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浒传》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从方法论层面对相关研究加以反思是必要的。近年来学界从文本中的名物、制度、舆地等信息对《水浒传》成书时间加以讨论,往往未充分考虑《水浒传》版本的复杂性、故事来源的多样性、名物制度的累积型特征,所使用的信息点多不具备典型性、无争议性、不可逆性,这种个例的内证法并不能有效证明《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也许更可取的研究路径是借用传播学的方法,通过考证现有的相关文献,尤其是有关《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文献,建立一个具有科学可靠的保护带证据的辅助假说。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在有效的科学文献或实物支撑下,对诸说进行审查,从而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浒传》主题研究最为主流的观点是“农民起义”说。这种“权威”观点不仅对《水浒传》研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还严重殃及《荡寇志》的学术命运,使这部小说长期遭受意识形态歧视,不能接受正常的学术关怀。在新时期学术研究理性、多元发展的大背景下,欲使《荡寇志》研究在规模、质量等方面跃升新的境界,要务之一就是要放弃《水浒传》研究中“农民起义”说的一元化统摄力,回归文本,开展多元阐释。  相似文献   

3.
首先界定早期为嘉靖时期(1522—1566年)。以郭勋和李开先为个案,通过对郭勋刊刻《水浒传》和李开先创作《宝剑记》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嘉靖时期从上到下大多认为《水浒传》是描写忠义的观点,体现了当时对忠义普遍要求的社会思潮,开后来《水浒》忠义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创作契机、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探讨了《水浒传》如何继承和发扬《史记》等史传文学的精神 ,以及从中所突现的史的痕迹及所运用的史传笔法。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是一部带有浓厚史诗意蕴的忠义伦理悲剧。它不仅是对正史"忠义传"所引发的英雄入史情绪的深刻反省,更是对封建忠义伦理规范的反思批判。它以宋江等梁山好汉对于忠义伦理的践行及其必然失败的命运为对象,揭露了忠义伦理的逻辑悖论及愚民本质。同时,也指明了忠义伦理并非儒学、理学幻化的形上整体,而是忠与义两个伦理系统的辩证否定。对忠义伦理实质认识不足的梁山好汉的忠义实践引发了多重的精神情感危机,他们事败身死,尝尽烦忧,得到的却是无限的悲怆。其悲剧精神最终在带有浓厚仪式性、狂热化的宗教式的显圣叙事中达到了圆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墨家社会理想对《水浒传》的影响 ,简要分析这种影响何以可能 ,并指出水泊梁山社会理想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无意于对宗教有所毁誉眨褒,作者只是借助僧道来写入、写故事,《水浒传》体现了我们民族宗教的儒、释、道相融的特点,中国的庙宇供奉的是人而不是神,《水浒传》把普通的渔民、仆役、工匠等说成是天上的星宿,这种宗教观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水浒传》和《金瓶梅》两部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内在精神脉络为轴线,从女性贞节观念、婚姻自由、尊重情欲三个方面出发,试图对两部作品的女性观进行比较,论述《金瓶梅》正逐步扬弃《水浒传》所颂扬的传统的女性观念而不断向宏扬女性人性解放的女性观发展.  相似文献   

9.
《后水浒传》是《水浒传》的续书之一,是在《水浒传》之后产生的又一部歌颂草莽豪杰的英雄故事作品。小说写宋江等人死后转世托生为杨幺等人,发动了洞庭湖农民起义,继承和发展了水浒的事业。他们提出了"均贫畗"平等"等思想,反对招安、外族入侵。小说塑造了杨幺的杰出形象,以续书形式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市民心理。  相似文献   

