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的"字最早见于《诗经》,经实词演化成一音多义字,经实词虚化(转声虚化)成多音多义字,一跃而成为最常用字。"的"字的演变说明了汉字是以形指义标音文字。  相似文献   

2.
目前流传下来的反映漳州音系的韵书有三种,即《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增补汇音》、《渡江书十五音》。本文拟探讨关于《汇集雅俗通十五音》一书中的若干问题,于后两种韵书暂不讨论。《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刊行于清代嘉庆二十三(1818)年,是一本流传很广、陈炙人口的反映漳州方言的通俗的书。作者署名“东苑谢秀岚”。此书无序例,“东宛”究属何地,谢秀岚之生平事迹如何,文献不可征,皆不得而知。(十五音‘声母用“柳边求去地颇他曾八时英门语出喜”十五个字表示。韵母分为五十部,凡例中列“字早共五十字”:君坚金规嘉、干公乖经观…  相似文献   

3.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就是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假借却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之一,实际上是古代总结出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只好借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两者从形式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究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阅读文言作品、从事教学和语言习惯中往往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至于造成了许多谬误,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因此,笔者以为:对通假和假借进行辨析、加以区别,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精彩小品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其中一些汉字的来由,与我国一些现代名人有关,说起来极富情趣。 “猹”字为鲁迅所造。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曾写闰土讲述的一种小动物吃西瓜的故事,这动物音“查”,但汉字没有这个字,于是鲁迅造了一个“猹”字。 刘半农造“她”字。“五四”时期,作家刘半农认为,白话文兴起,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繁,仅一个不分性别的“他”字是不够的。1920年8月,刘半农发表《她字问题》一文,刊于上海《时事新报》上。为推广使用“她”字,刘半农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3期《反切中的现代化拼音原理》一文指出:汉字中有60几个引导字(前、后音字),凡与引导字不同音的字,可用前后音字各一个快读拼出。前音字五十个字如“一四五七十”等,后音字10几个如“偶叶袄”等。如“有、友”音,可由  相似文献   

6.
《江汉论坛》1980年第4期所载潜思荃同志《<诗>有楚声论》这篇文章,着眼于“兮”字,从“音律、语言”上论证出《诗经》有楚声,是由“民间流传”而“南风北吹,南音北传”的结果。这个看法似乎值得商榷。“兮”字在先秦诗歌中广泛出现,尤以《楚辞》为多,这是否仅仅是一个楚声问题?楚声的涵义是什么?有“兮”字的诗歌是否就是楚声?《诗经》篇章中的“兮”字是否就是“南风北吹,南音北传”的结果?对于这些问题谨陈一孔之见,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8.
“古音”,音韵学上一般指上古音。在音韵学的应用中,上古音知识所占的分量比较重,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通假字的识别和同源词的推求。下面就谈谈这两个问题。一、通假字的识别通仅又叫通借,是指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中,不用本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说下》中说:“盖无本字而后假借他字,此谓造作文字之始也。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这就是说,除了无本字的…  相似文献   

9.
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一书中说:“在同源字中,音近是义通的外部形式;在假借字和借用字中,音近又是共形的必要条件。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①这就是说,在训诂中,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求语源以系联同源字(词),明通假以求本字,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音同或音近。因为音义同源和用字假借,都是产生在上古时期的语言文字现象,所以,这音同音近的音自然就指的是上古音,亦即先秦古音。正因为如此,古籍中的用字假借就又称“古音通假”了。②那么,什么是音同音近呢?王力先生在1962年由他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0.
象、像、相三字,音同义近,容易混淆错用。 从字源上讲,“象”早于“像”“相”问世。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就有“象”字,是象形字,造字本义就是象。《说文解字》说:“象者,南越大兽之名。”南越又称南粤,在今闽粤一带,当时这一带大象很多。“像”字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是形声字,从人象声。在“像”字出现之前,“像”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德音”一词的确切含义,历来争议较多.“德音”应当视为并列式词语而非偏正式词语,“德音”即为“德言”.理清“德”字的内涵是正确理解“德音”一词的关键,而“德”字在西周的文献典籍中,个体内在的心性道德不是其主要意蕴,外在的“行为”义是西周时期“德”字的主要用法,“德音”可以理解为“言行”.  相似文献   

12.
“子畏于匡”在《论语》的《子罕》《先进》篇中凡两见。目前,对它的解释还有争议,关键就在这“畏”字上。《<论语>“畏”字正解》(本刊1986年第5期)否定了把“畏”作为“畏惧”的解释,另外提出看法,以为畏围音近,“畏”乃“围”之假,因断言“子畏于匡”之意就是孔子被围于匡。不过细究起来,这种说法也有毛病。因为音近的字固可相假,但并非所有音近的都可照此办理,事实上以畏假为围的却无例可循,所以作如是主张,理由就不充分了。虽然后来的书、记多以孔子被围论述此事,实是就事而言,而非论字,均不足作畏通围之证。畏字当系“威”字之假。畏威通假,由来已久。就周金言,“畏天畏”(《盂鼎》),第二个畏字即成威字。“敃(愍)天疾畏”,“(歹夙)(夙)夕敬念王畏不暘(扬)”(《毛公鼎》),均见《三代吉金文存》卷4,两个畏字都是“威”之假。而《尚书》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天畏棐忱”(《康诰》),“惟天明畏”(《多士》)等都是,因之说畏是威之假是蛮有理由的。但是其意为何?这就要看威字的意义了。“威”是个多义字,其中有一种是以强力为特征的,包含压迫、威胁、侵犯、袭  相似文献   

