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基于一个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田野考察,收集西双版纳各级政府、防疫部门及普通民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威胁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从中观察傣族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相关认知、行为和心理反应,揭示在此次抗击疫情的实践中,从疫情危机中孕育焕发的集体生存意识以及地方性知识与现代流行病防控专业知识相结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从人类学视角对边疆民族地区应对这一重大疫情危机的过程进行考察,从而提供有价值的民族志文本。  相似文献   

2.
新冠疫情期间,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大量信息,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让人们有更多的媒介选择,疫情下公众的媒介接触和风险感知也值得关注。本文基于问卷调查(n=302),实证分析了我国公众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期间媒介接触对风险感知的影响,探讨了媒介信任的中介作用。并将媒介划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分别探究其影响路径。结果发现,无论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存在:(1)媒介接触与媒介信任和风险感知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媒介信任在其中扮演完全中介的作用。研究可为媒体风险信息传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公众通过合理使用媒介降低风险感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2020 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暴露出现代公共健康风险失控带来的严重危机。 在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流行病疫情风险对传统的政府监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对此, 各地创新性地引入智慧监 管这一全新监管理念和模式, 以监管技术创新倒逼监管理念和治理创新,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通信技术 (ICT) 来实现对流行病疫情的风险防控和靶向治理。 研究发现, 目前智慧监管赋能流行病疫情风险治理实 践存在四种不同的类型, 以韩国、 新加坡和我国的杭州、 武汉为例, 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差异化 防疫过程, 关注政府部门如何利用智慧监管增强决策理性, 重塑行政结构和流程, 并探索如何构建处理和应 对现代化公共危机和风险的治理体系, 为今后解决其他类型的风险和挑战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重大流行病疫情都具备范围广、跨区域、全社会、全球性等重要特征,流行病疫情的全要素、全过程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大数据数字技术功能。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例,论述了大数据在支持临床诊疗持续改进、支持病毒溯源与分析、支撑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精准监测和研判疫情、有效排查疫情、远程医疗诊疗、准确预警疫情等疫情防控全过程中的应用,提出了大数据助力疫情期形势综合研判、构建适应于国家到社区“六级”联防控体管理决策系统、疫情期间科学化和精准化社会治理、AI智能创新医疗产品、智慧医疗行业和疫情后期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方面的创新和应用,分析大数据在重大疫情防控应用方面存在的数据准确性、数据割裂、数据公开与隐私保护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冯耀华  冯世炳 《源流》2020,(2):40-40
大难虽无情,人间有真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大家的心,在广东新兴县政府的呼吁号召下,新兴企业、社团组织都在默默奉献爱心,或捐赠钱款,或物资驰援。1月29日,温氏股份宣布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严峻态势,决定向新兴县政府捐献250万元用于购买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医疗设备及物资,专项用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些医疗物资和设备将全力支持全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给全球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威胁,2020年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地区及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风险级别调至“非常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演变成国际性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本文作者跟随国家医疗队奔赴武汉疫情一线,根据现场工作情况并结合以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的经验,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期间如何做好援鄂医疗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进行一系列探讨,为今后制定可推广的后勤工作模式和助力健全国家卫生防控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918年大流感是被集体"遗忘"却始终被个体"记忆"的疫伤,处在记忆的"微光"状态.《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等三部中短篇小说在自传体式的文学书写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个体在大流感中的痛苦的创伤体验,并借助典型的创伤叙事将大流感表征为人为的而非纯粹自然的现代性文化创伤.类似瘟疫的频繁暴发让这些蛰伏在文学想象中的个体记忆作为大流感最重要的创伤见证,成为社会集体回忆的来源和支撑,促成了大流感从个体想象向集体记忆的转变.这一转变启示我们以集体之名记忆瘟疫,要采取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有宏大叙事,更要有有血有肉的个体书写,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转化才是对瘟疫习惯性遗忘的救赎之道,才能真正实现记忆过去以照亮未来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最大威胁,疫情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本土主义复苏的加持下,与新冠感染疫情有关的排外主义加剧了现有的族裔歧视,对全世界的移民与少数族裔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疫情的政治化、标签化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受到了污蔑,海外华人则处于这场污名化的风口浪尖。通过考察疫情视角下国外学界开展的海外华人研究,探讨新冠疫情下的排外主义形式,有助于对未来一段时间排外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湖北武汉爆发,目前肺炎疫情已经进入防控关键时期。医院作为疾病诊治重要组成单位,在疫情期间合理应对和开展医院防控工作对控制病毒传播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疫情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对疫情的措施、管理方法、经验和思考,为各医疗机构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杰斯·沃尔特的《零》聚焦后“9·11”美国的集体哀悼问题,不仅讽刺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忧郁图景以反思集体哀悼的政治、伦理实践,更展望了一种批判性的历史哀悼。两种关于丧失的主要叙事——关于“丧失”的理想话语与电视媒体的奇观哀悼——界定了媒介化的主流哀悼,并生产忧郁的主体以服务例外状态和商业主义。在话语表象宰制下,忧郁个体无法理性反思“丧失”并遗忘了本真的情感体验。然而自我具有抵制权力的潜能,废墟“零”敞开了去媒介化的历史哀悼可能,即通过想象与记忆感知本真的情感,并从历史维度审视被遗忘的暴力瞬间。  相似文献   

