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险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尽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目的和方式不同,但都把社会保险作为发展、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它还是一种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维护正常秩序、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制度,也是经济生活的“稳定器”乃至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器”;同时它作为一种分配制度,更是社会不同群体收人分配的“调节器”,有助于实现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因为市场自发地向着效率、而不是向公平倾斜,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展开了重要论述。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制度保障,而“人民至上”则是其价值主线,这与传统社会的“阶级至上”和西方式现代化的“资本至上”都存在本质差异。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艰辛且曲折的,相对应的分配制度也需要根据社会背景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调整的基础是对高增长阶段中富裕差异的厘清,这种差异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人口流动受阻、城乡财产制度差异和体制转轨信息不对称等历史原因的影响下产生的。为了持续迈向共同富裕,需要通过提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阶段居民部门的收入占比,打破羁绊城乡要素流动的行政性阻碍,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多样性和严格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等针对性的现实路径来构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须深刻认识、深入理解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的一种耦合状态,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一个先“富裕”后“共同富裕”的逻辑。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前提。生产力发展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适宜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共同富裕的制度前提。生产力发展及由此带来的创富能力提升,首先解决的是从贫穷到富裕的问题,而从富裕到共同富裕必须有一种适宜的经济制度及分配制度安排。即一国要实现共同富裕,其经济制度和分配方式必须既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居民收入、支出不确定性的大小与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子女数量对家庭消费储蓄决策中“缺乏耐心”的影响大于对“谨慎动机”的影响,总体效应体现为对家庭财富积累目标的负向效应;老人数量与子女数量的作用相反,体现为对家庭财富积累目标的正向效应。主要原因是子女消费被看成是家庭对未来的投资,与储蓄具有替代作用;而在既定社会保障制度下,老人数量与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相关,因此,老人消费不足与当前“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子女数量对家庭财富积累的影响在各分位数处均为显著负向效应,并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作用大小呈下降趋势;老人数量则在低分位数处不显著,在中、高分位数处为正,并且随着分位数的提高系数增大。其经济含义是无论家庭富裕程度如何,子女数量和家庭财富积累都具有相互替代效应,而只有当家庭达到一定富裕程度,老人数量对财富积累才能产生影响,并随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老人数量对财富积累的正向作用也越来越强。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家庭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子女数量则对城、乡家庭财富积累都具有负向效应,且对城镇家庭的作用效果更大;老人数量对城镇家庭财富积累有正向作用,而对农村家庭财富积累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史.是国家为加速工业化而不断探索能够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的历史,而其中的收入分配制度则同时包含着两个目标:一是现有制度能够保障有足够的积累可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在加快工业化这个大前提下,前30年,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收入分配关系而言,主要是如何处理好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也就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而后30多年,特别是1992年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就收入分配而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收益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政府为由于年老、生病、伤残、死亡、失业等造成收入减少或完全丧失收入的家庭提供收入,以保障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它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让难以获得生活资料的公民得到物质帮助的制度,是使社会成员有安全感的稳定机制,也是确立机会平等、效率优先的调节机制。今天,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有一段话: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这就是著名的“两种生产”理论。对于这一理论,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的精确概括。但更多的是曲解和非难。 在国外颇有影响的观点是苏联经济学家列昂诺夫的观点,他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放弃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所提的一元论的观点”,“恩格斯这个错误地观点,丝毫没有为他本人在这本著作中所包含的关于原始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加以证实过”。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建设征地中,土地补偿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淡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对两种观点的商榷多年来,我国经济学界,特别是有关实际部门的一些同志,对确定土地补偿费的问题,提出过不少主张。其中有两种是主要的:一种主张用级差收入“资本化”来确定土地补偿费,另一种主张根据土地价值来确定土地资源的补偿费。我们认为这两种主张都是行不通的。主张用级差收入“资本化”的方法,来决定土地补偿费的同志,认为我国农业中存在的级差收入,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存在的级差地租,仅仅是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而在量上则完全一致。因而认为:按照资本主义土地价格决定的方法,通过级差收入“资本化”来决定土地补偿费,是完全可行的。我们认为,说级差收入与级差地租反映的生产关系根本不同,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认为它们在量上完全一致,那就错了。  相似文献   

