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商品。马克思说:“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一种劳动产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有使用价值而不进行交换就不是商品。一般未经人类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原始森林等)和用于满足自己需要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商品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不同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原因研究的方法论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是国际交换过程的主体,它蕴涵着贸易双方的一切联系和矛盾。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以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作为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有用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统一又矛盾,共同构成商品统一体。商品作为有用物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处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有机整体。劳动力作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当然不能排除在诸要素市场之外。目前,对劳动力市场问题众说纷纭,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我国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具有商品的基本属性 马克思说:“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64页)就是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其基本属性。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首先就要看它是否具备这两个因素。劳动力是一个人的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商品是市场经济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商品定义是否科学,对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甚大。在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多数教本把商品表述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我认为,这一定义存在三个问题:一、未能揭示出商品本身具有的属性。“劳动产品”前的“为交换而生产”限制词是说明这一劳动产品具有不同于其它劳动产品的“特有属性”,但并非这类劳动产品所“固有”,而是这类劳动产品以外的生产者的思想动机。二、生产者具有“为交换而生产”的思想动机时,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称为商品,否则称为产品。而生产者的这一思想动机是属于意识范畴的。三、由于“为交换而生产”的思想动机往往产生于产品形成之前,按常规,先有“为交换面生产”的动机,后建  相似文献   

5.
价格宏观调控和价值规律陶人(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价值只有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才具有客观现实性;价值也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通过交换价值的形态方能表现出来。货币产生之后,商品的价值量通...  相似文献   

6.
略论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中,精神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是商品及商品属性,分析精神产品是否符合商品的质的规定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商品,不是看它是不是物品,而是要分析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通过产品的交换反映不同的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二要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三要看它是否用来交换。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于其中,也就不可能存在价值实体;最后,即使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于施舍、赞助、馈赠、或自用。也就不存在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的问题,无须在交换中透过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比较同一的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出发点的选择我国经济理论界对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二个完全不同的出发点:一种意见认为,城市土地是劳动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这就是所谓的“商品论”。因此,他们把城市土地的所谓“价值”作为城市土地价格和有偿他用的物质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它本身没有价值,不能买卖,不是商品,而只是一种经济资源,但是附着于土地上的土地资本是商品。于是,城市土地租金就成为城市土地价格和有偿使用的物质基础。这种对城市土地的经济属性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二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要正确认识城市土地的经济属性,关键在于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的科学区分。  相似文献   

8.
(一)对于文化艺术产品(包括文化艺术创作与文化艺术研究),在过去较长的时期里,我们多只研究它的意识形态属性(或社会政治性),审美属性(或学术性),很少甚至没有去揭示它的商品属性,这是很不全面的.文化艺术生产也要耗费人类劳动因而具有价值,产品也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一般也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才能供人消费因而具有交换价值.文化艺术产品也和物质产品一样,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统一,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其使用价值也一般是在流通过程中按照商品交换的方式,在满足了他人的社会需要之后实现的.所以,文艺产品在流通和交换过程中也具有商品属性与商品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实践中,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过去长期被人为掩盖着的文艺产品的商品属性已经骤然大显,不正视之必受惩罚.因而,文艺产品不能无视市场的存在,它们之中的某些产品也应该进入市场,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受到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制约.比如,也要讲求经济效益以维持文艺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也要通过市场调节和公平竞争,引导文艺生产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也要善于运用多种经济手段来经营、管理文艺,改变产品流通渠道的单一、狭窄等状况……总之,要实行改革以解放文艺生产  相似文献   

9.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劳动力的非商品性(1)人是社会中创造价值的主体,而不应该当作商品看待;(2)生产劳动力的劳动与生产一般商品的劳动存在很大不同,其中的自然劳动力部分不是劳动的产物,因而不具有价值属性.相应地,对劳动力价值可以有三种理解一是体现劳动力形成所需投入的物化劳动的维系劳动力价值;二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物化劳动价值;三是劳动力本身具有能够在未来带来收入流的贴现之价值.从本质上说,工资并不等于维系劳动力价值的大小,而是基于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一般在维系劳动力价值和所创造的价值之间波动,其量的多与少取决于劳动与资本交换时双方的地位和势力.  相似文献   

