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在“无为”指导下的作为,同认识、心性领域的虚静无为相对,属于行为领域内的无为;在老子“无为”治国思想中,是朴治无为前提下的作为,同功利有所作为有明确的区分。朴治无为是老子无为治国思想的中心,属于纯理论方面的探求,在具体理论运用中就表现为术治无为,在治国行为过程中则表现为“为无为”。  相似文献   

2.
刘珊 《南方论刊》2014,(3):87-90
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进取精神,一种立于平常心之上的积极进取精神——"无为"只是一种方式,其目的是要达到"无不为"的结果,即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老子的"无为"思想表征的是一种高远的治世境界和宽广的政治视野,体现了一种治国爱民思想,为我们国家的立国行政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处世思想两大主流之一。老子的无为哲学是一种受挫者的哲学,是人们不得意时一剂心理疗药。  相似文献   

4.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5.
孙哲 《理论界》2011,(9):119-120
老子,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老子还是一位有大财经思想的经济学家。老子的生财思想,老子的节用思想,老子的无为干预思想,老子的反对两极分化思想,老子的理财思想,具有发人深思的启迪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6.
晁福林 《江汉论坛》2004,2(11):84-90
<老子>的帛书本、郭店楚简本与传世本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记载有歧异处.专家或认为老子从未讲过此语,而只讲"无为而无以为";或认为此语正是老子思想的表达.本文认为老子道论中的"无为"观念确曾导致"无以为"的结论,但随着老子学派思想的发展,清静无为的思想逐渐转变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观念."无以为"和"无不为"的说法并存于<老子>书中恰是它存在着不同发展阶段的一个说明.专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老子思想不同发展阶段的"无为"观.在战国秦汉之际社会大变动的形势下,道家"无为"理论的重大变化,适应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个变化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道家理论活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老子"无为"思想的主旨在于"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为方法和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为"与"有为"具有高度相关性和辩证统一性,体现为领导过程中的"无为而治".历史上传统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现实中社会实践的融通,是老子"无为"思想经久不衰、放射光彩的写照.从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的角度践行"无为而治"思想,要求当代领导者必须树立亲民为民思想、遵循与时俱进路线、坚持柔弱制胜原则、崇尚不言之教信条.  相似文献   

8.
董京泉 《云梦学刊》2012,33(2):16-24
老子的道本体论、和谐思想、自然无为和依道治国的思想以及老子首创的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和自然、无为等范畴值得作出系统的考证和阐释,以澄清在这些思想和范畴上的模糊认识。老子无为而治和依道治国的思想特别值得重视,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老子由此提出的依道治国方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对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和依道治国的方略,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性问题加以诠释,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9.
"无为"思想贯穿于整个道德经之中,是老子哲学的精髓,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并论述他的"无为"政治主张;认为作为统治者就应当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国家,从而达到"无不为"的结果。"无为"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与老子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石在天道观上,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但把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思维模式发展成为宇宙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在天人关系上,继承了老子的合理思想,主张人应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反对统治者的任意妄为,同时也对老子消极无为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在辨证思维领域,继承了老子天道运行不已的观念,并用“耦”、“对”概念来概括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对辩证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的根源是"自然",其"自然"思想与大自然有密切联系,老子思想直接受到自然现象的启示,老子柔弱无为的辩证法思想是其自然思想在社会领域中的延伸,老子的道也具有自然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韩非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对《老子》哲学的吸收和运用。本文以《老子》中的道论、对规律的认识、无为、愚民思想为出发点,浅谈韩非政治思想对《老子》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其"无为"思想蕴含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和客观规律,以此为人们确立一种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深刻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真义,对于正确解读自然无为与生态智慧,处理好尊道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为而不恃与价值回归,坚持无为而治与管理创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纠正人们在老子"无为"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和退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高兰 《阴山学刊》2002,15(2):71-72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5.
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意蕴丰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都可转化为教育理念,可作为现代高校德育方法的借鉴。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无为而治”思想,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无为”达到“有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辩证法三大规律及辩证法一系列概念、命题都有所涉及。对老子的"无为"思想,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老子"无为"思想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去发展 ,不能以外在的意志去制约它 ,更不应强作妄为 ,这样才能大有作为。这是教育的思想和方法 ,更是教育的艺术和境界。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富有鲜明时代感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只有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尤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育主体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发展创造性 ,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老子无为治国思想中的闪光点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作为一种治国思想,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老子谈论了统治者应有的品性,通过正面借喻的方式来阐述其治国思想,同时对统治者提出了告诫,这些都是老子治国思想的闪光点。但是,由于老子治国思想所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作为思维方式的“无为”徐克谦“无为”的思想不只属于老子、庄子或黄老学派,它普遍地存在于先秦儒、道、法等主要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之中。“无为”在各家各派的学说体系中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从实质上看,“无为”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无...  相似文献   

20.
姜涵 《理论界》2013,(4):147-150
《老子》阐述了一系列政治哲学,"无为"是理解"老子"的关键。"无为"并不是消极遁世,而是以此为径,达至有为;无为的本质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在"无为"理念的指导下,"以百姓心为心"、"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思想也体现了"民本"意识。当前我国正深入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此过程中,政府要以广大民众利益为本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并且不断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