9.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价值分配和消费资料分配的一个基本规律,它是由生产要素归属不同所有者的必然结果.但决定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性质的是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他权利如在既定制度下的劳动力所有权、市场垄断权力、政治集团势力等都是分配形式的影响变量,但都不是影响收入分配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实践中需要创新劳动价值理论和按劳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一、贫困概念界定和城市贫困标准贫困问题既古老又现实,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点发展都贯穿贫困和反贫困的斗争,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贫困问题。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呼吁:“我衷恳地希望经济学象们在构筑自己的理论大厦时不要忘记给贫困问题留点地位。”关于贫困的概念,有关论及贫困问题的文献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刻画和描述。西方学者不同时期主要有如下概念:“贫穷是生活必蛇品的缺乏”,“贫困是猪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身及家庭的一种低落的生活程度”等等,这是最初的一种仅限于经济收入和…  相似文献   

11.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生产手段(或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结合而成的。”这种观点被称之为“三要素说”。大多数经济学家持这样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者和生产工具两要素结合而成的”。过去于光远先生是主张“二要素说”的。其理由是,讲社会生产力,首先要明确社会在与自然(更知情地说是“天然的自然”)作斗争中的能力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范畴,分配权是一个由分配权力和分配权利共同构成的综合性权力(或权利)体系.分配权的法律配置是分配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但是,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三大主体的各自实力与相互之间力量对比关系,则是决定分配权的配置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内生矛盾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必须以分配权配置结构的合理化为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社会控制与“去商品化”孙慧民学术上用阶级政治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另一是社会民主派的观点。这两种理论观点都将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看成是一个阶级的议题,但对社会福利政策的本质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奴隶社会土地制度问题上,我国史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东方自始至终公有,西方自阶级社会之始就私有”,直到目前,这种传统观点仍占据统治地位。东、西方奴隶社会前期的土地制度果真是按照两条道路发展的吗?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世界上古史纲》(上册),把希腊、罗马城邦共和时期的“城邦所有制”,解释为一种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的中间阶段的所有制。这无疑为我们探索奴隶社会前期的土地制度提供了新的启示。我们认为,在奴隶社会前期(奴隶制大帝国建立前),无论东方(包括中国),还是西方的土地制度,都处于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中间阶段”,都属于“农村公社所有制”。它既不同于原始社会的那种氏族公社“共同耕种、共同消费”的公有制,也不同于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大帝国时期)的具有“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制,而是“集体所有、个人占有”的过渡阶段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八十年代我国曾发生过对机关干部是实行“高薪养廉”还是实行“低薪保廉”的争论进行了反思,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够科学。衡量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是过高还是过低,不能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相比,只能与他们付出的劳动相比。大幅度提高机关干部的收入,并不是为了促使干部养廉,付给他过高的薪金,而是承认机关干部的劳动价值,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真正体现。“低薪养廉”的观点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把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与我们所提倡的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混为一谈。大幅度提高干部的收入,同时对干部加强教育和监督,绝大多数机关工作人员就不会为“一勺红豆汤而出卖自己的长子继承权”。及时调整分配政策,大幅度提高机关干部的收入,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历史的决定力量?中国学术界目前或明或暗地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论”,另一种是异军突起的“文化决定论”。对于第一种观点,因其早已家喻户晓,本文在此暂不赘述。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依据其领域不同,可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认同系统三个层次。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是由这三个层次组成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与精神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积淀着人际关系及规范化的社会制度;最内层…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体人民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依托共劳共享,由低水平到高水平循序渐进地享受到更加富足的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的历史进程、发展趋势,是“谁之富裕”“缘何富裕”“何种富裕”“靠何共富”“如何共富”的集合体。其中,全体人民是其享有主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是其享有客体,共劳共享是其发展动力,循序渐进是其行动策略。新发展阶段的共同富裕应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公平正义、协调发展的价值理念。面对共同富裕的弱项和短板,应通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已摆在了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使统一认识,用正确理论加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与我国的现实所谓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进行某种形式的补贴,以弥补他们由于退休、失业、伤残、疾病、生育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①,也可以说是以社会力量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至少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而形成的一种分配制度.自从1883年德国通过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保障法之症病保险法…  相似文献   

19.
节约富国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少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一靠制度,二靠技术,只有两者的双重保障,才可能走循环经济之路;李晓西、张琦认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变革创新,还是一次发展战略优化和思想观念及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变革;赵振华回答了节约不会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各个收入群体、企业、家庭和政府都是节约的主体,构建节约型社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等问题;何玉长则从国家战略角度论证了节约型社会是富国之策,是中国建设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强国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许许多多的家庭里,近来出现了形形色色、极富时代特征的自我封闭现象,人称“家庭加密工程”。 财产“加密” 每个家庭都要计划一笔积蓄,如何安全地存放这笔“血汗钱”,人们大动脑筋。富裕,对于每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好事,但富裕容易引起旁人嫉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