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对等(equivalence)是指使用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物或思想的描述。如汉语“猫”,英语称“cat”;汉语“牛”,英语称“cow”;汉语“蛇”英语称“snake”等。它们都是对等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信息发出人把自己的原始思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成为一种信息,让信息接受人看了以后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种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思想。其基本过程是:  相似文献   

2.
两周金文中表示祈求义的动词计有“祈、乞、匄、赐、襄、妥(绥)、降、求、傅、追”十个。从出现频率看,除“祈、匄、赐”较多见外,其他各词出现频率都不高。从出现时间看,“匄”多见于西中和西晚,“祈”多见于西晚和春秋,两词有一定的先后承继关系;“绥”集中于西中,“赐”、“降”则多见于西晚。出现语境上表现出高度的共性,即基本均见于“对扬……做器……动词+嘏词”形式中,祈求的内容以长寿为主。句法形式上,均以带单宾语(嘏辞)为主。从词义来源看,此类中的一些词(如“易、妥、降”)同时(且主要)为“赐予”义,但出现频率高的“祈、匄”二词则是专用于表示祈求义的,这也是二词出现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实际     
“实际”一词在今有两层意义。一,指事实。即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如:不切“实际”。又如:从“实际”出发。二,指实践。如“理论联系实际”。溯其源,“实际"一词源于佛教。在佛教中,“实际”一词与法性、真如、实相、法界等含义基本相同,指唯一绝对,常住不变的本性。“实际”无所不容,无处不在,一切现象都是“实际”的显现,故亦名“实际海”。《大智度论》卷三二章谓:“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人处名为际。”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一解释:“实际者,理体不虚,目之为实;实为畔齐,故称为际。”“际”犹边际,在“实…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也”是一个十分常用的副词,它的语法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表示相同。如:(1)你去,我也去(2)小王高兴,小李也很愉快(3)有香花,也有毒草“也”与“不但”、“虽然”、“即使”、“既然”、“宁可”、“尽管”等词配合使用时,也表示相同,如:...  相似文献   

5.
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蜒.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日: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作以婉约为正.放东坡称少游为“分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  相似文献   

6.
“人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从古义到今义的流变。“人民”的古义为“人类、百姓”或“糊涂无知的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经过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阐释,“人民”一词的词义有了新的拓展,它包含了“权利、参政、当家作主”等新内容,“人民”词义的这种时间向度上(古今转化)的演化,向人们昭示着中国思想近现代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7.
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论姜夔词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肖向明(娄底师专中文系)姜夔号白石,南来一大词家.他的词风早有千秋定论:深知白石的张炎概括之为“清空”、“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杨慎在《词品》中亦称白石“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  相似文献   

8.
惠林 《社区》2011,(17):54-56
现在社会上对一些所谓“大学者”多用“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词来褒奖。“博古通今”一词感到还过得去,“学贯中西”一词怎么听、怎么看都觉得别扭。前段时间看《马一浮思想新探》时,又看到了“学贯中西”一词,就随手在书的留白处写下了下面一句语无伦次的话:即使西学很优越。最精华处也不容易体会到;  相似文献   

9.
论“是”字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是”字句陈天福一、“是”的语法功能“是”在古汉语里主要有两种词性;一为形容词,与“非”相对,意为“正确、合理”,如“自以为是。”(《孟子·尽心下》)一为代词,与“彼’湘对,意为“此、这”,如“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是”表...  相似文献   

10.
许多词汇学著作及“现代汉语”教材在谈到单纯词时,都指出联绵词为其 中一类,有些书还将联绵词分为双声的、叠韵的和非双声叠韵的三小类。对于大多数联绵词的归属,大家都无异议。但是有个别词,如“鸳鸯”、“匍匐”等的 归属就存在分歧。后者已有文章专门讨论过了。(见《中国语文》1990年第2期)本文作者 只想就三个自认为值得商榷的词:“鸳鸯”、“犹豫”、“蝙蝠”,谈一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联绵词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因此我们分析它们的时候就应该从古汉语的角度来分析 。(1)鸳鸯──邢福义、胡裕树、黄伯…  相似文献   

11.
‘名士”一词,原出于《吕氏春秋、尊师》篇,与“显人”一词同提,当指“知名之士”而言。“知名之士”在古代,一指名望高而不做官的人,一指以诗文著称的人。东汉末年,地主阶级中一些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朝政,抨击宦官,形成所谓名士集团.曹操出身宦官家庭,自言“本非岩穴知名之士”(《让县自明本志令》),但也愿意向名士集团靠拢。晋代崇尚清淡的朋友,如“竹林七贤”之类,都被称为名士。东晋时的名士,聚会做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一些名士歌饮于山阴县的兰亭,“一觞一咏”,凑成诗卷,由王羲之作一序文。从此以后…  相似文献   

