年时代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历大有关系。这种倾向贯穿于徐行小说创作的始终,是徐訏小说中独具个性的爱情描写的特征,也是使徐訏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