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吐鲁番发现的4件西夏文佛经残片中,最完整的一件藏于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编号为T.M.190。本文指出这件残片是西夏转译本《郁伽长者问经》的一部分,汉文原文为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译,见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一卷“宝积部上”。借助这片佛经残叶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回鹘与西夏佛教的交往史实。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Xix 7.16 x-6和Xix 4.12-3P号西夏佛经残片此前一直未能得到鉴定,本文指出这是西夏转译的北凉昙无谶汉译本《金光明经》。已知的西夏文《金光明经》译自唐义净本,现在这两个残片的解读可以为西夏佛教史研究补充一份新材料。  相似文献   

3.
夏藏对音残片是研究西夏语音的重要材料,目前能确认的残片有25份,其中20份残片的内容此前已见整理刊布。本文整理最后5份新见的藏文注音西夏文残片内容,其中有2份来自俄藏黑水城文献,另外3份属大英图书馆收藏。至此,所有能确认的藏文注音西夏文残片均已作全文刊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释读、缀合英藏黑水城文献编号为Or.12380-0260(K.K,Ⅱ.0284.pp)与Or.12380-0534(K.K,Ⅱ.0231.h)的两件西夏文残片,指出其内容为《佛说百喻经》中的一则故事。此为西夏文《佛说百喻经》的首次发现,丰富了西夏文佛教文献目录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在宁夏灵武出土一批西夏文佛经,其中包括西夏文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批珍贵的佛经文献当年散失严重,出土后一部分文献被掠至海外,劫余之物入北京图书馆,即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当年流失到海外的灵武出土西夏文佛经中的精品,该文献保存完整,属于元代的善本,距今七八百年之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日本藏西夏文献一直没有完整公开刊布,国内学者对日本藏西夏文佛经的研究还很少,笔者在对日本藏西夏文佛经文献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比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海内外收藏的不同版本,试就日本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1917年,宁夏灵武出土一批西夏文佛经,出土后即部分遭到散佚。1929年有一部分辗转入藏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成为今天国内收藏西夏文佛经最富的单位。本文根据当事人留存的著录、研究著作和回忆文章探讨这批西夏文佛经文献出土的时间、地点;出土文献的数量、种类,国内诸家收藏及流失海外的情况;介绍灵武出土西夏文佛经出土之后迄今的著录、整理和研究概况。认为今人对其中已有定论的所谓元刊活字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时代问题提出质疑,应当引起研究者注意。  相似文献   

7.
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Инв.No.7211号佛经,题名缺佚,克恰诺夫先生曾据尾题著录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注由义释补》。通过与汉文大藏经对照,此编号现存的两张残片实际分属唐代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三和辽代鲜演大师《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卷四。本文参考汉文本对澄观“华严大疏钞”残存西夏文进行了翻译,并就其翻译年代和相关注释术语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英藏Or.12380-3197号西夏文献存留4个残叶,前两叶为佛教版画,后两叶<英藏黑水城文献>拟题为"佛经".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考证出其版画残叶为西夏文<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某个刻本前面的一幅说法图,后两叶为乾祜十五年九月十五日仁宗为施印<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所作发愿文的残留部分,二者属于同一件刻本.  相似文献   

9.
崔红芬 《兰州学刊》2009,(2):1-4,10
佛教兴盛,佛经传播至关重要。西夏佛经的翻译、刊印抄写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佛经需求量的增加和佛教僧侣的印经活动极大推动了西夏造纸和印刷业的进步。文章主要对俄藏西夏文佛经的用纸、佛经刊印与抄写、佛经的装帧等情况作一简要论述。负责书籍雕刻刊印的机构刻字司是西夏一个政府机构,既负责刊印世俗文献,也负责刊印佛教典籍,印刷地点主要设在规模较大的寺院里,由寺院完成具体印刷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俄藏黑水城汉文和西夏文佛经题记及发愿文中有多处关于僧人德慧师号的记载。德慧显、密兼修,由法师荣升为国师,先后有兰山觉行法师、兰山觉行国师和兰山智昭国师的称号。本文对德慧不同师号的年代进行考证,并对他翻译和校勘多部佛经作了初步梳理。德慧精通汉文、西夏文、藏文和梵文,为西夏的译经事业和佛法弘扬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的西夏文《无垢净光总持》卷末残存“后序”一篇,本文对之进行了翻译和考证,指出宋代施护的汉译本是当年西夏人翻译经文和撰写“后序”的首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武威市博物馆藏6747号、6762号两件亥母洞出土文献进行了考述。经过解读、对勘,发现该经译自汉文本,且属节取东晋帛尸梨蜜多罗所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而造之"疑伪经"。  相似文献   

13.
由于没有找到俄藏西夏文инв.No146号文献据以翻译的汉文原本,故此前关于它的定名以及性质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俄藏黑水域文献>暂把它译为"德行集"并归入西夏文世俗著作加以刊布.本文指出No146号文献实据白云宗祖师清觉<正行集>的某个略注本译成,当归入佛教著作类,并提供了西夏文<正行集>的全文录文和翻译,同时结合白云宗在元代曾得到宗教上层的扶持以及汉文<正行集>只入藏于元代刊刻的<普宁藏>的历史背景,考证出西夏文本<正行集>译自元代.  相似文献   

14.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译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次公布了西夏文德慧译本《佛说圣大乘三归依经》,并提供了全文的录文、详细的解读和注释。通过与现存黑水城出土汉文本的逐字对勘,知晓了西夏文本当是依照汉文本而译,这一事实,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夏时期某些译自梵文的番、汉两译佛经的翻译程序。同时,借助同时代精准的汉语译文,我们也可以对西夏字词的用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刊布了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西方净土十疑论》略注本的录文,指出此本是根据宋沙门澄或《净土十疑论注》翻译而成,并依照汉文本,对西夏文本进行了翻译和注释,目的是为西夏学界研读西夏语文以及佛学界研究净土宗在10-4世纪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14世纪藏文典籍中两个词语的西夏语源,提出藏文氏族名Ngo snu’i和山名Si-no’,zhan可能分别来自西夏语的rjwe2 nju.2“牛喂奶”和sjiij2niow2≤sial“恶心山”。  相似文献   

17.
在西夏对宇宙起源和宇宙结构的认识中 ,有党项羌本民族的看法 ,有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 ,还受到佛教的影响。西夏对太阳、月球、五大行星、彗星、流星的运行 ,以及对除太阳外的众多恒星的认识 ,与中原地区是一脉相承的。早期党项羌人有物候历 ,西夏人更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党项羌人有自己的历法 ,但是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西夏主要使用宋朝的历法 ,也有使用佛历和藏历的情况。其占星术与中原地区一致 ,但更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70年代以来,甘肃武威西郊附近先后发现七座西夏墓葬,其中有六座墓中出土的葬具和木板上有题记。题记文字有汉文、西夏文、梵文三种文字。内容有的是专门书写亡者姓名及死亡时间的灵位牌,有的是书写在木板上的佛教经咒,有些是书写在木板上的购买墓地的买地券等。这些墓葬题记文献为研究西夏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在阿富汗出土了一叶梵语戏剧残片。本文介绍了哈特曼教授对该残片的转写与英译,并结合汉译佛经中与印度古代戏剧表演相关的史料,为中印(或梵汉)戏剧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