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应从假定条件创新入手,当我们根据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将劳动的主观条件变化引入马克思劳动条件假定之内,将计量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区分为社会必要劳动意义上的劳动自然时间(外延尺度)和劳动密度时间(内涵尺度),就会得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同的若干结论:(1)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具有正向变动的规律;(2)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之间存在共同增长趋势;(3)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不一定会减少就业率,反而会保持或提高就业率;(4)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利润率不必然出现下降趋势;(5)科技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会同步增长,生产资料不一定会优先增长;(6)如果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值,绝对地租仍然来源于农业超额剩余价值。从而构建了一个另一状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框架。这一创新性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一些新现象与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剩余价值率不能转化为等量利润率,价值转形不涉及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则利润已替代剩余价值,转形的整个过程是通过利润率m/(c+v)意义上的途径(并非剩余价值率m/v意义上的途径)来完成的。价值转形的计量单位表明,价值只能用时间来度量,不可能用交换比来度量。用交换比来度量,就是价格,即价值已经转化为价格。转形问题特别指向资本独占总要素利润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的某个特定时代,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要现实生产中存在总要素联合创造的生产力,就存在劳动价值和劳动利润。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资合作。可以尝试,把转形问题的重点针对劳资对立修正为体现劳资和谐,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成为新要素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3.
李仁君 《北方论丛》2002,1(2):73-76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只强调,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以及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对于转形问题极为重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前提,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各异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部门间统一的利润率,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三大理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只有在这三大前提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两部类划分法说明,必要的消费才能保证适度的生产,有生产才能有劳动的存在。这是对投入产出平衡关系的思考。马克思以部门间形成平均利润率来讨论转形问题,他列举的五个部门,没有涉及部类分类问题。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部门综合平衡是否必然伴有利润平均化;部门综合平衡引起的资本流动,不符合马克思说的资本流动规律;部门综合平衡状态下发生的资本流动,不能带来平均利润率,不会出现价值转形;斯蒂德曼解法是利用投入产出法论证转形问题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5.
价值转形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理论,然而冯金华发表了三篇文章坚持认为价值转形是个伪问题。文章首先通过数值举例和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原话,说明了价值转形过程,然后以此为验证基础,表明冯金华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没有能够把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一般利润率,而是维持不同的利润率不变,从而肯定了丁堡骏认为"冯金华教授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转形问题研究的科学领域"的观点。文章同时还说明了"偏离系数"转形模型存在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森岛通夫运用马尔科夫过程,通过对投入产出的逐次迭代,论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由于他不是根据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来选择必需的数学工具,而是企图从数学工具运用的需要出发来诠释经济理论,以至于不加分析地盲目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分析和一般均衡方法,看不到投入品价值的"转形"和产出品价值的"转形"在考察期内已经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将价值增殖过程和价值的转形过程割裂开来,将再生产过程中平均利润形成的时间和生产价格的形成时间人为地割裂开来。森岛通夫将非负矩阵的弗洛本涅斯定理和马尔科夫链理论用错了地方,不仅没有成功地解决转形问题,而且使转形问题的研究误入了歧途,因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坚持和发展帮了倒忙。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论》第3卷出版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主要是围绕转形问题提出来的,转形问题能否成立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存在价值。第一次对转形问题计算方法进行有效探索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鲍特凯维兹,尽管鲍特凯维兹的转形模型还不够完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满足"总计一致2命题"同时成立的。这说明,该模型中有一定的成分接近了正确转形模型,也为BSZ转形模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这一原理 ,本身就确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单一生产者的价值创造所起的作用 ,而比较生产力与比较价值量成正比的原理 ,则揭示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一个部门的价值创造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转形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界存在广泛争论。争论的内容主要包括 :不变性假定是否必需、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是否同时决定、生产投入是否需要转形、逆转形问题是否存在等。本文试图说明这些争论之所在 ,并指出 :在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中 ,不变性假定不是必需的 ,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不是同时决定的 ,生产投入不需要转形 ,逆转形问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价值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价格下跌;劳动生产率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价格上升。但是,我国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尽管我国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货币币值也较稳定,然而我国物价总水平却稳中有升,并不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步降低。商品价格运动为什么会出现与劳动生产率变化不一致的情况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当前价格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经济运行机制中的  相似文献   

