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时间上延续了600多年,空间上覆盖了壮族历史上的主要分布区域,壮族土司制度的众多因子已转化成当代壮族的重要文化元素.因此,壮族土司制度是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土司制度研究成果是壮学建立的重要基石.壮族土司制度研究还可以在土司相关专题、土司文化遗产、与国内及东南亚邻国的比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2.
广西东兰县长江乡壮族社会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在历史上,壮族曾经分布广西全区(以及外省不少地方),但当代的壮族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地区.如果从文化特征来分析,桂西的壮族又比桂中的壮族更好地保存了本民族的特色,如服饰、居住、风俗习惯等等.因此,从1988年底开始,我们以桂西红水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该流域的壮族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首先对11个县壮族的经济、文化情况进行了概略的调查;接着又于今年4月初到4月末对该流域东兰县长江乡壮族进行了定点调查.我们希望这个调查能为认识桂西壮族提供一个实例.一、长江乡概况长江乡位于东兰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其东面为隘洞乡、坡拉乡,西面是  相似文献   

3.
壮锦是壮族人民的工艺美术织品.它是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以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古今中外.①壮锦不仅是现在还在生产和使用的精美工艺品,而作为一种历史的遗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通过对壮族织锦技术的研究,无疑会更加深我们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现代壮族织锦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靖西、环江、忻城、宾阳、宜山、龙州、大新、田阳等县.在这些分布地里,靖西、环江、忻城、宾阳等地至今还在生产壮锦.  相似文献   

4.
壮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壮族传统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成因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所)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1549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还有一部分分布在与广西相邻的云南省文山、贵州省从江、湖南省江华和广东省连山等地,形成分布集中、地域相连的大...  相似文献   

5.
桂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居住区,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较为频繁,并对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考察了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壮族的分布特征及壮族迁入情况,分析了壮族迁入这一地区之后与其他各族相互影响的几个方面,认为壮族的迁入促进了桂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壮族,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其文化结构中,有一个双重的意识源。这个双重的意识源,千百年来都在影响着壮民族的文化建构,是壮族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一个思维基础。 任何民族的任何形式的文化建构,都离不开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思维,虽然在许多时候许多方面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但是,这种文化的美学思维在壮族历史文化上的烙印却是相当深刻的。  相似文献   

7.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其中93.7%的人口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古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是西瓯、骆越)的后裔,壮族及其先民在岭南地区繁衍生息已有5万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壮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壮药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南民族大学项目组在刘向明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广西地区,对壮药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壮族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且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壮族为我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对壮族布洛陀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并分析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壮族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且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壮族为我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对壮族布洛陀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并分析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递分为横向传递和纵向传递两种,横向传递是指民族各部分之间相互传递文化信息,加强民族内部的组织性,使民族文化得以维持、延续和发展的一种联系。纵向传递即社会化过程,指上一代文化信息传给下一代。使民族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而且也必然存在这两种文化传递。壮族也不例外。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横向联系,分布广泛的壮族才形成为一个民族,而不是多个民族;正因为存在某种形式的纵向联系,壮族才一代一代地存在和发展下来,而不是演变成其他民族。但作为壮族文化一部分的壮族文化传递,也是有着自己特点的。正因如此,壮族才可能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实体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广西属于史称“百越”地之一,东北西南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越南毗邻,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的主要分布地区,与壮族共同开发边疆的有汉、瑶、苗、毛南、仫佬、侗、京、回、彝、仡佬、水等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他们创造、保存的乐器文化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2.
(一) 壮族是一个古老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东经99°57′到112°、北纬21°31′到26°45′的亚热带地区。据考古表明,远在3~6万年前,壮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喀斯特地形所形成的奇特的山峦、岩洞、伏流,随处可见。几千年悠久的历史,也给壮族人留下了许多迷人的人文古迹风光。这些风光,伴随着种种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构成了壮乡旅游景观的一大特色。由此可见,实现壮族传统文化和旅游业的交融,对开发广西的第三产业,提高旅游市场的客源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壮族支乐土僚源于古代僚人,至今仍主要分布在古僚人分布区域内,即今滇东南、桂西及越南北部一带,并保持着古僚人诸多的传统文化特征,如居住干栏、凿齿、崖葬、铜鼓、嗜犬等。本文以地方史料为依据,结合田野调查,对土僚主要文化特质的保存与变迁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壮族文化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日的壮族,人口一千多万,自古臼成聚落活动于南中国。她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即使是在群体生活的最原始状态中,防兽、御敌、充饥、运动,及其他一切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需要,就已经产生了文化,所谓“壮族无文化”之论是不经的。但壮族的文化如何?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中央民族学院八七届壮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八六届壮族文学研究生及中央民院几位教师就壮族文化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他们的议题是:(一) 壮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二) 壮族文化所存在的弊病及成因;(三) 壮族文化的振兴问题。在讨论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自古以来,壮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壮语。按照我国语言学家的分类,壮语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壮语形成了丰富完整的系列词汇,具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特点。在壮语地名的冠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世代传承沿称。在壮族地区众多的壮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越语(古壮语)的成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的历史分布、“思维特征及其生产方式。但由干壮语地名皆用汉字…  相似文献   

16.
图腾作为一种表象符合,是原始氏族的神秘标记,在云南壮族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众多的图腾符号出现,服饰图案作为图腾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存在,依照图腾的色彩和式样、文化表征应用在服饰中,有崇尚生命、寄寓吉祥等含义,在壮族的服饰图案中我们能够找到图腾崇拜的踪迹,本文主要探讨云南壮族服饰图案中的壮族图腾,在云南壮族服饰图案中找到壮族图腾可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壮族的宽容文化心理之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的宽容民族文化心理 ,是壮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 ,诸如干栏式建筑、传统服饰与饮食 ,以及“都老”制遗风等方面的剖析 ,揭示和探讨了壮族的宽容性心态的社会表现  相似文献   

18.
壮族民间故事中的文化心理欧以克(广西民族学院教务处)壮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丰富。作为壮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故事,更是源远流长,世代在壮族民间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对壮族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壮族的文化心理是由壮族文化积淀而成的一种民...  相似文献   

19.
壮族传统水文化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文化是围绕水而产生的、与水有关的一切文化事象.壮族滨水而居,以稻作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因此形成自身丰富多彩的传统水文化.壮族的传统水文化对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为壮族地区构建人水和谐机制提供传统生态智慧,而且还可以为应对水资源缺乏提供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移民运动,客家人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地区,逐渐形成壮族与客家杂居的局面.在壮族与客家杂居地区,壮族的分布以桂西南、桂西最为集中,往东逐渐递减;客家的分布以桂东南最为集中,往桂西、桂西北逐渐递减,桂中地区是壮族与客家杂居最为普遍的地区.总的来说,客家人在壮族地区的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的出现是和历史上客家与壮族的迁移以及民族融合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