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女大学生是否存在内隐集体自尊,以及不同外显集体自尊水平的两组被试之间的内隐集体自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方法采用了集体自尊量表将女大学生被试分成高外显集体自尊水平和低外显集体自尊水平两组,选用内隐测验方法GNAT来考察高外显集体自尊水平被试和低外显集体自尊水平被试的内隐集体自尊.研究发现,两组被试在女性-积极与女性-消极实验材料的辨别力指标(d')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男性-积极与男性-消极上的辨别力指标(d')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被试的内隐集体自尊不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女大学生不存在内隐集体自尊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旨在通过诱发不同情绪,对23名被试的实验研究,来考察情绪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以期对现实生活、学习,尤其是学校教育有所启发。结论:(1)情绪既影响外显记忆,又影响内隐记忆。(2)不同情绪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是不同的。(3)外显记忆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集体记忆的提出与发展,超出了西方记忆理论的传统认知与探讨,成为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采用“生成性记忆”和“固化形式记忆”两个涵括性更强的术语,对集体记忆研究的开创者莫里斯·哈布瓦赫以降的理论发展和演进理路进行分类讨论。生成性记忆指集体记忆的流动与易变特征,是哈布瓦赫本人以及扬·阿斯曼所探讨的沟通记忆所具有的特征;固化形式记忆则强调集体记忆凝固化、意识形态化特征,具体以身体习惯记忆、文化记忆、记忆场等论题为研究者所关注和讨论。研究这两种不同类属记忆的功能与特点,可以推进集体记忆研究在更丰富、更广阔的视域中展开。  相似文献   

4.
从整个生命连续体上考察内隐与外显记忆发展的分离现象及其特点发现内隐记忆的出现早于外显记忆,终生比较稳定;外显记忆的发展呈现出倒U字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借助集体记忆理论,通过分析1981年至2016年《人民日报》关于女排精神的报道文本,研究媒体如何建构女排精神,使其成为一种激励国人的精神力量和集体记忆.研究发现媒体对女排精神的内涵阐释从改革开放初期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到改革攻坚阶段的不忘初心、永不言弃、实现中国梦,这一变化是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加强了国家认同.集体记忆是一种选择性记忆,政府为媒体议程设置,媒体对女排精神的传播以影响民众.媒体在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中发挥了再现记忆和创造记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立于地点上的集体记忆”为洞察社区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记忆视角。成都社区的坝坝会之所以能够成为基层治理的抓手和工具,在于坝坝文化积淀的民情民意,易于激发参与者的集体性情感。在根本上,它属于一种不言自明的地方性“意会”文化,包含互助性、大家在一起等集体记忆特征,这类情感还具有某种神圣性特点。以成都社区治理中的坝坝文化为讨论起点,可以看到基于地点的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团结中的作用。这类集体性情感生发于人与地点之间的互动,最终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些特点,是人适应变动不居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社会在延续中有重视种群和集体的倾向,它具有两面性,就如同社区文化生发的集体感给人提供了安全感,也对个体造成了束缚,这是文明的悖谬之处。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地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知不同,其原因在于集体记忆的表现形式不同。在跨学科记忆研究中,集体记忆建立在媒介化之上,不断重置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对过去大流行病的集体记忆或遗忘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知,而在疫情期间对新冠疫情的书面记录或数字化存档又预设了未来的集体记忆。“预媒介化”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对大流行病叙事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相互关联的回忆方式。  相似文献   

8.
美国南方独特的历史记忆孕育了二十世纪繁荣一时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运动。南方作家作为南方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既是南方集体记忆刻意而主动的消费者,也是南方历史创伤记忆的代言人。创伤作为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在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层面上,构筑了南方对于历史的反思和阐释;而创伤作为小说的形式要素,在人物的心理和叙事层面上,塑造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延宕、重复、解离、潜伏等特征。因此,从内容和形式出发,笔者将这段时期的小说定义为南方创伤小说。南方创伤小说展示了历史性创伤和个人结构创伤对社会和传统秩序的破坏,创伤事件对自我造成的伤害以及个人和集体之间联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9.
闪光灯记忆是指当个体得知发生了引起较大情绪波动的公共事件——比如9·11事件——时对周围的情景记忆。认知心理学对闪光灯记忆的研究主要聚焦其认知的特性、公认的准确性以及对记忆内容的自信度。但是当从更广阔的集体记忆研究的跨学科视角来考察这一问题时,就会发现闪光灯记忆其实与社会的、文化的和叙事的动力学密不可分。因此,应将闪光灯记忆置于个体记忆叙事与集体记忆叙事的交汇处,通过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与文化记忆研究相结合,来探究闪光灯记忆叙事如何承载社会身份认同,又如何跨越国界和代际进行传递。  相似文献   