11.
阎庆华 《理论界》2001,(5):39-40
长期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观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一个牛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单位商品内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少,价值量也就越小。反过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单位商品内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价值量也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我们的探讨就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勺…  相似文献   

12.
引起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两个理论难题之一,是“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马克思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一切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总和,必然等于剩余价值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必然等于它的价值总和”。这个价值转形理论中的总计二命题既是理论的核心部分,又是理论的必然结果。总计二命题能否成立,以及在什么基础上成立,这是价值转形理论  相似文献   

13.
徐章勇 《江汉论坛》2007,2(1):87-90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和市场价格理论,不能直接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因为劳动价值论功能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不是分析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只有从马克思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理论出发,才能认识价值转形和和价格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是争论最多的部分。出于政治上的攻讦和学术上的歧见,马克思逝世后劳动价值论遭到了一系列的批评,也引发了多次争论。庞巴维克1896年在柏林出版的(卡尔·马克思和他那体系的终结)与希法亭1904年发表的“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评”一文,是第一场争论的对立双方。40年代斯威齐把鲍尔特基维茨(L.von Bortkiewicz)本世纪初论转形问题的两篇文章介绍给英文读者后,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问题逐步成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70年代初萨谬尔逊与鲍莫尔(W·Baumol)在《经济文献杂志》上的争论揭开了转形问题大争论的序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Steedman)1977年出版的《斯拉法以后的马克思》,更触发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用生产中投入的其他要素来解释价值的各种理论也应运而生。本文不准备详细追述这些争论的历史演化,而仅对70、80年代以来,价值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上各派观点的差异略作评论。  相似文献   

15.
卫兴华教授是当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之一。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在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学术成就。结合新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有关劳动价值论学术争鸣的历史,从社会主义制度下对价值和价值规律的认识,价值决定与供求关系、劳动生产率、商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之间的区别等方面,全面论述和总结卫兴华教授在捍卫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方面作出的重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6.
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简评苏、谷之争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苏星同志《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与谷书堂、柳欣两同志《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之间的争论,认为各有偏颇之处。苏文否认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参与价值决定、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谷、柳文提出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以及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文章最后还对有人主张“改造劳动价值论” 的错误观点,进行了评析和批驳。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广泛应用,自动化生产、无人工厂越来越多.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论说明相竞而出,其中,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目标者居多,或者认为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只能说明体力劳动的价值问题,而不能说明科技劳动即智力劳动的价值问题;等等.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并不过时.为说明这一问题,必须对智力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给予正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丁堡骏 《江汉论坛》2006,3(7):33-37
萨缪尔森是西方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头面人物,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学界,他不仅以新古典综合理论而著称,他更以疯狂攻击和诬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转形问题而扬名。在萨缪尔森发表的几篇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转形问题的文章中,1971年发表的《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一文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向世人说明,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吹捧为学术大师的萨缪尔森,在价值理论上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一窍不通,甚至对普通的代数学知识也一无所知,是一个极端的斯拉法主义者。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与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与非劳动价值论论战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劳动价值论一贯面临着三重考验说明非劳动要素在社会财富生产中的显著作用、解释非劳动要素收入的合理性以及论证生产价格和市场价格对价值量之偏离的连续性.然而,掉入三重陷阱并且因此求助于非劳动价值论的现象屡见不鲜.新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这种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于对该理论内在逻辑的误解(或者缺乏了解)造成的,要避免盲目说教和重复性的劳动价值论研究工作,同时,又继续经受三重考验从而"将劳动价值论进行到底",关键还在于准确把握劳动价值论的三段论式逻辑体系,特别是进一步确认价值实体一元论与价值量多元论两个统一的深层次命题.  相似文献   

20.
史哉书同志在《价值转形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一文(以下简称史文)中,批评马克思创立的生产价格理论“自己违反了自己的一些已有的原理”之后,提出了——“平均利润价格”理论。指出:“在平均利润率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下,资本家怎样得到平均利润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利用价格与价值背离对价值进行再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