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如今,随着我国影视勖生产的日益繁荣(年产电影上百部、电视剧数万集),影视剧生产组织--剧组在白新月异地建立、调整或解散着.这个役使着庞杂的各类临时入员的松散组织当中有一个更加松散的群体--群众演员,他们的生存状态也随之进入了公众视野.  相似文献   

2.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现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派三声"之说,其实质不在说明声调演变,而是详密地归纳整理了元初汉语共同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常用词历时替换是汉语词汇史学科需要探讨的核心课题之一 ,“入 -进”就是一对有历时替换关系的常用实词。李宗江的《“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一文对“进”替换“入”的过程作了鸟瞰式的描述 ,很有意义 ,但有些结论还有待补正。常用词演变的研究应以扎实的断代研究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科学的文学史观是文学史教材和著作的灵魂.由此,该文提出并论证了"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的科学的文学史观念,前者主要从整体观、源流观、分期观契入,后者着重从历史性、主体性、稳定性契入.科学的文学史观的主体性,是决定一部文学史有无创新和学术价值高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从校园到社会,从稚嫩到成熟,从漂泊到稳定,我们需要"过渡期".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我们总是通过一个个过渡期到达理想的对岸.过渡期间,我们可以迷惘、苦闷、犹豫、逃避、抱怨、无奈,有入沉溺其中,有入无力摆脱.  相似文献   

6.
(一)明代学者的字学不可一概否定.(二)明代字学对于与礼制有关的某些文字的解说,明人对于避讳的讲究,可以入礼.(三)<明集礼>的"字学"实与礼制没有直接关系.(四)明代盛行的"字说"源于冠礼,可以入礼.(五)明人"字说"及其延续乃是传统训诂学的特殊分支.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与中医学的"互动"突出体现在医学与理学的彼此促进、互相发明上.朱熹是引医入"理"的代表;朱丹溪、赵献可等是援"理"入医的代表.理学对医学的影响不仅仅是理学概念之医学"植入",更关键的是理学治学方法在医学上的运用.援"理"入医、医"理"圆融,是五大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本质上是走出去,农民下山进城入谷抓住了"三农"问题的要害.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主要障碍是城乡隔离制度仍未根本松动;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农民市场竞争力较低;管理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正确的方针,遵循基本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市场信息体系;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庾信集中涉及隐居内容的诗赋为数不少,这些诗赋创作于庾信入北后的前、中两个时期。前期创作集中于入北的最初六年,流露出向往隐居的强烈意愿,其实质是借隐居来消解心理重压。中期创作于周武帝建德初,庾信受当时北周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而赋闲在家,诗赋表达的是不甘于隐居、渴望被重视的"求官"意图。庾信入北以后,其仕宦经历、思想历程都曾发生各种变化,对庾信诗赋中的"隐遁之念"应辨正地看待,把握其变化与实质。  相似文献   

10.
援西入儒既是现代新儒学区别于传统儒学的重要思想资源标志,又是构成儒学之所以为"新"的必要因素;援西入儒经历四个发展阶段;新儒学的理论展开方向,形成了哲学儒学、知识儒学、政治儒学、生活儒学四种范式.  相似文献   

11.
王弼哲学的本体是"无"."无"对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意义在于,从思想上使人的觉醒成为可能,由此,又使文的觉醒成为可能.意境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意境具有超越性,即从"实"入"虚"、从"有"入"无"、从有限入无限的超越.这种超越性也是王弼之"无"所具有的,二者之间应当有内在联系,"体无"是王弼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体无"之"体"对审美之"体"具有内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评选结果与排序,虽然已是十五年前的事,如今人们仍然可以说三道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十位书法人物,一定会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乃至于中国千年书法史上留名有姓。他们或书因人名,或以功力胜出,或以学问超凡,或以碑入书,或引画入书:皆有不同、出类拔萃。我们重温经典,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3.
“网上政工”运行机制的初步建构设想和运行模式为 :构建广泛深入的“磁力”机制 ,驱动群众入“政工网” ;构建灵敏准确的预警机制 ,倾听群众呼声 ;构建及时畅通的反馈机制 ,理顺情绪、畅通信息 ;构建快捷的新闻导向机制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构建完善有效的宏观宣教机制 ,最大限度地感染教育人 ;构建入情入微的微观工作机制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构建科学全面的效果评价机制 ,真实反映网上宣传对政工受众的渗透程度。  相似文献   

14.
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中国诗学以自然真美为宗,但对自然的理解却不尽相同.以杜甫为代表的诗人追求苦思入化的人工自然.在他们看来,苦思是达到入化的必要途径,入化是苦思的必然结果.苦思入化既是杜甫诗学自然观的集中体现,又是杜甫诗歌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和李健吾是"京派"批评家中的"两翼",他们将表现真诚的人生与人性作为其文学批评观;风格批评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对待作家作品持以公平与宽容的批评态度。该文将他们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通过对他们批评特点的比较,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特存在的艺术魅力,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自由主义的法律中立说认为国家应该坚持价值中立,保护公民的自由选择权,人们的道德观念不应该体现在法律层面上,社群主义对此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认为在一个民主国家,法律应该并且也不得不放弃其中立性的原则,道德观念反映实质上是必然存在于法律之中的。双方在此问题上以"罗伊诉韦德案"为研究范本,对于在该案的司法过程中是否且应否坚持中立原则展开了激烈争论。我国在堕胎入刑的问题上同样面临着艰难的立法选择,在立法环节中均存在着不尽相同的道德观念,实践中难以坚持价值中立。  相似文献   

17.
"和",是在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上形成的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作为一种状态理解,是不同要素间和谐、平衡、圆融、相遂相生的最佳关系状态.以《淮南子》"法"思想为论域,"道""法"之"和",以"道"入"法",缓解"法"的刻薄寡恩;"儒""道"之"和",以仁义入"法",化解严刑重罚的残暴之失.《淮南子》以旨近《老子》融和诸子,为调和矛盾、化解危机提供天下"和合"的为治方案.  相似文献   

18.
《考工记》服饰染色工艺研究——试论"钟氏染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是成书于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典籍,其中的《考工记.钟氏染羽》篇记载道:“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详细地描述了先秦的服饰染色工艺。虽然此处是针对染治鸟羽而言的,但其工艺技术和内在的文化意蕴却是和染布帛相同的,从侧面体现了先秦服饰艺术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和孙犁同为现当代作家,对童年水边生活的眷恋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水这一文学意象来建构他们的文学世界,抒发对故乡和人民的无比热爱。由于个人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及作品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笔下的水世界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潜意识蕴积了一种因渴求亲近远离他们的传统文化,故乡和大自然而产生的"乡土情结",这种"乡土情结"使他们需要得到情感上的寄托与宣泄,从而影响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和选择,城市电视台开办电视栏目应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