12.
“稼轩后起有辰翁,旷代词坛峙两雄。”[1]宋未词人刘辰翁以一部《须溪词》争得与辛弃疾并驾齐驱的地位。这不仅是《须溪词》数量可观,还表现在它在继承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同时,形成了独到的思想艺术特色。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据厉鹗《宋诗纪事》、万斯同《宋季忠义录·刘辰翁传》记载.辰翁幼年丧父,家贫力学.曾受业于庐陵著名学者欧阳守道.得其器重。宝元年(1258)正是权奸丁大全、贾似道执政之时.辰翁在乡试对策“严君子小人朋党群”中指斥当道,引起轩然大波;景定元年(1…  相似文献   

13.
“语词”的出处及原义“语词”是常用词语之一,如《辞海》有“语同分册”。《辞源》新版未收(收了“语辞”)。新版《辞海》及《汉语大词典》均收,列义项相同。前音“泛指语言中的词或词组”义项下无书证,后吉“话语;言辞;文句”义项下引书证是《敦煌曲子词·女人百...  相似文献   

14.
通常,一个词一般都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如“delt”(国家)、“adm”(人)、“moktp”(学校)、“jngqi”(战士)、“kitap”(书)等词都属于名词;“kermk”(看)、“okumaK”(读)、“kulmk”(笑)、“tuzmk”(制订)、“barmak”(去)等词都属于动词;“qiraylik”(漂亮)、“yahxi”(好)、“naqar”(差)、“yaman”(坏)、“kizil”(红)等词都属于形容词。但有些词虽然  相似文献   

15.
形式论再批判:苏珊·桑塔格的风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学里的“形式”范畴容易让人产生外在物质性隐喻的概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衣服之于人,并非如肉体之于灵魂那样不可分。桑塔格使用“风格”一词来替代形式,以此来改造传统批评话语,体现其批评智慧与美学思想。风格是文本的总体表现力,作为总体性的美学范畴,它超越了“形式”和“内容”的传统对立。  相似文献   

16.
北宋初年,词人寥寥。其著者唯王禹、寇准、潘阆、林逋数人。他们的词作不多,风格也各不一样。王词清隽,寇词豪壮,潘词飘洒,林词澄淡,都与《花间》、南唐的婉约词风不同。在宋初词人中,真能接《花间》、南唐婉约词之绪者,应首推晏殊。而继其踵者,为欧阳修、晏几道等。晏殊诗学西昆;词学冯延巳。刘熙载《词概》云:“冯延已词,同叔(晏殊)得其俊,欧阳水叔(修)得其深。”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云:“文忠(欧阳修)家庐陵,而元献(晏殊)家临川,词家遂有西江一派。”在西江词派中最具婉约风神的词人、词作,我以为是晏殊的…  相似文献   

17.
俗语三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流行于群众中的通俗习用语,在古代也称为俗谚、俗言、恒言、常语、俚语、鄙俚词等。俗语与谚语本无严格的界限。《国语·越语》:“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颜注:“谚,俗所传言也。”从发展看,一般来讲,谚语多以复句形式出现,句子比较整齐,一条谚语说明一个事理,如“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一天不练丢一半,两天不练站着看,三天不练门外汉”;而俗语则多是单句,还有的是短语以至于词,句式、字数不一,有说明事理的,如“心急锅不开”、“远水难救近火”、“寡妇门前是非多”,也有仅指某种情状或为名称的,如“尾巴翘上天”、“打肿脸充胖子”、“老实疙瘩”、“婆婆嘴”、”光棍”等。  相似文献   

18.
反映客观事物的词是感性的,即可以被感性地接受。如看到“马”这个词.就知道它用来标志客观实在的马,指称对象具有“是哺乳动物,头小,脸长,颈部有没,四肢强壮,善跑”等特征。然而词义并不是直接地、—一对应地反映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具体事物,而是经过人们的思维活动,对同类事物的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它在自我形成的过程中,舍弃了具体的、富有感性的东西,词所指称、标志的客体如“马”已不是形态各异、具体可感的实体,而成为一种已经概括的抽象的客体。所以列宁曾说: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又说:感觉表明实在,思想…  相似文献   

19.
试说连词“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关于它的词性,目前语法界一致认为:一是用作动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二是用作助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三是用作衬字(如:《现代汉语词典》、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现代汉语虚词》等)。但是,还有一些“来”的用法与上述论断不尽相符。例如:  相似文献   

20.
<正>苏轼对词的开拓与创新在于他的“以诗入词”。刘熙载《艺概》卷四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而传统的看法是诗言志、词言情。王若虚《滹南诗话》引晁无咎语:“眉山公之词短于情”。东坡词是否真的“短于情”呢?深入分析苏轼的词作,可以看出其词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先看苏轼豪放词的抒情特色。《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苏轼政治生涯的最低潮——被贬黄州时期。作者有感于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向往那些大有作为的古之豪杰,于是在游赤壁后借景抒怀,写下了这首抒情言志的千古佳作。词的一开头描绘古战场的壮观景色,为全词奠定了豪放的基调,然后再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二句从上阕的写景过渡到下阕的写人。作者热情赞美、向往“雄姿英发”的周瑜及其千古英雄伟绩。这是有感而发的,折射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从“故国神游”而下,更是正面抒发自己的感叹,流露出较为低沉的情调,这显然是出自作者内心深处那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