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出生性别比是人口发展的"生态基础",而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是和谐人口生态关系的一个极不和谐的因素。已有的人口学研究一般从全国或区域的范围分析出生性别比问题,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自身的特点。基于人口生态视野分析贵州民族地区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特征、成因和后果。男性偏好在该地区特定的人口生态制约下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社会、性别根源。贵州民族地区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提高贵州民族地区妇女社会地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蔡慧玲 《西北人口》2010,31(5):55-60,66
通过梳理有关台湾的人口资料,首先发现台湾出生性别比的发展呈现出总体偏高的趋势,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次对台湾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和间接措施进行分析,直接措施是加大对非法性别鉴定的处罚,间接措施是消除不利文化的影响,营造促进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这些措施最终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最后借鉴台湾治理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为治理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提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枫 《南方人口》2003,18(4):31-38
本文对广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危害与成因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传宗接代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性别选择、溺弃女婴、瞒报和基层计生工作不到位等是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最主要因素,要促进性别比平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虽然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严重偏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人口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虽然初见成效,但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升高的态势,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我国最近两次人口普查和2005年1%的人口抽样调查汇总数据对云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80年代开始就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但云南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云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在2000年以后才开始凸显出来,2005年之后一直处于110-113的水平之间,波动变化较小;出生人口性别比结构失衡的水平与全国相比有所降低,但失衡的程度却在不断加剧;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了随孩次的增加而升高的特征;另外,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差异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也表现在各州市之间.为了实现优化云南省人口结构以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我们提出了一些治理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对策和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学术界,对于出生性别比的关注由来已久。笔者曾经检索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国外相关学术刊物上有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研究成果,发现了数百篇专题文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涉及的范围广,而且分析具有深度。为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规律及其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比“三普”、“四普”数据,对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存在。虽然问题没有汉族严重,但其发展的趋势与汉族相当接近;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观察数据基础上,描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现象,并对其内在机理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性波动是一个普遍规律,其波动周期与生育间隔相关。正常情况下,周期成分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影响较小并且稳定。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周期成分明显大于其他国家,这与中国强烈的性别偏好有关。周期成分不是影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主要因素,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尊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周期性波动的客观规律,关注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中长期变化趋势。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拐点"已经出现,在继续加强综合治理工作的条件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将进入下降过程。  相似文献   

9.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汤兆云 《人口学刊》2006,17(1):25-31
由于生育政策对生育子女数量的规定,多生和早生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我国传统生育意愿的作用下,它强化了个体生育者的性别选择意识,其行为结果表现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失衡;同时,由于农村和城镇在经济医疗条件上的差别,使得两者在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上也出现了差异。这些差异对出生子女性别比的影响通过其地区差异、孩次差异、城乡差异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刘钰 《南方人口》2004,19(4):63-64
出生人口性别比以及各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口群体的性别构成 ,直接影响着婚姻、家庭的形态和结构 ,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流动速率频繁 ,在控制上仍然存在操作性难题。有人认为 :婴儿出生性别比失调的主要原因 ,在于家庭生育的有计划性与国家生育控制的有计划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 ,国家控制住了人口数量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但家庭生育影响了婴儿的性别比结构 ,导致了女婴的…  相似文献   

11.
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蔡菲 《人口研究》2007,31(4):9-19
文章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比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经济学中的贡献率概念,给出分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计算方法,比较在全国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各省的贡献及在各省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分城乡及分孩次的贡献程度,为做好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性别比的分层模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志刚 《人口研究》2007,31(3):20-31
本文对以往出生性别比研究中的若干观点进行了学术评论,并讨论了个别经验统计分析中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非线性分层模型将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1‰数据和1999年的地区级生育政策数据结合起来对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育龄妇女现有子女数量及性别和一些社会特征对出生性别比存在单独的影响,并且肯定了生育政策既存在对出生性别比的直接影响,也通过其与妇女以往生育结果以及其他社会特征之间的交互效应来影响出生性别比。  相似文献   

13.
出生性别比升高及其婚姻拥挤问题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艳 《西北人口》2005,(5):50-53
本文利用五普数据,从人口数量匹配的角度,定量的分析和比较了同龄性别比,相对性别比和婚配性别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使得出生男婴和女婴的数量失衡,使未来的婚姻市场处于男性婚姻拥挤状态。当1980-2000年的出生队列步入婚姻市场时,男性“过剩”人口在2000万以上,占该时期出生男性的1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基于 2 0 0 3年 7月“湖北省性别比控制的社会政策分析”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发现 :多数人支持出生性别比控制政策 ,其中对于宏观的控制政策支持率高 ,而对于一些可能与自身利益冲突的具体控制政策 ,很多人持保留态度 ;地区间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存在差异 ;性别间的认知和支持也存在差异 ;而年龄对出生性别比社会控制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任克强 《西北人口》2007,28(2):8-12,16
本文通过在BWZ村的实地调查,主要是观察和访谈,发现当前农村人口出生性别比不断升高是当前的生育政策、传统的生育观念、村落文化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府监管的漏洞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出了建立偏重纯女户家庭的养老保障、加强对B超检测技术的监管和提高村计生专职主任工资等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马-冯-陈模型为定性基础,认为一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受到生育水平的影响。当无性别偏好时,生育水平主要通过改变不同孩次占出生人口比例的方式影响出生性别比;当有性别偏好时,生育水平既影响不同孩次占总出生人口的比例,又影响不同孩次的出生性别比,从而对总出生性别比产生影响。对于没有性别偏好和性别选择行为的人口,生育水平变化是引起出生性别比波动的主要原因。有性别选择行为时,生育水平变化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较小,性别选择行为是出生性别比异常的主要原因。监测以"曾生子女孩次和性别次序"为条件划分的人群,可以有效而便捷地判断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王燕  黄玫 《人口研究》2004,28(6):27-33
利用对中国人口有代表性的、最新资料 ,分析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变化趋势和人群、地域特征。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异常 ,主要表现为第二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别比的升高 ,其中只有姐姐的婴儿出生性别比异常升高情况最为严重 ;且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 ;从地域分布来说 ,华南和华东地区出生性别比异常现象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溺弃女婴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旨在通过案例探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出生性别比偏高背后特有的社会基础。研究认为,男孩生育偏好的背后是其特有的自然社会生态:农业自然经济模式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及对入赘婚的排斥,良好孝道的保持和养儿防老的可靠预期,社会结构中对男性地位的强调以及普遍存在的对无儿户道德质疑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