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清道光年间,高州府吴川县黄坡村有位少年,名陈兰彬,字荔秋。他出生书香世家,排行第三,成年后仰慕范希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为人。22岁以优行贡成均(后补官员)  相似文献   

2.
今人对于陈兰彬的印象多来源于容闳的《西学东渐记》,但容陈二人的政见矛盾,使得容闳笔下的陈兰彬存在不少不实之处。陈兰彬自身所留的《陈荔秋函稿》表明其虽为科举出身,但因久历洋务,注重实事,在推动幼童留美、调查古巴华工等事件中,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实为一较开明的洋务干吏。  相似文献   

3.
师陀在其散文集《上海手札》中以犀利的眼光、精练的文字描绘“孤岛”时期上海的社会面貌,刻画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存百态,揭示国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上海手札》反映了师陀对于“孤岛”时期上海的深刻体认和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4.
雷州历史文化名人陈兰彬曾是晚清留美幼童的第一任监督,其后他担任了清廷派驻美国、西班牙、秘鲁的第一任公使。在其持续近九年的两项“第一”任职中.无论是作为留学监督还是驻外公使,陈兰彬都对华侨的权益做了竭尽所能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作为驻美公使,在出使前和出使期问,陈兰彬在华工问题上作出了积极努力,如率领调查团收集了大批关于中国劳工在古巴遭受迫害的材料;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在美等国华工之人身安全;在秘鲁虐待华人事件、丹佛事件发生后,积极与秘鲁、美国政府进行交涉,等等.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陈兰彬在保护华工问题上的举措不可能有太大的成效,但作为派驻美国,专事华工事宜之首任公使,可以说,保护华工是陈兰彬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6.
华工出国自近代以后大量增加,那么晚清政府对出国华工抱以何种态度?已有的相关研究大多认为清政府是不顾华工死活的。发生于1873年的陈兰彬奉旨调查古巴华工状况之事,却显示了另一番情景。近代以后,华工出国方式和中国对待华工政策,开始向正规化和法定化方向转变,既立约保护华工的人身权利,也立约规范外商的招募行为。陈兰彬调查古巴华工及其所带来的新订华工条款,可以说是中国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的第一次实质性行动,开启了近代中国政府对待出国华工政策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是对徽州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手札收藏者方用彬是明嘉庆年间歙县文坛艺苑名著一时的作家.对手札作者籍贯进行分类,经统计分析,说明作者多为南直隶(现南京)人,多为微州人,多为歙人,多为方、汪、吴三大姓.反映方用彬同诸亲友在银钱借贷、以物当银、文物交易等经济来往和在诗书画和篆刻等文化方面交流,以及与各方名士的文化交流,反映徽州文化与祖国各地文化的交流.这批手札在研究明代书法、篆刻艺术上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兰彬以翰林加身,书生入仕,因入幕于曾国藩、李鸿章,相继而为首位官派留学生监督、海外华工维权人、首任驻美日秘公使。他忠于职守,筚路蓝缕,书写了中关外交史、文化交流史的首卷。在中与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两难抉择中能做到主次分明,体现出陈兰彬身上传统而趋新、趋新而持重、持重而保底的文化品格。这是特定时空背景塑制的特殊文化现象,颇值得人们思考与品味。  相似文献   

9.
<汪容甫先生手札>辑存汪中手稿七篇,多未经刊行.此册经傅增湘、陈垣、启功、傅熹年诸先生鉴定,确为汪中遗文.<手札>真切反映出汪中的若干生活片段与治学实践,包含汪中研究经学、小学的重要见解.其中关于音训的论述可供今人考见清人发明此种古语训诂方法的过程和理论要点.  相似文献   

