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由北京宋庄贵点艺术空间主办、石家庄当代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协办的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于2012年9月1日至10月21日在贵点艺术空间举行。该展由鲁虹担任学术主持,冀少峰、游江策划,参展的艺术家为(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广义、方力钧、马六明、陈文令、张培力、武明中、岳敏君、南溪、袁晓舫、傅中望、薛松、魏光庆12位当代一线的优秀艺术家。在当下,强调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表现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这类作品在切入现实与历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沦为一种“治理术”,而应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回应社区需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这促使我们从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的技术型塑转向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关注.通过反思性地批判了现有关于上述议题的理论范式及其限度,笔者借助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和社会保护理论,尝试从社会公正、社会理性、社会保护和社会团结等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理论内核,以作为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能框架.同时,要实现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重塑,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将“社区”视为社会工作与社区大众互动的实践场域,重构“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探寻社会工作的“社会”真意.这是社会工作之于中国语境所需具有的“社会想象力”品质.  相似文献   

3.
张园 《学术交流》2015,(3):168-171
考察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过国际艺术系统筛选进入国际艺术界视野的中国当代艺术,可以发现其成为世界焦点并非源于中国艺术的自律性,而是源于西方主观预设的冷战意识形态的政治阐释。西方艺术运营模式的介入及中国本土艺术机制的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为从单一的政治维度阐释1979年以来的中国艺术成为可能。而中国当代艺术想要真正地与国际艺术界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对话,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本土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4.
马莉 《社科纵横》2005,20(6):151-152
在艺术界异常活跃的今天,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艺术风格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然而,由集体无意识而导致的艺术的趋同和“精神贫血”现象却不容忽视。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明确并解决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两个问题:自我的迷失、精神的贫乏,从而把当代文化同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结合起来,去开创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5.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逐步融合实现中国化发展至顶峰,而后渐渐衰败.作为独立的文化系统,其思想价值体系必然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价值体系存在矛盾冲突.佛教思想家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实现佛教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在不放弃根据的思想和价值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附和儒家思想,论证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儒家思想的伦理化特征,使二者伦理思想的共通成为必然,因此佛教伦理积极融会儒家伦理,实现自身伦理思想的中国化转变,准确地说是儒家化转变.  相似文献   

6.
曹亚芳 《社科纵横》2013,(2):148-15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马克思资本剥削理论面临各种挑战,当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国社会存在资本剥削的历史正当性时,又困惑于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严重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当前对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研究正进行着两种转向:一是从经济领域转向道德领域,由原先通过改变经济制度消灭剥削到当前仅在道义上谴责剥削;二是从批判资本剥削劳动者转向批判资本破坏自然,由原来的要解放无产阶级转变为当前的首先要拯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从供给和需求着手,考察了近年来中国图书市场的基本状况,指出中国出版业已从1985年前的卖方市场转到1986年开始的买方市场;分析了图书市场性质转变的主要原因,对1989年后中国图书市场的前景进行了科学的估计,井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的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是实践转向的内在必然逻辑,它由现实的实践转向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就是符号化生产。话语生产不仅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的中介,而且是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也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审美和艺术就是一种话语生产,也是人的一种符号化生存方式。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使语言学转向在现实中充分实现,即高度发展人的话语生产,从而以符号化审美实践对人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9.
美学的实践转向在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着"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的内在逻辑。20世纪后半期的文化转向使得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及其产品的精英化和大众化界限模糊,失去了深度性而平面化,消解了形而上学性;同时,文化转向使得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大众化、消费化、休闲化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着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践转向的文化转向应该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新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敬梓  李建群 《阅江学刊》2023,(2):154-161+175
随着中国社会的当代历史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其观念形态正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审美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审美文化的核心是审美观,即关于美与审美的一般观点,它决定着美的创造和发展过程。当代中国审美观念中蕴含的审美视角、审美标准、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形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历程中正发生着历史嬗变,使人们对美的认识、美的自然、美好生活从以往的感性经验转向现实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很大的相似处、相较之下它们都有反官方反学院反传统的思想.而西方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审美现代性所引发的先锋艺术的基础.三十几年间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样式到现在慢慢走出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或中国样式的当代艺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也经历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对西方艺术的误读,而就其发展方向来看,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一样它都是一场是思想解放的艺术思潮.  相似文献   