10.
纵观记忆理论的发展,可以发现:记忆理论主要在20世纪得到了长足发展,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是集体记忆的理论鼻祖,但记忆理论主要在德国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阿斯曼夫妇厘清了各种记忆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理论成为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联接了社会学、考古学、文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各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而现代生活中的各类庆典提供了考察其实在性的经验领域。庆典与社会认同有关,而集体记忆是连接两者的中间力量。庆典和集体记忆紧密相关:通过凸显文化符号、与历史的勾连能力以及对当前现实的诠释,庆典既可以复活旧的集体记忆,也可以制造新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和社会认同紧密相关,通过制造共识和辐射话语力量,集体记忆能有力地推进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对抗战时期文学的集体记忆中,抗战是其主旋律,但集体记忆之外,还有着个人记忆的狂欢.从空间层面来说,它们叙述的是炮火之下的凡俗人生,代表作家有张爱玲、梅娘等;从时间层面来讲,它们叙述的是现实之外的过去时光,尤其是童年时光,代表作家有萧红、骆宾基、师陀等.这两类叙事的独特价值在于坚守了个人体验与人性关怀的文学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情绪依存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情绪和记忆的关系一直是记忆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记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认知心理学和情绪记忆的关系,回顾了情绪依存性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说,加深了对场合依存性记忆的理解,对情绪依存性记忆的本质是内隐的还是外显的作了进一步探讨,并运用情绪理论揭示了认知和主观情绪经验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抑郁心境与内隐、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郁心境与内隐、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文书生前言内隐记忆是目前记忆研究的一个热点。内隐记忆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健忘症病人记忆中的启动效应的研究。曾一段时间认为健忘症病人不能学习任何新东西,但是六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用另一类方法进行测量,健忘症病人却表现出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记忆研究领域中的新内容——内隐记忆,并对内隐记忆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了评述。认为内隐记忆的特点是:内隐记忆与刺激的表面特征有很突出的关系;内隐记忆有持久性;内隐记忆成绩不受学习加工的水平和类型影响;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功能上是独立的。同时认为,遗忘症病人的内隐记忆成绩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6.
当个人记忆成为一个群体成员身份的标志时,个人记忆就转变成集体记忆,每个群体、社会的集体记忆都有自身的一套文化规则。重庆黔江积富村曾氏宗族是从重庆酉阳细沙河迁移而来,至今经历了十六代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宗族内的一部分文化符号和记忆逐渐遗失,但如"字辈"等较有特色的宗族文化却依旧沿用,曾氏宗族成员依然会按照自身宗族记忆来祭祀、修订族谱、编排辈分。通过非文本的记忆可以追寻宗族历史,也可以通过历史资料实现宗族集体记忆的重构与再造。  相似文献   

17.
精神问题伴随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日益彰显,关注人主观精神世界的分析理论也日益成为研究的重点。精神分析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在我国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电影《催眠大师》(原名《催眠档案之彻夜未眠》,这个虚拟的世界唤起了隐藏在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记忆,完成了内心的自我解放与救赎。  相似文献   

18.
民族寓言是民族叙事的一种独特形式,台湾百年话剧的民族寓言包括原型叙事、历史叙事和乌托邦叙事等。原型叙事作为文化记忆与集体潜意识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琴韵千秋》《楚汉风云》《和氏璧》等剧目中,知音、君子、英雄等“原型”意象隐藏着文化特质和人格,以新型话剧形式,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文化精魂。历史叙事作为历史记忆与现代转型的民族寓言,体现在《国姓爷》《阉鸡》《胜利进行曲》《光复进行曲》《牛犁分家》等剧目中,以个人和家庭的故事展现台湾人民在荷占和日据时期集体的反抗斗争和后殖民论述,也展现台湾人民和祖国血脉相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乌托邦叙事作为社会理想与现实指涉的民族寓言,体现在《猪八戒做和尚》《武陵人》《暗恋桃花源》等剧目中,“桃花源”作为中国人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台湾剧场重生,创造乌托邦叙事的民族寓言。民族寓言使台湾话剧激活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蕴含集体无意识能量,焕发出更加璀璨的理想色彩和艺术光芒。  相似文献   

19.
记忆研究作为近年来十分热门的研究,融合了各学科的关注,并生出各种记忆概念,包括社会记忆、文化记忆、公众记忆和集体记忆等。文章首先辨析了这些概念的含义,指出尽管记忆常被视为是选择性的、世界性的、碎片化的甚至是虚假的,但却具有重要的物质性基础。基于此,文章将研究拓展到旅游实践领域,提出"弥散性记忆"概念,并结合德国纽伦堡的研究,指出旅游作为一种"充满努力的遭遇"(effortful encounter),也是一种"前记忆"(pre-memorisation),以强调旅游遭遇中的记忆与物质性。  相似文献   

20.
象征符号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显形式之一,标示具象世界背后统一共同体的精神维度,是形塑观念、凝聚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象征发生的过程解码,清晰呈现象征意义赋予—传递—交互—升华的完整过程,诠释象征符号何以增强共同体认同的内在密码。象征符号充任承载共享集体记忆、限定共有身份认同、联结共在凝聚整体的核心媒介,赋予共同体成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感知、同一性认知、连续性想象。由此搭建象征符号意义表达与交流的空间场域、创设象征符号意义循环与共享节日仪式场景、运用象征符号意义感知与共通的交互技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象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