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年代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0年代香港、上海、北平的俗文学研究在几家主要报刊的大力支持下 ,出现了《俗文学》研究周刊。本文较详细的叙述了抗战后上海《神州日报》赵景深主编的《俗文学》周刊 ,并将内容略录 ,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参  相似文献   

2.
周忠元 《东方论坛》2012,(3):109-114,127
20世纪上半叶,众多学者对俗文学文献进行收藏、整理、校勘研究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仅为俗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在显现这些被长久遮蔽、遗忘的文学历史时解答了众多文学史的谜团,恢复了中国文学的全真面目。它在提高俗文学历史地位的同时,在推动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地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睡虎地秦简《成相篇》,不仅有助于解决”成相辞”的性质、起源等问题,而且有助于重新确立荀子及”成相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放马滩秦简《墓主记》把志怪小说的滥觞时间提前了至少五个世纪,改写了俗文学史。尹湾汉简《神乌赋》的发现丰富了汉赋的种类,把俗赋出现的历史提早了二百多年。出土简帛中的俗文学作品,都是非常宝贵的研究资料,对俗文学史的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俗文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俗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 0 0 6年4月7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俗文学的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及各研究专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专门研究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三百年间中国学说思想史的开拓性著作。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是“五四”以来有关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6.
厘清“俗文学”的概念是俗文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学术界一直强调“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区别,其实“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今天所谓“民间文学”的概念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产生的。“俗文学”不同于“俗文化”,它应该是“俗”与“文学”的紧密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赵炎秋等所著《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一书,是国内首次对英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狄更斯学术史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梳理、归纳、分析与评论的著作;其资料收集详实,阐述简明扼要,批评切中肯綮;著作既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立足中国的本土研究,为国内狄更斯研究提供了充实资料,也为学术史研究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8.
《苻子》是堪与《世说新语》相比美的北朝氐族文学的代表作品,却长期被忽略在文学史的叙述之中。文章对《苻子》的文学价值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苻子》以“传神”之笔塑造人物,充满“玄韵”,是对《庄子》“写意精神”的回应;《苻子》突显了北朝士人风神闪现的“耀眼的片刻”;《苻子》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往往用一言一行即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审美叙事的魅力,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苻子》产生于向来被认为文学无甚可观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之手,更有其珍贵的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建国后,《〈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第一次将中国新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确定下来,也是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学史学科相结合,为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一个范例。《大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服从于新的意识形态,是毛泽东的政治、文艺思想在新文学研究领域的演绎。新文学史的“革命知识论”与阶级斗争话语模式也在《大纲》的指导下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康海于弘治十五年(1502)擢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为文学史上明代“前七子”之一.其文集《对山集》,从明嘉靖间开始刻印,到民国6年再版,共有10次版刻,该集有初刻本、补录本、校订本、选刻本,但各本文字错综迥异,难以卒定.文章在全面点校、整理《对山集》及多方求证的基础上,求实求真,指出各本的渊源及特征,为《对山集》的校勘提供科学依据,并依此来探讨古籍校勘时版本的择取问题.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学术史研究”定义为“研究之研究”或“学术研究的学术研宄”,梁启超、钱穆先生民国时期先后出版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鸿篇巨制。以著作的形式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正是学术史研究通常仰仗的“路径依赖”。20世纪90年代以降,学术史研究蔚然成风,情形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2.
与后来的文学史以建构科学客观的知识学为目的不同,钱基博以传统子、史精神“撰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将王阁运、章太炎、康有为、陈三立、严复、王国维、梁启超、胡适等并置一起,讨论他们如何以各自的理论见解和创作实践共同参与和见证“现代”这一“事件”。梁启超、胡适倡导“革命”,追求文学日新叉新的“现代”;章太炎则代表着第二种“现代”人物类型,身预追新求变的“现代”潮流,却自始即长虑却顾,意识到必将随新变而来的种种流弊;《现代中国文学史》着墨最多也是人数最多的是第三类人物,康有为、陈三立、严复、王国维、章士钊等人包括著者钱基博自己,他们始则舍旧谋新惟恐不力,晚则痛加追悔。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堪称三类“现代”文人之“忏悔录”。  相似文献   

13.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民国"上海石印鼓词"概念,是《中国鼓词总目》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属于中国鼓词发展史研究的理论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鼓词发展史分段理论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俗文学领域其他曲种如宝卷、弹词史等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旁证依据。文章对此概念从定义与范畴、提出缘起、学术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阐释,对于理解和应用此概念来解决鼓词史分段撰写和研究提供了前期成果和前提。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学界对传统学术史的清理 ,很多仍以章太炎为起点。章太炎《訄书》 (重订本 )学术史诸篇几乎可以看成一部简明中国学术史 ,对它的再认识 ,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学术史 ,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太炎。在《訄书》 (重订本 )中 ,章太炎保持着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同时对现实的殷切关注 ,他又借清理学术史而批判现实 ,有着极强的“经世致用”的倾向 ,这两方面使其学术史研究呈现出了异常复杂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鲁迅著作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经典。1981年版《鲁迅全集》是诸种版本中的权威版本。但随着近二十年来鲁迅研究的长足进展和新资料的整理,重新修订1981年版《鲁迅全集》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 校勘、注释和内容增补等三个方面谈了对修订工作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钱穆先后建立了不同的清代学术史研究范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则是他们由以建立不同的研究范式的同名代表作。以往学界多关注二书在体例、组织、著述宗旨等方面的“异”,忽视了二书在这几方面的“同”。实际上,粱、钱《学术史》是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两部“和而不同”之作。而往昔学者的考察之所以存在过分求异的取向,主要在于他们对粱启超、钱穆二人学术认识的偏差及对《〈清儒学案〉序》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流派而非一个流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这一派的确立,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研究对象,除了狭隘的民间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谚语、俗语等)外,还包括了历史上曾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有了书面文本的戏曲、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这一派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上贡献殊大.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他们吸收了西方人类学派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如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后来部分地抛弃了或修正了西方的方法,而以文学的比较考证与内容的社会分析为特色.建国后的17年间,在"左"的社会思潮下,俗文学及其研究者受到了冲击,从而使这个学派受到了重创.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的女性评点是《牡丹亭》研究中的一大亮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牡丹亭》的女性评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解析.文章从吴吴山三妇本的研究、《才子牡丹亭》的研究、《牡丹亭》女性评点的整体关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牡丹亭》女性评点成果进行了爬梳整理,希望对《牡丹亭》的传播史、评点史及女性文学史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9.
《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经历了作品的英语翻译、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作品的一般性介绍、文本的英语研究等多种跨文化传播形式。它们合力提升了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范围与接受效果。《老残游记》的英语翻译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直接的文本阅读依据,而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老残游记》的简要介绍则有有助于英语世界对于作品背景与内容的初步了解。两者构成了作品在英语世界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老残游记》的英语研究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的多角度解读提供了“他者”的参照视角,反映出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对于作者与作品跨文化阐释的独特立场,更是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进程中逐步深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文学”走向学科化的链条中,除了朱自清、杨振声、王瑶、沈从文等人外,苏雪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她自1932年在武汉大学开始接手沈从文留下的“新文学研究”课程,在诸多困难之下,一直坚持了六年,直至抗战爆发武大迁川.她撰写的《新文学研究》课程讲稿,内容翔实,体例规整,成为自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至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之间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