12.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胡适也因此成为其时学界议论的中心。本文认为,胡适对《大纲》倾注了很大的心力才奠定了他在专业领域内的学术地位,但胡适并未因为此书的巨大影响而坚持其内在的学术理路,恰恰相反,胡适留意到了诸多重量级学者在不同时期围绕《大纲》内容和方法的质疑与批评,并且以不同方式做了应答,而正是在应答的过程中,胡适的学术方向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王蕤 《社科纵横》2007,22(2):141-142
本文以环县道情皮影与当代艺术的关系为中心进行论述,当代艺术不仅仅只包括前卫的、先锋的艺术,当代人创作的当代民间艺术也是当代艺术。所以说,皮影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发展也是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只有包括民间艺术在内的各种艺术形态都得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当代艺术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中日矛盾的双重性、中日结构性矛盾的双重性以及日本的大陆战略传统,使中日两国间的战略对立和竞争具有长期性,而近年来日本国内政治的右倾化又使中日两国间的这种对立和竞争表现出严峻性。为此,中国应提高对日斗争1的战略性、全局性和主动性,落实在地缘战略上,即是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也是日本海相关国家以及日本海在未来地区和世界政治中的重要性。在当前对日斗争中,中国应以东北地区为前沿,将对日斗争的主要区域从东海转向日本海,同时巩固自身在日本海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存在。本文认为,中国的这一战略转向在近期着眼于中日关系,长期则放眼于地区和世界政治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生产在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艺术生产培养了都市人理性化的审美意识 ,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平民身份的认同 ,对都市社会关系的主动认可 ,对自身独立人格理想的顽强追求等 ;艺术生产也培养了都市女性的审美意识 ,并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艺术生产还培养了都市人的后现代审美意识与时尚审美意识 ,从而推动了都市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11):37-41
和世界各国一样,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理念和实践发生多次重大变革,都是为了解决一直存在于自然资源管理中的一大难题——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社区居民生存发展之间的矛盾。仅依靠行政命令和法律法规等手段的强制模式不能完全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容易引起自然资源管理的合法性危机。社区共管模式在中国的推广,实现了自然资源管理从合法律性到合法性的转变,基层资源管理部门的权力实现国家体制自上而下和社区居民自下而上的双向授予,同时在具体的管理中也实现效率机制与和合法性机制的发展和互动。社区共管促使自然资源管理的合法性从统治向治理转向,可以通过社区参与,在自然资源的管理实践中去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的网络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不同的理论坐标系中可以表述为不同的文明形态,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如果我们用"网"概念来考察与梳理人类文明形态的话,可以将文明进程分为三个时代:以灌溉网(水网)为标志的农业文明时代,以公路、铁路、机器网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时代,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1].互联网使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实践维度上,网络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倍增了实践主体认识、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张扬了人类主体求索、应对挑战的智慧;创造了理想与可能性的实验场域.  相似文献   

18.
论西方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 ,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 (理性实体 )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 ,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 ,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 ,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 ,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 ,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9.
社会治理的主题是要处理社会性和公共性之间张力,体现为治理的实践就是要从空间上的附近着手去应对社会性不足和公共性的匮乏。从历史上看,为建构真正意义的现代国家,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国家权力通过政党下乡、科层制嵌入和技术赋能等途径不断深入基层社会,使国家权力不断靠近人民、成为人民附近的存在。其后果一方面是国家权力的下沉带来了多种权威类型出现在人民的附近,并且这些权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与冲突,另一方面权威之间的张力也激发了以传统社会关系为基础的非正式权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大影响。通过打造附近的社会连结,既让国家成为塑造社会公共性的主导力量,也让人民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性,最终实现国家与人民之间沟通方式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高建平 《阅江学刊》2011,(3):120-125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后,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