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关于“白话”的称谓经历了由“俗语”、“白话”到“京话”、“官话”,再到“国语”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近代报章白话的语言观念及其流变轨迹,背后潜隐的是白话文运动、拼音化运动与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倡导者努力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文白、雅俗界限的良苦用心,以及大力提升白话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功能的显著用意.清末民初白话语言观念的形成及其流变,影响乃至决定着近代白话书写的基本面貌,中国白话书写语言的现代转型自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3.
清末南方白话报刊小说,大体以开民智、振民气为旨归,带有鲜明的政治启蒙色彩,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形成了呼应之势。以白话道人、胡适、黑心等为代表的白话报刊小说作家的积极探索精神,使得此期的部分短篇小说体现出某种先锋意味,在小说创作观念、小说体式乃至主题模式等方面,对五四之后的现代短篇小说创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系统发生了裂变,文学语言呈现出多元杂糅发展的局面.在胡适等人的理论倡导下,现代白话一统成为新文学唯一的文学语言基础.同时,白话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大的发展,呈现出相当的欧化倾向,兼收并蓄并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表现力的中国现代民族书写体系.清末民初与五四时期文学语言建构产生了明显的区别空间,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五四文学中文体、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李劼人小说是成都民俗的活化石、变迁史和多棱镜,对研究清末民初成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白话道人主持的《中国白话报》不仅在清末白话文运动和白话报刊发展历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在20世纪初的白话文写作、小说与戏曲革新乃至诗歌发展史上,均有不可轻视的历史意义。白话道人的白话报活动、白话文写作及白话小说创作既印证了清末白话文运动与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又显示了清末革命派作家的白话文学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7.
初期白话诗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清末学堂乐歌是五四文学启蒙运动的前奏之一,学堂乐歌歌词还是最早的白话体作品之一。清末民初的学堂乐歌运动孕育和启发了中国现代诗歌与中国现代启蒙文学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时期,作为新兴媒体的报刊为中国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文化空间。女性小说创作也不例外,其作品大多首先载于报刊,从数量观之,则以女报为最。本文以晚清重要报刊《女子世界》为“集散地”,考察晚清女报的编者对于女性报刊体例、编辑方针和栏目设置等方面的构想为中国女性小说创作发生提供的制度上的铺垫。  相似文献   

9.
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同各地区、各民族的居住民俗密切相关。胶东自古为富庶之地,现在仍遗存一些清末民初的民居,胶东传统民居的建筑与装饰特点既受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也融合了外地的一些建筑元素,其中的木雕、砖雕、石雕技艺尤为精湛,最能体现胶东的建筑民俗风格,而蕴含其中的民俗特征也尤为突出。本文从实用性、审美性和民俗性三个方面对胶东民居建筑与装饰的特点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报刊开始成为中国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小说报刊是中国新闻事业发达的直接产物,近代新闻事业成为小说报刊孕育的温床,并由此有力推动了中国小说事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针对古今史料中义县农业生产习俗缺失的现状,基于文献、田野调查、词汇语用学等研究方法和语料库等资料,对锦州义县春播语汇的语境化及其折射出的民俗变迁进行历时研究。研究发现:春播备耕、播种工具、播种参与者三方面语汇的语境化意义反映了农民在农耕信仰、劳动观念和生产方式方面的变化;民俗词汇具有词汇语用学特征;民俗词汇是民俗的载体,但二者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民俗词汇在语境中形成,并对语境进行制约,进一步的语境化推动或抑制词汇的变异发展。  相似文献   

12.
龙抬头节是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在我国北方地区极为兴盛。依据山西各地方志岁时民俗资料,对清末民初山西地区的龙抬头节节日习俗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一定的岁时民俗所反映的文化含义,以及与相应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史学研究层面整体下移和教科书建设成为新课改着力点的双重影响下,清末民初教科书日益被学界所重视。通过对最近十余年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现有研究以探讨清末民初教科书的本体建设以及教科书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为主要取向,并着重从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视角对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历史脉络、编制特点、出版发行、编审制度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已有研究深化了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研究,也为社会转型期的教科书建设提供了参照资源,但对清末民初易代之际教科书特点的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服务于外报馆的中国早期报人即"秉笔华士"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这个原本被称为"边缘人"的群体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办报高潮中担当主体。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轨迹决定了清末民初报人的跨中西文化特质,他们凭借自身其跨中西文化的优势尝试创办中国本土新型报刊,引进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建立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学系,促进了中国本土报刊的兴起,进而提升了报人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自身从"边缘人"蜕变为"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是我国翻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从翻译动机、翻译主体、译作选材和译入语文化背景这四个方面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与清末民初西学翻译做一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二者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语言学视角梳理清末民初文学的变化历程与历史形态,具有重审历史与反观文学的双重意义.<分裂与建构>一书将清末民初的文学纳入到语言演变的坐标中,阐释了中国近代文学语言走上现代化道路的独特历程;同时,在对文言、白话文以及翻译文学语言的透视中,重视对研究对象进行共时性的考察,使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的建构作为一种本体的存在呈现于文...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研究多对民初小说持一种否定态度,而事实上民初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如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等较以前都有所突破。民初小说是对清末功利小说观和集中于政治题材创作格局的纠偏,为“五四”新文学尤其是现代小说的兴起作了有力的铺垫。  相似文献   

19.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对它进行考释,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20.
武陵古镇民俗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地区有许多古镇于清末民初形成了完整的民俗体系。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武陵古镇民俗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前后,随着古镇旅游的开发,出现了民俗复活、重构、复制、创新、变异等情况。传统民俗市场化以后已经脱离原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的民俗具有表演性、商品性、展示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特征。因此,只有将传统的良俗与现实生活中的良俗相融合,并为当地人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其民俗才最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