11.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数十年,记忆研究领域关于外显集体记忆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但除了外显记忆这一维度外,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内隐集体记忆的隐藏世界。这一隐藏世界的要素包括典型叙事、刻板印象、框架建构和世界模型。为了形塑新形势下的认知和行为,这些要素作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常常被无意识地在代际间传播和继承。在此意义上,内隐记忆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富有力量,但它又难以追溯。因此,现在是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文学研究、媒介研究和记忆史研究的方法来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灾难是文学永恒的母题,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灾难的爆发,都会或隐或显地促进文学创作。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发展为席卷全球的疫情,成为新世纪以来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灾难。面对复杂的“问题化”现实,我们不仅为文学在此刻重返现实、介入现实而感到庆幸,更重要的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观照灾难文学书写传统,思考灾难书写如何在兼顾审美性的同时把握好个体创伤、集体经验和认同构建这三个重要的维度,从而以诗性之思的文学语言艺术地呈现疫情与人类、社会、族群以及个体命运之间的多元隐喻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对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记录对唤起城市文化记忆有积极作用。在《常州晚报》2015年的报道中,常州城市文化记忆的媒介呈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景观记忆的媒介呈现。重大城事记忆的媒介呈现、城市风情记忆的媒介呈现和城市日常生活记忆的媒介呈现。媒体对这些内容有意识的挖掘、精心的策划、多角度的报道与记录可以唤醒市民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有助于重新构建城市文化认同感,提升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付岩芹 《中华魂》2020,(5):32-34
"担当"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的环境下,担当具有不同的意义。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一场疫情阻击战随之打响。这是考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的极好时期。为官避事平生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官避事平生耻。"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16.
2020年春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为抗"疫"助力的辽宁少先队员们能感知到,这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他们懂得担当,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捐款真快乐疫情发生以来,鞍山市铁西区实验学校辅导员老师赵云峰一直被学校师生们满满的爱心感动。"周盈:感谢您为中国红十字会事业捐款50元""水玲珑:你为驰援一线,攻坚疫情成功捐款50元"10元、20元、50元、100元、3000元……在她的手机微信中记者看到了许多学生、家长、老师为武汉捐款的信息和捐赠证书。  相似文献   

17.
短视频所具有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和视频化的传播特征,正使其成为展现城市生活、记录城市变迁、塑造城市形象和沉淀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短视频对城市文化记忆的书写模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析其建构机制。研究发现,短视频作为参与城市文化记忆构建的媒介形式,不仅丰富了书写的载体形式,更因其特有的媒介特质而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具体表征注入了新的变化,其所折射的时空维度、极具感染力的媒介符号、不同层次相交织的文化等共同建构起了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中国博物馆越来越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目前,进出境展览作为博物馆国际交流的主要形式,开展日趋频繁.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博物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进出境展览按下了紧急暂停键.本文通过梳理疫情对博物馆进出境展览造成的影响,以全...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可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塑造集体记忆。文章通过对2001年至2021年间《中国青年报》的五四运动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分析其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建构五四运动的集体记忆。在五四记忆建构内容方面,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主要从活动记忆、历史记忆和五四精神的时代解读三个方面进行五四记忆内容的填充。在报道记忆建构特点方面,《中国青年报》一直以青年群体为主要报道对象,同时逐步淡化对官员个体形象的塑造;在报道细节上,加强对五四精神文化的认同感是一直以来的重点内容。总体而言,《中国青年报》五四报道随时代发展呈现丰富化、多元化、微观化、具象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灾害现场亲历者如何在媒介场域通过“影像文本”将“远处的灾难”的“感知物质空间”转化为大众切身体验的“共通意义空间”,探寻中介化过程中媒介叙事手法的基本机制及其价值转向,本文聚焦于重庆山火现场及土耳其地震亲历者发布的短视频在网络社交媒体“出圈”现象。灾害亲历者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的短视频通过内聚焦叙事与围观者跨越时空距离进行多维度的信息、情感、价值沟通,在中介化连接与扩散过程中增强“远处的灾难”的可感知度,并寻求社会性协助与支持,在媒介的纪念仪式中实现集体记忆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由此有助于理解普罗大众“自传记忆”零碎的经验性文本自主传播进入社会公众视野,与专业媒体的职业创作共同构建“拟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