13.
一近年来,出土了一批蔡国铜器,铭文上有一个“■”字,很难弄清楚。经过许多古文字学家的努力,较多的同志认为:这是一个“(?)”字,是“(?)”的繁体,“吕”即“(?)”。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较多同志认为:是蔡昭侯的名。蔡昭侯名“申”,那么,“(?)”就是“申”了。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写了《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载《古文字研究》第一辑),指出:“(?)”与“申”,古声近通用。另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略持异议,他在《蔡器三记》里说:“小篆之卵与申字形近易混,《蔡世家》昭侯名申,当是卵字之误。《番生(?)》的‘朱(?)’,《毛公鼎》作‘朱(?)’,即此字。”《说文》云:“亂,从(?),(?)亦声。”亂,《集韵》、《韵会》、《正韵》并云:“卢玩切。”而卵呢?《唐韵》云:“卢管切。”二字声本同。陈先生之说,正好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里,“作”与“做”,不仅同音,而且意义上也有某些微妙的联系。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那么,这两个字究竟有无联系,它们的区别又表现在何处?本文想就这一问题,谈谈这两个字的历史渊源和用法,并祈大家指正。一、“作”与“做”的历史渊源“作”字的字形出现较早,它在上古时代的《论语》、《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中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作”的字形是聪,基本义是“起也”,就是站起来的意思。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作”的意义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义项①:(-)起…  相似文献   

15.
西夏生产工具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掌中珠》和《音同》中记载的,以及《观音经变》壁画上研究酉夏的生产工具,对于了解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绘出的斧、锯等,都是用于伐木的工具。《文海》中对进而研究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乃至于上层建筑,都“锯”字还进行了解释,说西夏字中的“锯”是由铁字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因而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头加齿字组成的,既说明锯是铁制造的,又说明具有鉴于目前尚未有关于西夏生产工具的专题论述,本齿是这种工具的基本特征。《文海》中还进一步指文拟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对这个问题作初步…  相似文献   

16.
反切是我国古代用两个字来拼合出另一字音的注音方法。唐以前称“反”,也写作“翻”,宋以后多称“切”。“反”、“切”是同义词,是拼合的意思。反切的原理和方法,前人均有说解。陈澧《切韵考》:“切语之法,以二字为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迭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平上去入。”  相似文献   

17.
血 ,《现代汉语词典》注为“血xu埁 ,另见xi嚙”。在其它很多词典中也有这样的注法。可见 ,“血”字的读音只有“xu埁”和“xi嚙”两种 ,但是在实际生活在中 ,笔者却发现“血”字还有读“xu嚙”音的。例如 :①近日你有血 (xu嚙)光之灾。(《康熙微服私访之锦袍记》)②铁血 (xu嚙)警魂(湖北电视台播音员 )③这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 (xu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 )为什么会有“血xu嚙”音的出现呢 ?第一 ,“xu嚙”音出现的环境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是在电视台的节目以及京味较浓的电视剧中都…  相似文献   

18.
《公羊传》中“周狗”一语,何休《公羊解诂》释作“可以比周之狗”,通过研究发现所谓“周狗”其实为“害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何休古隶“害”字误作“周”字,害狗之“害”又是“”的假借字,“”为齐地方言,有“大”义。所谓“害狗”其实就是体型较大之狗即《传》文中所说的獒。  相似文献   

19.
十二年前我写《汉语和侗泰语里的-m,-交替现象》一文(《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主要为了解决“风”字直读问题,当时只就汉语、侗台语立说,现在加进藏缅语和苗瑶语的材料重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并附带讨论“舂”,“饱”,“香”三个字的字源问题。1)“风”字甲骨文有“凤”字,就借音来表“风”的意思。在《诗经》里,“风”字用来和“心”(*cS)①“林”(),“钦”()等字押韵,它的上古音韵母为*-是没有问题的。“岚,茂”等字从“风”得声而读为cldm,可知“风”字的上古吉声母当为*(还有*hi),也是没有问担的。根据刘…  相似文献   

20.
关于通假字     
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说的只是一种情况,即本来没有正字,一开始就借用某一个字。如本义为燃烧的“然”,假借为代词。《论语·宪问》:“古之人皆然。”本义是竹器的“匪”,假借为否定词。《诗经·卫风·木瓜》:“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关于这类“本无其字”的假借,我不打算多谈。这里所要讨论的是本有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的特点是:本来就有一个正字(或叫本字),书写时却借用另一个与之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下面提到的通假字,指的只是这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