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产品总值(GEP)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指标。文章在梳理GEP核算理论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为例,构建了符合淄川区特征的GEP核算指标体系、技术方法,采用InVEST模型建立生态生产函数核算淄川区生态产品功能量,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模拟市场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量核算,并对淄川区GEP的组成结构、相关利益者、2000—2020年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淄川区GEP以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为主,2000—2020年,淄川区GEP基于2020年不变价的增幅为114.97%,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2000—2020年淄川区GDP和GEP均呈增长趋势,以生态高水平保护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统计》2023,(1):14-16
<正>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GEP)是指一定区域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包括供给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和文化服务价值。2020年9月,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域生态系统浙江省地方标准发布。2021年4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浙江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试点工作指南(试行)》,  相似文献   

3.
2021年3月,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52届大会审核通过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一生态系统核算》,其中的核心部分(第1-7章)成为生态系统核算首个国际统计标准.《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生态系统核算》的出台,将为各国开展生态系统核算提供国际遵循,对我国当前正在着力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有着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施发启 《中国统计》2023,(11):45-47
<正>《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以下简称中办)、国务院办公厅(以下简称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重要举措,是指导全国和地方开展生态产品总值核算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指南。为了有序推进生态产品总值核算,  相似文献   

5.
张琦 《中国统计》2023,(1):11-14
<正>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日趋完善、制度建设纲举目张,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此背景下,作为量化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抓手的绿色核算迫在眉睫,GEP(生态产品总值)、绿色GDP和自然资源价值量等绿色核算指标在媒体报道、政府文件中高频出现,并常与GDP进行比较,但几个指标概念混淆、关系不清等问题凸出。本文通过通俗的语言,对GDP与绿色GDP、GEP和自然资源价值量的关系进行研究,以避免社会各界对相关概念的混淆,促进政策规划的制定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于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3—2020年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7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体系并结合熵值法衡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流程,在此基础上,考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仍然稳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各系统层面融合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主要基于环境效应和就业效应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东部和中部板块城乡融合发展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西部板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卫星账户是综合兼顾国民账户体系严谨性与核算主题灵活性的产物。海洋生态产品作为衡量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贡献的度量指标,构建海洋生态产品卫星账户是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卫星账户编制的基本原理,系统梳理了海洋生态产品卫星账户的编制思路与框架;构建出海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识别海洋生态产品“生产者”和“使用者”,并设计出供给使用表;基于供给使用关系,构造海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海洋产业生态化贡献度及海洋生态产业化增加值等指标,并对海洋生态产品卫星账户的编制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森林环境计价方法及实现方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计量环境价值并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对于建立产品、资源、环境之间合理比价关系,科学评价环境损失及建立相应补偿机制,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使环境价值核算研究成为全球的一个焦点。森林环境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物环境中最重要与核心的部分,其价值核算已引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统计署(UNSO)、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和美国、加拿大、瑞典、德国、挪威、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积极关注,在森林环境资源核算的概念体系、核算框架及原则方法等方…  相似文献   

9.
陈远新 《统计研究》1987,4(2):29-30
一、国民收入与库存我国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基本上是依据产品经济理论设置的。其主要特征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凡是生产出的产品都纳入国民收入的核算范畴,不仅包括已实现的产品的净产值,也包含了企业的再制品、成品库存。生产部门的产品库存,只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对产品库存(或者积压以后)经过努力,销售出去,实现其价值,创造产品价值的劳动为社会  相似文献   

10.
1992年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决定从1992年起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在1992-1993年建立国家和省市两级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基本过渡;第二步,到1995年基本完成向新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在正确对待世界上两大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和“国民帐户体系”(SNA)的基础上,即没有保守原有的MPS,也没有完全照搬SNA,而是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自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施以来,为保…  相似文献   

11.
微观经济核算体系(即微观价值量统计核算体系)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而且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微观经济核算工作因受产品经济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产品产量核算,忽产品的价值核算,价值量统计指标数量少,系统性差,指标之间没有严格的等式关系,难以反映企业的生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正确掌握和运用基本价值指标的问题 总产出、中间消耗、增加值是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价值指标。总产出是常住单位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中间消耗是该单位在核算期内生产中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加值是该单位核算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三者必须保持相  相似文献   