10.
论商品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 ,这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早已阐明和深入论证过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随着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社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商品的另一种价值属性———文化价值 ,又从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分离出来 ,逐步发展成为同作为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价值和作为商品效用性的使用价值一样的价值。一  商品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商品的花色品种、样式风格、包装装饰以及商标等外在形式所承载和传递的反映人们精神文化观念和心理等信息的…  相似文献   

11.
效用论价值定义辩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商品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用."商品交换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因而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对其消费者的效用,是商品对于人的消费需要的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非交换需要的效用,因而使用价值实体是商品中所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之外的属性,如金刚石的坚硬性、衣服的御寒性等等.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无凝,深人细致地研究知识经济,揭示知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必须从作为知识经济的细胞──知识商品开始。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同样,知识商品也是用来在市场上交换的知识劳动的产品。但是,知识商品同一般实物商品又有明显的不同,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形态不同。知识商品不同于日用消费品、房地产、生产资料等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商品,具有无形性。它是一种以图形、文字、程序、信…  相似文献   

13.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从经济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角度看,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价值的三位一体 人的劳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它不但创造可供人类自身生存的使用价值,而且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在人类的劳动产品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直观自身的客体,它不但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其规则的形式、悦目的色彩以及优美的造型还作为审美价值满足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商品?大家的意见还很不一致.要弄清什么是商品,首先应该看什么是商品的质.各种事物都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什么是商品,什么不是商品,就看这个事物是否具有商品的质,抓住商品的质就能把它和其它的事物区别开来.我认为商品的质就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不具有这两种属性的事物,就不能叫做商品.如产品(指直接分配的劳动产品)它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由于质的不同,才有可能把商品与产品区别开来.但有的同志认为,商品  相似文献   

15.
董明堂 《河北学刊》2007,27(5):182-188
本文试图以一种崭新的非均衡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的市场交换概念,重新阐释市场交换问题。两个人在竞争市场上相互交换的两种不同商品,既是自己的供给商品,即自己生产、拥有、卖出的商品,又是对方的需求商品,即对方用供给商品买回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两个交换商品具有供给与需求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用什么交换什么;供给商品生产和交换消耗的费用称谓供给成本,简称成本,用成本买回的需求商品称谓需求收入,简称收入,两个成本交换后变成了两个收入,成本与收入也有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两种交换商品用多少成本换回多少收入。市场交换就是用供给交换需求,用成本交换收入,追逐收入大于成本的利润,避免收入小于成本的亏损,这就是市场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16.
董明堂 《河北学刊》2007,27(6):151-158
本文试图以一种崭新的非均衡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的市场交换概念,重新阐释市场交换问题。两个人在竞争市场上相互交换的两种不同商品,既是自己的供给商品,即自己生产、拥有、卖出的商品,又是对方的需求商品,即对方用供给商品买回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两个交换商品具有供给与需求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用什么交换什么;供给商品生产和交换消耗的费用称谓供给成本(简称成本),用成本买回的需求商品称谓需求收入(简称收入)。两个成本交换后,变成了两个收入。成本与收入也有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两种交换商品用多少成本换回多少收入。市场交换就是用供给交换需求,用成本交换收入,追逐收入大于成本的利润,避免收入小于成本的亏损,这就是市场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目前流行的商品定义进行了剖析,研究了有形与无形劳动产品属性、劳动产品交换条件、劳动力交换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商品重新作了定义——商品是经过交换且非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并对劳动力商品也作了定义。  相似文献   

18.
王学文同志最近以《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几个问题》为题,对武汉经济学界作了两次学术讲演。摘要如下:一、关于商品和商品生产王学文同志首先对经济学界有人提出的几种商品定义,提出了商榷意见。这几种商品定义是:(一)商品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换的产品。(二)凡是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的产品都是商品。(三)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通过等价原则在不同生产者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商品 什么是商品?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认为,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物品,即使对人类有用,也不能成为商品;是人类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于交换的,也不能为商品。2、凡是商品,都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能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20.
“机会”“机会商品”作为独立的理论概念,鲜见有人提出,更未被纳入学术视野。笔者认为,“机会”是一重要的价值范畴。在商品社会中,“机会”被自由公平交换时便会获得商品属性,并成为商品大家族的成员。本文在给出“机会”定义基础上,论证各种“机会商品”的存在及成因。其中,凸显劳动产品属性的机会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化,主要依循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凸显非劳动产品属性的机会商品价格形成与变化,主要依循市场供求价值规律;它们的某些特殊性,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