10.
身体一直是受社会规训的对象。官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体行为,包括男女关系,势必受到一定约束。宋代国家逐渐禁止官员与官妓宿眠,律令、官箴在此问题上都有反映。究其原因,除了宋代伦理道德观的强化,还由于文官政治的发展,官员的行为需要更加符合行政体系的运作规范,加强对官员的身体管理成为国家实施权力的一个借力点。自宋以后,禁止官员宿眠官妓成为定例。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早期小说无论是题目、环境,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在修辞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他总是用特定时代的褊狭的公共化尺度,来评价所叙写的生活内容和人物形象,有一种空洞而虚假的形象。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主观情感和道德态度的褊狭导致的过度化讲述造成的。之后,陈忠实经过了蝉蜕一样的自我剥离,才摆脱了他早期创作的幼稚和肤浅,垦拓出一条渐行渐宽、渐行渐远的艺术之路,才终于写出了《白鹿原》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2.
陈毅元帅在长期的中国武装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军队参谋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关于军队参谋工作的新观点新思路新理论,诸如参谋工作是新四军军事建设的重心,对参谋人员的政治、军事、文化以及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独特性要求,参谋人员的工作原则与方法,参谋人员的培养等,其既为人民军队的参谋工作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革命传统和精神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知名学者陈庆年的史学思想及成就,学界目前鲜有论及。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治史目的论方面,陈庆年强调以史经世之思想并撰写相关著述;其次,为更好地学习历史,发挥史学的经世功能,在史书编纂方面,陈庆年恪守“要略”原则并付诸实践,先后改编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等史书;再次,陈庆年认为,只有爱乡才能爱国,因此他校刻了大量乡邦文献并撰写了部分乡哲年谱和传记,还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村风俗志。  相似文献   

14.
陈栎是元代最有名的《尚书》学者,他中年时期的《尚书》学著作《书解折衷》存在“援朱砭蔡”的倾向,即以纠蔡沈《书集传》穿凿附会之失为宗旨。而当朝廷开科,规定“经义”一项以蔡沈《书集传》为主,这种情况使得陈栎的《尚书》学研究相应地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为科举专门编纂了《书集传纂疏》一书,其目的是对《书集传,》进行羽翼、补充和发挥,从而能更进一步地把理学原则特别是《四书》修养论思想灌注到《尚书》学研究中去,以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陈一百先生的教师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活动的重要内容。他十分重视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和教育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应该是“德高、才博、学勤、识远、师表”五质俱全;强调师范院校要突出自身的师范性,重视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他的教师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仍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其芳早期诗歌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又有超越。体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圆融结合的意义。文章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对此进行分析,描述其文本表征,揭示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陈鹤琴幼儿教师教育思想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鹤琴丰富的幼儿教师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教育论著中,并体现在他亲自创建的幼稚师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中。陈鹤琴在幼儿教师教育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提出了高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了高质量的幼稚师范教育,开创了形式多样的职后教育体系。陈鹤琴的思想对当今的幼儿教师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即幼儿教师教育应坚持精英教育的取向,幼儿教师应由专门的学校机构来培养。  相似文献   

18.
张太雷是新文化运动中成长的五四运动精英和中共创建人之一,受陈独秀的影响很大。当他完成中共最早派往共产国际使者的使命归来时,已成为此期党内马列主义水平的代表。在当时中共作出加入共产国际这个必要也是必然的抉择时,又给予陈独秀以热忱的帮助和影响,着力协调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关系,陈独秀也很看重张太雷,他们为完成党的创建工作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陆九渊十分熟悉佛教之说,与禅僧交往比较密切,心学思想体现出明显的禅学特征。他反对佛教的祈福功能,主张为学应如禅学明心见性般简易直接、直契本心。在接引弟子时,陆九渊往往采取禅宗高僧式的直契学者本性,使其顿悟本心凡圣不异、人人不异。陆九渊借用了禅学的观念、禅僧的机锋和作风,用于发展自己的思想学说,提出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学术思想、学术理路,这是对儒学的发展。应该具体分析陆九渊思想中的各种知识因素,探讨禅学在其思想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才不会陷于一种简单和武断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何焯是清初诗文评点大家,文章以其所评义山诗为例探讨他的评点之学,认为何焯以评点为学问,评点本是他的学术著作;其评本采用考据与评点相结合的方法,引领了新的评点方式;并以评点构建诗学理论,使评点脱离明以来随意的感性领悟形式。何焯的评点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诗学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