13.
几个常用总量指标的对比(一)总产出与总产值总产出是SNA核算体系中有关生产核算的主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所生产的一切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总产值是MPS核算体系中主要总量指标.它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产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是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的关键问题,理论界尚未建立受到广泛认可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体系。文章首先运用经济学价值理论及生态价值理论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其次,结合自然资源资产的概念,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内涵进行界定,并构造了“1-2-3-n”的价值属性树形架构,其中划分了私人物品属性价值(V)和公共物品属性价值(V)两大价值属性集合,以及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三类子集,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价值体系,并将其运用于价值量核算体系构建;最后,对价值体系在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钟兆修 《统计研究》1987,4(1):23-3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力求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成为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的一种重要工具。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模式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索。一、八个基本点(一)物质产品核算与劳务核算并用我国过去只对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动进行核算,对提供劳务的活动,在理论上是作为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核算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来源困难,没有进行宏观核算。现在,有必要同时进行这两种核算。主要理由是:  相似文献   

1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他是宏观管理的重点工具.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国民经济核算对经济增长分析的贡献价值;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模型构建中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囿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复杂性以及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当前国内外理论研究方面存在体系不健全、概念表述不清晰、核算逻辑不统一等问题;在实践应用上也存在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理论指导、核算技术不规范以及功能定位不完整等困境。鉴于当前的理论进展与实践困境,文章结合中国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管理特点与SNA和SEEA,利用交叉学科技术创新,构建中国特色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体系框架,以期为生态系统碳汇核算、生态补偿以及自然资源核算的国际比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杨灿 《统计研究》2001,18(11):7-11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进程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MPS(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模式向SNA(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模式转变的历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举旨在革除旧核算体系的诸多弊端,主要包括:生产范围太窄,核算内容欠完整,核算方法过于简单,等等.其间,首先提出MPS与SNA兼收并蓄的混合模式;此后,随着前苏联和东欧经互会的解体,有关国家的核算体制纷纷向SNA转辙,MPS名存实亡,我国也开始向SNA模式全面转轨.经过大约8年的理论酝酿和探讨,我国的新核算体系方案数易其稿,至1991年末形成了一份极富创新意识的试行方案[1],1992年颁布并在全国推行.当时预计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新旧核算体制的全面转轨,这一目标已经基本达到.然而,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表明,新核算体系无论在方案设计上还是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若干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秋碧 《统计研究》1998,15(3):18-21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社会在生产为整体的核算,简称国民核算。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求,我国进行了国民核算制度的重大改革,建立了扩大生产范围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内容到方法,主要吸收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SNA,SNA的设计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诚如李宝瑜副教授在《统计研究》1996年第5期文章“关于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体系的一些看法”(以下简称《看法》)中所言及的,“某些传统的理论已经不适应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我国经济学界的很多学者对核算体系还不是很了解,这就造成了目前实际核算体系已经建立,而理论体系还不健全的局面,由此而引起的种种误解,必须通过对有关核算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才能澄清。”正是基于此种情况,钱伯海教授积多年研究,提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即三次产业的劳动创造价值,试图从理论上阐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依然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但随着生产核算范围的拓宽,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包括企业物化劳动是否作为社会活动的接力棒,和活劳动一样参与创造价值,主要是剩余价值等问题。钱伯海教授在《统计研究》1995年第6期上发表了《关于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是非》(简称《理论》)以及其他一系列研究论文。笔者认为意欲就研究新国民经济理论,必须运用和坚持宏观经济思维方法的问题,在此仅以一得之见,参加讨论,并求教于各方同仁。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垦区的统计核算制度基本上是以物质产品(即第一、第二产业)为中心进行核算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非物质产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客观如实地反映垦区经济的运行情况,增强与地方以及国际间的可比性,向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渡创造条件,建立和加强垦区第三产业的统计核算工作,已显得十分重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