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舒 《学术交流》2012,(Z1):91-93
自2001年首部穿越题材电视剧《寻秦记》搬上电视荧幕以来,越来越多的穿越题材电视剧活跃在了荧屏之上,对于内地电视剧市场来说,从2010年央视黄金档播出的《神话》与2011年港台内地联手制作的穿越电视剧《宫锁心玉》掀起的穿越狂潮,到时下热播的清穿剧《步步惊心》不难看出,穿越剧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影视剧种。作为一个日益成熟的剧作类型,在《步步惊心》中,内地穿越剧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叙事模式,包括时间背景的设置、叙事母题、叙事功能等,对其叙事模式进行分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此后的穿越剧在原有叙事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注入新鲜元素,寻求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藏晓雯 《社科纵横》2014,(9):138-140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根据中国的80后青年作家郭敬明小说《小时代》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状态可以归为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批判式理论。而其提出的消费理念值得借鉴。本文将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理论视角出发解读电影中所呈现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3.
<小盗儿市场杀人>是一部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日本侦探小说.它以殖民地都市大连为舞台,描写了在中国人生活区的小盗儿市场发生的日本人之间的凶杀事件.与同时代生活在殖民地都市大连的其他日本作家根本不想了解被压榨与被剥削的中国人生活,而只顾一味地描述大连的异国情调和摩登风景不同,作者大庭武年把视线投到摩登幻影的背后,将在黑暗中痛苦挣扎的底层中国人的悲惨生活真实地书写出来,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殖民地摩登都市的本质.并且,这部小说也可看作大庭创作从非改实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伏俊琏  王晓鹃 《求是学刊》2008,35(2):134-138
<老子>非一人一时一地写成,而是经过后学多次补充、加工、阐释、整理而成.<老子>最初由老聃口述大义,其后学整理成最早的传本,老莱子和太史儋是<老子>在流传过程中的整理和再次加工阐释者.<老子>初稿成于春秋末期,最后写定在战国末年或汉初.李耳是汉代人对老聃的另一种称谓.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对晚明士人“以诗法解《诗经》”的风气严加痛斥,认为不过是簸弄聪明,终将变圣经为小品。馆臣对原本奠定天人秩序的“诗教”大义,包括讲筵启沃、引经筹今等经世内涵,均自有体会,但却因乾隆朝的政治环境而不敢正面发扬,只能抑之为“在经解中为别体”,转而在经学史梳理和考据实学上用力。民国已还,五四学人群趋以文学歌谣来认定《诗经》,仿佛晚明士人的异代知音,《诗经》最终也从一本确立价值规范的“经”典,变成吟咏性情的“歌谣”,诗教大义随之沦灭。然而可惜的是,五四学人的这些举措,并没有深入彼时社会的有机体之中,其本质是以一种否定性的目光看待自我,最终错过了从自身发现生机并有效落实他们所倡导价值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傅兴林 《唐都学刊》2001,17(3):29-31
当白居易以文学家的审美眼光观照《长恨歌》时,言辞中潜溢着欣赏之情,而当他以政治家的功利眼光审视《长恨歌》时,往往又流露出轻视之意。封建文人所肩负的双重角色、所固有的矛盾人格,造成了白居易矛盾心态的出现。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他对《长恨歌》主题归属的定位,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这一矛盾心态的钥匙。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时代是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相结合的概念。早在16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太平洋时代进行了宏观描绘。马克思关于太平洋时代的论述,是他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循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能勾勒出太平洋时代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太平洋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是天时地利。太平洋时代和中国梦的实现是辩证统一的,在太平洋时代,中国应该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张锦程 《生存》2020,(15):0043-0044
“整本书”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对整本书阅读的恐惧感。以《西游记》的原著阅读为例,教师可以采取看作品作家简介、猜想情节内容、故事线阅读、专题讲解、提供阅读支架等策略,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初读”“再读”“细读”“深读”原著,由此加深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寇振锋 《日本研究》2013,(3):123-128
本文主要以黄世仲的政治小说《党人碑》和《大马扁》为例,通过康有为、孙中山、宫崎寅藏等人物形象和一些典型的故事情节,考证了两篇小说在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人宫崎寅藏的作品《三十三年之梦》的接受事实。正因为有了《三十三年之梦》对清末小说界的渗透与影响,两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才得以描写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叙事主体均具有少数民族身份。面对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返魅叙事的方式表达少数民族的文化诉求。然而从性别角度观之,两部文本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和叙事策略却迥然有异,小说对推动叙事发展的核心力量——两性关系的把握方式也有所不同。民族传统与现代文明纠葛下的性别叙事,透露了文学与社会文化的深刻关联及其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大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残酷壮烈的血亲复仇故事,王国维称该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在日本,再现“四十七义士”为主复仇而后集体切腹的歌舞伎《忠臣藏》历经两百多年盛演不衰,虽然二者皆为复仇题材的经典剧目,同样脱胎于历史真实,且在复仇动机、行动直接执行者以及复仇结局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东方文化特征,但在其深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日两国传统文化在相似的表象下有着迥然不同的内核。  相似文献   

