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婚恋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关心的问题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研究者专门把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尤其缺乏对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婚恋观的对比研究。[1][2]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进一步科学而客观地研究当代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的婚恋观,建立她们婚恋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婚恋价值取向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生婚恋价值取向的研究对促进跨世纪人才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对全国各地11所高校820名研究生随机抽样调查表明,大部分研究生恋爱动机正确,婚恋自主性提高,择偶标准注重内在素质,婚姻的持久性与情感性并重,性观念宽容开放。男女研究生、沿海内地研究生有关项目差异显著。建议加强研究生正确婚恋观教育、性教育,注重女研究生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未婚女研究生婚恋现状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问题入手,讨论了未婚女研究生的婚恋现状,并从女研究生的自身、传统择偶观念和社会角色定位等方面分析了其遭遇婚恋困境的原因,认为可以通过提升自身魅力,多方面的辅导与帮助,婚恋观和教育观念的调整来解决女研究生的婚恋现状问题。  相似文献   

4.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个体的婚恋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愈发引起了公众和学者的关注。以福建省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当前福建省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为引导福建省女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婚恋观和健康人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个体的婚恋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愈发引起了公众和学者的关注.以福建省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当前福建省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为引导福建省女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婚恋观和健康人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苏红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304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婚恋观的特点及其差异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婚恋观的性爱抉择维度上、恋爱动机维度上以及婚姻自主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角色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恋爱状态差异;在性爱抉择维度和婚姻忠诚维度上,本科生和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性别、恋爱状态等因素影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婚恋观;相比男生,女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恋爱动机更清晰,但婚姻自主度较低;相比曾经恋爱过的群体,正在恋爱的群体在性爱抉择上更传统,在婚姻角色上更加开放;相比研究生,本科生在性爱抉择上更保守,对婚姻的认识上也更忠诚。  相似文献   

7.
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直接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成才以及对待婚姻家庭的态度。文章通过对安徽某综合性院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分析中西文化碰撞对当前女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性爱观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并引导她们树立科学合理的婚恋观,正确处理婚恋与学业、事业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性别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了女研究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通过对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收益及对影响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因素进行研究,结合女性人力资源的特殊性,分析了我国当前女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鼓励女研究生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生存的社会环境变化,大学生婚恋观状况也出现了新特点和新问题.而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问题,传统的婚恋观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略显陈旧.以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当代大学生婚恋的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性思考,寻找高等学校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新思路.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途径四个方面对婚恋观教育的新模式作了尝试性构建.希望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能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两性情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满足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成长需求,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与人格完善成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课题。应从女大学生的特点出发,围绕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中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评价,探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的小组方法,形成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实施6年来,在校大学生在婚恋问题上较以前明显开放、随意甚至放纵。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夯实在校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思想基础;完善内部制度,实现与在校大学生婚恋相关法规的合理衔接;创新教育模式,增强在校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有效性;优化教育环境,提高在校大学生婚恋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2.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婚恋心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大学生婚恋心理 ,对 5 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个案访问 ,得出 :①大学生更加重视爱情在生活中的价值 ,重视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 ;②大学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择偶标准 ,在谈恋爱后感情比较投入、真挚 ;③大学生在婚恋的道德认识上存在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行大学生婚恋教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维娟 《南都学坛》2008,28(2):73-76
元代爱情题材杂剧中女主角的年龄集中在18~21岁之间,相对于古代女性15—20的适婚年龄来说,她们都可以被称为失婚女。杂剧作家关注的是大龄女子的婚姻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杂剧成为大量关注"失时女"的惟一一种艺术形式。父亲没有或者无法尽到使女儿及时出嫁的义务是使婚恋戏中的男女结合"发乎情,止于礼义"的一种叙事策略。因此,以前称为爱情剧的元代婚恋杂剧,实为婚姻及时戏。  相似文献   

15.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教育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学生进行爱情婚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们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情婚姻教育目的在于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爱情婚姻教育的内容包括恋爱观教育、婚姻家庭观教育及现代性别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老舍在其小说中描写了几种扭曲的婚恋模式 :发泄原始欲望型、追求金钱享受型、维护自身身份型、构建家庭模式型 ,并由此隐含着他的婚恋理想。在他看来 ,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 ,所谓理想的婚恋 ,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 ,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观:一是对新世纪文化语境、研究方法的探究;二是从性别、身体与女性自觉的视角切入婚恋叙事研究,凸显新世纪婚恋叙事的政治意义;三是观照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的"欲望化"的研究及其伦理、道德考量。研究视角的进一步丰富、婚姻伦理的探究以及不同地域、空间文学的婚恋叙事研究,是当下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研究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