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宏 《职业》2023,(1):20-21
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高技能人才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内在竞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解决现场疑难问题,一般承担着有较高创新性要求的工作. 其次,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会为一线职工树立标杆榜样.高技能人才发展好不好、活力足不足,不仅影响人才队伍整体士气,也会影响青年一代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2.
梁东晓 《职业》2007,(15):79-80
当前,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已影响到我国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新的形势给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适合于全日制、成班制、以学校为主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建设和改革已成为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3.
高技能人才是指企业生产一线技术工人中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工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刨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郭宜勇 《职业》2017,(16):52-53
高技能人才在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提高企业核心关键竞争力、推动技术技能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宿迁市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技能人才紧缺问题已影响到我国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新的形势给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适合于全日制、成班制、以学校为主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材建设和改革已成为影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缺失是阻碍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影响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时代内涵,以及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多角度地探究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通过开展企业实践建立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的课程体系、和优秀企业合作共同搭建教学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师资队伍、构建“线上+线下”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教学质量监控标准等方式,有效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构建学校专业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邱颖 《职业》2008,(20)
随着生产能力发展和产业升级加快,生产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总置、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石化发展战略的需要.现阶段,影响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之一,是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化鉴定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的需要,社会化鉴定职业能力以考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考不能干"的问题.二是企业作为用人主体,更关心员工的绩效,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干出来的",希望从实践中选拔高技能人才.三是技能鉴定标准覆盖面窄,不能满足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需要.中国石化36万技能操作人员分布在617个职业(工种),其中有国家职业标准的仅占1/3.  相似文献   

8.
张瑾 《职业》2016,(32):51-53
本文以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培带动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以赛促培加速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赛促培探索建立技能考评体系,以赛促培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等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惠康 《职业》2016,(36):25-26
按照《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要求,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1年后,围绕3~5个专业(职业、工种),从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应构建成较为完备、系统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根据此要求,笔者学院的年培训量为3500人,其中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1500人.经过一年的探索,发现企业培训一般存在培训周期短、培训知识脱离企业生产、学员学习分散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构建移动实训室、"互联网+"学习、配置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等创新培训模式,希望为以后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提供经验和方法,从而提升当地企业竞争力,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汪华 《职业》2010,(33)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在规定的学制中,既完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鉴定内容,又满足企业对现代技能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学院通过技师教学"技能包"的开发与实践,初步构建了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凤娥 《职业》2008,(5):16
当前,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和当前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以及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的突出问题.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受益者,必须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增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2.
曾海振 《职业》2008,(14):23-24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单单依靠培训鉴定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目前,许多企业都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法来拓展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其中"师带徒"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方式,可以节约培训资源,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高技能水平.  相似文献   

13.
问: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举措是什么? 答: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是: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  相似文献   

14.
高亚男 《职业》2011,(34):66-68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培养,离不开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一点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不同类型的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其对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最近,本人在实地调研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部分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企业往往同时具有资本密集、  相似文献   

15.
陈海锋 《职业》2023,(24):61-63
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技工院校虽然一直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是对于企业来说,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本文从三个维度分析了目前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存在的问题,同时以海宁技师学院为例,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专业设置契合产业发展、坚持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三大对策,以期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着手,采取政策导向、企业参与、学校培训、企业实践、测评等措施,使之得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一、技能人才现状 1.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向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转移,高技能人才对加快产业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为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全国各地纷纷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战略地位,成为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内容,并把技工院校确立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刘峰  孙佩石 《职业时空》2008,4(3):91-92
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的重要阶段。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是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具有精湛操作技能,在生产一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手,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一大批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培养体系,完善评价和使用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新机制,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资讯     
《职业》2011,(33)
实施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日前,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以培训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我国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工作项目。  相似文献   

20.
钱琴梅 《职业》2017,(8):45-46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具有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性,并集中体现了人才目标定位和教育思想观念.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按照《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笔者学校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列为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重点专业之一.在建设过程中,针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结合企业和岗位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了符合嘉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且适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