13.
帛书《道原》和《淮南子·原道》《文子·道原》是三篇反映道家道论思想的重要文献。首先,这三篇文献从本体论的角度对“道”做了深刻论述,肯定“道体”具有“无”与“一”的特性;不过它们的具体诠释又是有差别的,如“无”有“虚无”“,一”有“统一性“”唯一性”和“本原性”的涵义。其次,这三篇文献都从“道用”的层面来展示了本体之“道”,但其如何展示有差异和侧重,如对于“道用”之“无”的诠释即有“虚无”和“无欲”两种。归纳起来看,这三篇文献所反映的早期道家的道论思想在宏观上是大体一致的,但亦有一定的差别、变化和发展,其中从帛书《道原》到《淮南子·原道》的间距较大。  相似文献   

14.
《求是学刊》2017,(1):1-11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不同于之前的政治学。它没有单纯地讨论什么是最好的政权,而是对具体的现代制度进行思考;在对现代制度的思考中包含着对现代制度的参与者的自我理解本身的分析;并不讨论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主流传统,而是讨论抽象权利、道德义务,以及黑格尔称之为德性或伦理生活的社会秩序。对这些显著特征的理解,应该从其《逻辑学》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5.
寸兴芸 《生存》2020,(7):0048-0048
无论是在日常阅读还是语文考试中,小说是经常要面对的一种典型文学体裁;而准确把握小说的行文脉络,是解读鉴赏好一篇小说的前提与基础。此文笔者以《清卫兵与葫芦》和《在桥边》两文为例,具体谈如何在解读鉴赏中充分把握小说展开的线索以及小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准确把握其行为脉络。  相似文献   

16.
《隋书.地理志》与《旧唐书.地理志》所记北京地区的某些州、郡、县建置沿革,前后矛盾,疏漏多见,往往无所适从。本文试以《隋志》之玄州、平昌郡及《旧唐志》幽州大总管府、玄州、三河县、密云及燕乐县为例,加以考辨,以正其误。  相似文献   

17.
18.
董晔  李妍妍 《唐都学刊》2006,22(3):131-134
孔子在《论语》中用“思无邪”对《诗经》作了整体性的评价。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后人对“思无邪”作何种解释,它的意思仍是说:《诗经》中的所有篇章都合乎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由于《诗经》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相当复杂,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之“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原因,就必须考察其在《诗经》和《论语》中所处的不同文化语境,以及由此造成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吴艳 《社科纵横》2014,(5):61-63
本文是在农业税取消之后的背景下,对云南省M镇的乡村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了后农业税时代的乡村关系并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乡镇机构仍然能够通过对村委会选举的操控、对村委会的经济命脉掌握和对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间接影响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手段有效控制村级组织。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就是表现出对国际市场的强烈进取心。除了制作技术、宣传策划、发行放映等国际化之外,叙事的国际化更是迫切需要中国电影思考的问题。《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叙事的国际化策略颇具代表性。两部影片都着力呈现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国际化语境,都表现出超越单纯的民族主义立场的气魄。前者在叙事上持人道主义的反思姿态,力求思考的深度;后者则完全遵循好莱坞大片的叙事模式,以故事性、娱乐性见长,而且更注重展开本土文化符号与国际语境的碰撞。两部影片的叙事尝试都将对中国电影的国际化道路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