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室自去年6月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一)调查访问:该室先后三次派员到外地调查访问:第一次到王安石在抚州活动的地方,临川、东乡、金溪等地进行调查访问,查看了县志,翻阅了家谱,召开了座谈会,从王安石的故乡人那里,了解了许多珍贵的史料;第二次到王安石在外地活动的地方,宁波、南京、开封等地进行调查访问,查阅了有关县志、府志,先后在绍兴师专、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出生在一个地位不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自幼接受儒教传统教育的熏陶,对当时地方官吏腐败,民不聊生的困苦生活,有切身的感受,使他很早怀有“欲与稷契遐相希”的抱负。1042年(22岁)考中进士,开始官场生涯,曾在扬州、鄞县(即宁波)、舒州、常州、江宁等处做地方官二十多年,他的改革时政思想就是在这时逐渐形成并系统化的。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善于写诗、词、散文等,其文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文章从语言物质材料(语音、词汇、语法)角度分析研究了王安石诗、词、散文的语言风格,以更好地把握王安石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公元一○二一年生。他二十二岁中进士,做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吏,深知民间疾苦。在任职地区,兴利除弊,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五八年,王安石向宋仁宗皇帝上书言事,系统地提出他的变法主张。宋仁宗在位时,王安石两次为相,实行变法,以著名的政治革新家而载入中国史册,曾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是我国北宋时代的一位大政治家、大学者,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在二十岁以前,曾跟随父亲王益宦游过今天的江西、江苏、广东、河南等省许多州县,对官场现状与风土民情有所了解,早具“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二十二岁登进士第,从这年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四十九岁时提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以前,他先后担任过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皇帝秘书)等职,在同僚中声誉卓著.仁宗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的主张.熙宁元年(1068),神宗召见他,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出身于中下级官吏家庭,少年时曾度过一段“贫苦患难”的生活,这使他比较接近下层人民。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长期的地方官吏生活,使他了解了宋王朝当时吏治的腐败,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以及中小地主破产和农民生活痛苦的种种情况,因而产生了变法主张并逐渐形成了他的变法思想。嘉佑五年(1060)他写了洋洋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因死非其时,其身后丧葬草草了事,奔丧的人既廖廖无几,更无人为他作“行状”、“墓志铭”、树“神道碑”,而只在墓中埋入一简单“墓碣”。他死时六十六岁,《宋史》本传却误为六十八;死后葬于金陵东郊故宅后,而明代的一个临川知县却说其墓不知所在。这都可证明后人对其生平之极少注意。但因在十年浩劫中曾演出“儒法斗争”的闹剧,使王安石红极一时,遂致江西的临川、东乡两县争认王安石为本县人,纷扰不已。本文正是为澄清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而作。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一位富有爱国热情的改良主义政治家,也是一位很有卓见的教育改革者。他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有很多改革的主张,四十九岁入参大政,做了宰相近十年,实行了他所主张的“变法”新政。他把教育作为推行新政的一种手段,为推行新政服务。王安石虽然不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但他从政治改革需要出发,对教育的目的和作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字介甫.生前曾封荆国公.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语).在担任宰相后,想通过实现“富国强兵”这一目标,改变北宋的积贫积弱危局,进行了财政经济方面、军政方面、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本文就北宋的科举制和王安石的教育、科举制方面的改革作一初论.“宋承唐制、抑又甚焉”.‘[1]宋代的科举制,大体上是沿袭唐朝.分为贡举和制举两种.贡举出礼部主办,有进士、九经、五径等科.投考的士子,先经本州考试及格,保送到礼部,叫“发解”,礼部考试及格,再参加殿试,如殿试及格,方为“…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作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虽然一生未从事过职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他从实行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教育改革的思想是荆公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五年四月十五日出版的《争鸣》杂志,发表了邓广铭先生《关于王安石的居里和生卒年问题》一文,其中提到王安石“在他的幼年少年期内,和后来宦游各地期内,虽都曾回临川去过,但全都不曾久住。总计他的一生,居住在临川原籍的日子并不是很多的。”那末,在王安石的一生中,到底有几次回过临川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述考。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变法是以“大明法度”,变法图强为指导思想的崇尚法治,以法治国的改革运动。在变法实践中,王安石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法治理论。文章分别从其关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阐述他的法治理论与法治思想。以为学习和研究王安石的法治思想对于促进当今的法治建设仍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江西,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即以唐宋八大家而论,宋代六大家中江西就占了三位。北宋中叶,庐陵欧阳修主盟文坛,倡导诗文革新;南丰曾巩、临川王安石一时并起,羽翼欧阳(修),各以杰出的文学成就著称于世。他们三人的政治倾向和文学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然而,长期以来,学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评传的形式,论述了王安石在其推行新政需要人才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思想,主要包括:改革科举考试制度,学校实行“三舍法”,创设专科学校,统一大学教学用书,重视感化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心论和性论二个方面,说明贺麟对王安石心学思想的抉发。心论方面,以黑格尔哲学为出发点,着力阐发王安石“建立自我”的思想。性论方面,认为王安石先主性善恶混,然后过渡到性善论。性善恶混可以强调后天人为努力的重要性。而最后归本性善论,是为了高扬精神的能动力量,心的将价值理想和深厚的文化蕴积融摄为一,以价值带动文化蓄蕴这种功能。以上诠释,是他新心学哲学理论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现属抚州),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的首领。作为文学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创作实践上,他能诗善文,留下了为数丰富的作品和著述,其中不少成为烩炙人口的名篇。特别在散文写作上更自成一体,成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文学理论上,他也卓有建树,与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觏(江西南城人1009——1059年)等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其新学为思想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王安石、王安礼诗文创作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二人文风之异同,进而揭示临川王氏家族乃至宋代临川文学兴盛之况。  相似文献   

18.
略论王安石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变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或曰儒家,或日法家,或曰“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或曰“抑止兼并,富国强兵,”或曰“平均思想,”国内外还有“社会主义”说。近来,笔者绕过诸家争议,对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构成作了一些具体考察,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民本”思想,在王氏思想体系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并被王安石作为政治实践中的基本指导思想。那么,是否可以说: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其实质仍不过是传统的民本思想呢?今不揣浅陋,略述管见,以希智者教正。  相似文献   

19.
简论改革家王安石的治水思想丰宗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常常是和治水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改革家都深谙在“以农为本”的国度里水和兴国安邦的关系,因而十分重视治水。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堪称是治水的光辉范例。治水思想起点高,视治水...  相似文献   

20.
万斌生同志苦辛十载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王安石》终于问世了,这是临川籍作家以小说形式深刻反映北宋熙宁时期那场波澜壮阔的变革运动,全面刻划“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2卷,第223页)王安石典型形象的艺术作品,是一部弘扬临川文化的力作。《王安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