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中国宪政伦理是时代宪政运动的精神内核,是人类现代宪政伦理价值的中国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宪政国家实践之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和接受人民监督,确立宪法的至上地位等,是我国宪政伦理的基本价值.当代中国宪政伦理存在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矛盾,即人权保障与主权维护之间的矛盾,人民当家做主与“为民做主”之间的矛盾,权力的正当性要求与实际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政治伦理与法律伦理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宪政伦理的重构应主要包括: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伦理价值理念,着力构建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政伦理价值体系;明确将民主和法治作为实现以人为本、保障基本人权的宪政制度伦理价值;选择中国特色的宪政伦理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论文系统梳理当代中国政府审计改革的支撑理念,全面剖析我国当代中国政府审计的制度基础,深入探究政府审计改革的政治动力。宪政民主、问责制衡、法治独立、公开透明的政府审计理念是我国政府审计改革的重要理念支撑。人民主权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国家机关之间的分权合作与制衡制度构成我国政府审计改革的重要制度基础。公民社会之兴起、人大地位之提升、政府合法性建设之需要、审计机关肩负之重任推动我国政府审计改革。  相似文献   

3.
荆南翔 《理论界》2013,(11):13-15
近年来西化思潮再次抬头,社会上有些人主张把宪政民主作为政治改革目标,认为“中国应跟上世界宪政潮流”;还有人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企图用来代替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因此,宪政民主话题已成为一个我们必须严肃对待的大是大非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国家起源论揭开了国家的神秘面纱,实现了对国家神话的祛魅,对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来认识新形势下的国家和社会关系问题、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政府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预算对控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质是一个宪法问题.宪政视野下的公共预算是一个公开透明、有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的公共过程.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的公共预算制度改革,提高了预算的法制化、民主化水平.但目前我国的公共预算仍然存在预算不透明、编制不科学、决策过程不民主、预算缺乏有效约束和公共预算改革缺少总体规划等问题.为了以民主法治的形武对政府的财政权力进行限制和监控,保护公民财产权及依附其上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国家必须加大公共预算改革的力度.公共预算改革应该在宪政理念的指导下,选取部分县级城市作为试点,坚持先行先试、稳妥渐进的原则,以预算公开为突破口,促进预算编制科学化,进而实现预算审查的民主化,最后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并建立预算绩效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6.
楼建华  裘斌 《东岳论丛》2004,25(4):187-190
黑格尔的宪政法治思想既建立在先前的法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又对其有所批判和改造。逻辑和自由是黑格尔所描述的理性宪法精神的两个主要方面。他的宪政思想不仅包括制度和态度 ,而且还包括目标。认真汲取黑格尔宪政思想中的合理因素 ,对构建现代的法治国家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学科构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析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论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学科地位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学科构建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从哲学的角度看国家和从国家的角度反观哲学等,通过培养资深教授和知名学者、加强学术团队建设、加强教学队伍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加强学术交流等措施,全面构建和发展当代中国国家哲学。  相似文献   

8.
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积极推进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伴随于改革开放的始终。每次行政改革都有特定的背景和明确具体的目标: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同步,行政改革也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并向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方向发展。期间,行政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在演化与调整.可以概括为从效率为主导向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从政府集权向社会分权的转变、从管制行政向服务行政的转变、从适应政策调整到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的转变,是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价值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现代民主国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社会主义的建立,为宪政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选择和政治保障。本文从宪政和社会主义的内在特性进行考察,分析二者的共生价值,并对社会主义宪政在当代中国的模式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权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及政党制度方面的具体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核心是推动民主法治,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先明 《河北学刊》2001,21(3):68-73
将近代中国的"新学"等同于西学,是学术界习以为常的认识.本文认为,西学即"新学"的说法,并不符合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实际.因此,本文着重从"新学即西学说"的形成过程、新学的指属范围、新旧之争的历史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对近代新学的民族定位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来库古政制改革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巴达来库古改革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希腊史学界争议的问题。根据古代研究资料分析及对近、现代考古发掘成果和研究成果的辨析,得知,来库古确有其人,来库古改革也实有其事,时间在公元前830年左右。来库古改革的各项措施以“瑞特拉”神谕的形式流传下来,对斯巴达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数世纪的影响。来库古的政制改革不仅使斯巴达从此由氏族社会阶段进入阶级社会阶段,使斯巴达国家由王政转变为贵族政制,而且为以后数百年的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奠定了基础,对斯巴达古典时代的强盛产生了积极的历史后果。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业问题.需要讨论个体经济、单干经济、私有经济、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公有经济等概念.家庭承包制是"公有地单干"性质的新型农户单干.目前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代表它的是"公有非合作模式"的集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价格和就业两个领域,发展农业要关注经济效率.与就业和价格相关,农业劳动力过剩引出农民问题,农业纯收益分割引出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宪法文本寄托了立宪者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自我期许与自我想象,是对于本国国家形象的最权威、最正式的表达。百年中国宪法文本的变迁,折射出百年中国国家形象的变迁。宪法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功能,应当引起政治家和宪法学理论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及中国特色法治文化的生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多样性现状在法律文化的结构上表现为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与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的严重分离 ,法律文化建设的重心应放在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的建构上 ,而在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的建构过程中 ,能够长期存在下来和逐渐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与社会主义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相适应的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 ,从多样性的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基本特征和发展动力来看 ,与社会主义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相适应的隐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只能是法治文化 ,当代中国将生成以传统法律文化为根基的、以西方的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6.
面向大众:当今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人精神层面的根本问题是信仰危机,而学者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上却偏离了主题。学界应该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倡导面向大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 ,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 ,为此 ,必须研究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问题 ,准确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实践前提 ,具体判定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当代中国“人”是已经超出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转变的人 ,也是具有多元组合并在实践中梯队式迈向未来的“人”。当代中国“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一是要确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是要找到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来实现目标的前进之路 ,三是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壮大社会先进阶层 ,扩大中等阶层队伍 ,带动社会后进阶层的人们。支持、鼓励、争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经济富裕、政治进步、思想高尚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精英。  相似文献   

18.
贾晞儒 《青海社会科学》2006,(4):128-132,124
青海高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并推而广之,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他们把这种思想用民间文学的形式和以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说教等途径和方法,教育后代,世代相传,使人与自然相通、精神与物质相融,铸造了高原各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发掘、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成分,使之成为建设高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9.
蒲若茜 《学术研究》2003,29(5):111-114
本文论述了当前海外华人的多元化写作及作家们殊异的文化身份认同观 ,并探讨了作家们跨越族裔、语言边界的写作实践给当前学科的命名和研究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苏维埃宪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较为健全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提出了处理党政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初步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苏维埃政权的阶级构成之一;但也有沉痛的教训,机械地移植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严重,倡导脱离中国实际的民族自决权和联邦制,民族资产阶级在很长时期被作为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