10.
所谓忠,按照荀子的界定,只有逆命而利君即能够不尊从君的错误意见,却有利于君的根本利益才是忠的,而不是唯君命是从。所谓义,是根据其同音字仪与宜来定义的。仪(礼)是其根本。宜则是其行为表现的是否得当的评价。因此,义一方面是要求个人严格按礼的规定来行事,另一方面则是对一切违反礼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水浒传》中对义的概念的使用,就是严格按照这一定义。宋江接受招安一方面是历史的真实与无奈;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思想矛盾,儒家的王道梦在宋江身上半途而废,作者改变不了历史,但作者体察到了王道梦实现的艰难。《水浒传》运用春秋笔法批评宋徽宗因无道、失道造成天下大乱,因谋杀忠义而最终亡国,其意义乃在于借此向他所生活的明代社会——一个比北宋更为黑暗的,更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一个更加严酷的重用奸佞,诛杀忠义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11.
常跃强 《社区》2009,(35):57-57
近读金圣叹评《水浒传》,因为注意到评语.使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对《水浒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小时候对这部书就读过。我舅舅就曾送给过我一部两大册的精装120回《水浒》。正值“文革”,这在当时很难得。然而那时候看过就看过了,不过是看热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水浒传》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主要例证,将三位译者纳入整个动态翻译过程中,从语言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的客观存在、表现及其文化意义,并指出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能反映出译者的美学素质、文学修养、翻译主张及其文化底蕴。然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发挥要受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语读者的美学规范、译语文化中的文学规范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在译文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水浒传》思想研究及《水浒传》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20世纪《水浒传》的研究,对其思想认识的主要观点是农民起义、市井写心、地主阶级内部革新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忠奸斗争等,其中农民起义和市井写心的观点是《水浒传》认识的主流。考察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到,《水浒传》所表达出的新思想核心是夺回被剥夺,索回人权,要求平等。以《水浒传》为代表的小说名著所反映的新思想,在整个古代封建专制王朝时期所创作的文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其所反映的思想在它们之前和之后都不曾有,是古代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学思想贡献。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移植《水浒传》里集中写武松的那一段故事,然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故事敷衍铺张开来。但是,由于该书不再是以武松为主角,也无意表现其英雄本色,所以,在情节安排上,大量压缩、删减原书中武松的英雄事迹,有意淡化他在读者心目中的高大光辉形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就有了看似细微实为重大的改变,即明显地对武松加以"矮化"。  相似文献   

15.
儒家经典《论语》蕴涵了丰富的接受美学思想,其接受关学思想以“仁”为哲学基础,在一种具体阐释人生道德和哲学的形式下,从作者、作品和读者之维进行具体的展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接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7,(4):44-48
《水浒传》一百回用"茶"字有四十余回200余次,仅次于"酒"。《水浒传》写酒之精妙已多有学者讨论,其写"茶"的热心与手段,不在写"酒"之下,却少有人评说。《水浒传》写"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风流‘茶’说合",即男女间由茶而传情;二是情节"茶"转换,即以吃"茶"为转捩之机,造成情节的起伏跌宕,实现故事的曲折发展。《水浒传》这种大量的"茶"叙事艺术,有其可能的文化渊源,有时代的、地域文化的、婚姻与茶文化的影响,并与禅宗"吃茶去"偈语等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乌托邦叙事是乌托邦思想对文学创作形成重大影响的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乌托邦文化的源泉,并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水浒传》作为一部最能表现乌托邦思想的小说,它的乌托邦叙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乌托邦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中的谶纬现象较为普遍,谶纬是其叙述者设置悬念的重要方式,主要有观象、相术、梦兆、谶语四种。观象表现为军师吴用通过观天象的方式预知未来行动的结局;相术则包括叙述者对于重要人物的相貌描写和"术士"对于某人面相所含寓意的判定;梦兆的主要形式是神鬼托梦,通过神降凡或者鬼显圣的方式托梦给凡人;谶语包括谣谶、诗谶、佛谶、道谶等。然而,上述悬念设置方式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各种方式并非只能单独使用,若适时综合运用,则更能增强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取得更好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逼上梁山”之前的林冲故事,着力塑造了一个平民化的林冲形象。经过“风雪山神庙”,林冲才完成了从平民到英雄的人生捩变。从平民悲剧到英雄悲剧,林冲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有性格发展史的英雄。林冲平民化性格的成因,在于宋元社会平民社会之性质,《水浒传》乃宋元市民文艺之成果。而平民化是宋元社会民众的常态,也是梁山好汉的常态。这种理解关系到《水浒传》人物形象乃至小说基本性质,涉及《水浒传》接受史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是类似武侠小说的古典小说名著,又是金庸的最爱,因此他初次创作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时,就在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方面对《水浒传》借鉴,并以此推陈出新,成就了这部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