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它要求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居民福利水平的有效提高、经济的稳健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目前,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工作基础、发展阶段、社会氛围、发展方式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存在诸如庞大的人口基数与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追赶发展的要求与增长方式转变成本的矛盾、资源短缺与持续稳健发展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的严峻局面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的矛盾、相关技术的缺乏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需要的矛盾、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滞后与科学发展观新要求的矛盾等不利因素。克服这些矛盾,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落到实处的基本途径,就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为此一要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现有产业的绿色化改造,三要努力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2.
丁宪浩 《社会科学》2005,(10):19-24
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已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成巨大威胁,严重侵蚀着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产业创新———建立发展生态业,以此切实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作为和谐社会的标志性产业,生态业的发展要立足于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突出重点,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和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绿色湖南”是生态文明建设在湖南的具体实践,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弘扬生态文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以生态保护优先,践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区域空间发展布局,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是指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斗争、矛盾和相互关系的调整,而是指将两者之间的矛盾或冲突限制、调整在双方可以承受的适当范畴内,使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就没有环境正义、环境秩序、环境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资源法学的其他理念,环境资源法律的任务就是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什么样的文明型态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伦理观.和谐环境伦理是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环境伦理现,它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和谐环境伦理推向实践,应当做好以下工作:(一)加强和谐环境伦理教育;(二)科学划分政府各部门环保职能,建立绿色GDP政绩考核机制;(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四)建立健全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五)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六)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就消费而言,要从整体上推动绿色消费。发展绿色消费是我国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生态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我国在推广绿色消费方面面临的困境,提出深入推进绿色消费的可行性路径,促进形成绿色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努力推动我国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客观现实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键 ,一是通过教育和引导 ,增强全民族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意识 ,摒弃人类主宰主义观念 ,在全社会营造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切实有效的政绩评价、考核、监督和保障等机制 ,使领导部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璐 《兰州学刊》2011,(3):215-217
生态文化是一种兼顾自然之本体基础地位以及人之价值中心地位的文化形态。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荣。生态文化是在经济社会赖以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被提出来的。只有通过这种文化的创建,借由人们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资源和环境状况才有可能得以改善。要弘扬生态文化,就必须采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并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教养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绿色发展的新使命。为此,绿色发展必须在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前提下,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应以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治本之策,从源头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为攻坚之战,最大程度消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素;以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固本之道,不断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基础;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变革之力,不断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入动能。上述四大行动方案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高度一致,应协同、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10.
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过去落后的生态思想观念,重构生态价值观。把握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并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贯彻落实,对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我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也非常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因此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生态经济.而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机制.本文先从梳理和评析国内外生态经济发展与法律保障机制的关联性理论入手,进而分析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另一种生态观:生态社会主义的批判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异化消费及生态殖民扩张导致生态危机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并从生态、经济、政治等方面,主张重新建构未来社会。生态社会主义对当代中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社会公平与正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树立绿色消费观,均具有重大启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建设生态城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澜 《学术论坛》2004,(2):88-92
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 ,直接关系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避免城镇建设在生产和生活中导致对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衡的可持续发展观出发 ,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原则 ,拟构了生态城镇的建设方略 ,即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 ,将城镇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整体融合到生态经济系统中 ,统一规划和发展 ,促进城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绿色发展方式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强调资源能源的节约高效循环利用,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同于依靠投资驱动和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需要政府、立法司法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体积极参与其中,以科技创新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以制度创新构建严格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制度体系、完备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和公正合理的政绩考核制度体系,以文化创新构建适应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风尚、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坚持发展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由于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离生态文明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距离,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依然构成了较大压力。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本期特刊登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文章,分别从价值理念、政府职责和产业调整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问题,以期推动对生态文明内涵和建设实践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坚持发展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由于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离生态文明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距离,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依然构成了较大压力。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本期特刊登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文章,分别从价值理念、政府职责和产业调整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问题,以期推动对生态文明内涵和建设实践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坚持发展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但由于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经济发展阶段,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还是经济发展模式,离生态文明发展要求都有一定的距离,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依然构成了较大压力。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探索,本期特刊登三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探索文章,分别从价值理念、政府职责和产业调整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问题,以期推动对生态文明内涵和建设实践的理解认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为规范体系,以市场和政府相结合为运行体制,彰显了独特的理论优势、规范优势和体制优势。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推进,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多重超越:在价值取向层面,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在发展道路层面,以和平发展道路超越剥削掠夺道路;在领导力量层面,以集中统一领导超越多党内耗。在肯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实现对西方现代化模式多重超越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通过科技革新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在此数百年间,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攀至顶峰,但以葬送资源环境为主宰的黑色工业文明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对峙。时下世界抑或今日中国,生态赤字日益扩大,生存环境岌岌可危。绿色发展生态模式是对旧有黑色文明理念的矫正与创新,在环境系统优化升级、价值取向重新厘定、生产路径蜕变转型、消费逻辑廓清再塑等方面都历经深度变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要想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相统一,须坚持以绿色金融为杠杆、科技创新为内驱、顶层制度设计为根本保障,最终落实民众共享绿色成果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但这"五个统筹"之间是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却少有人论及.陈文科等同志的新著<湖北:中部工农业大省人与自然和谐研究>对此作了阐发.该书指出:"在五个方面协调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重中之重,前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包括经济和社会互相促进,经济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同步提高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存、合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